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那些偷偷读网文的孩子,他们长大了

“那些偷偷读网文的孩子,他们长大了!”6月11日,一场热闹又温馨的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这场研讨会为一套丛书而办,也为一群成长于网络时代的“90后”年轻学者而办。

“那些偷偷读网文的孩子,他们长大了!”

6月11日,一场热闹又温馨的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这场研讨会为一套丛书而办,也为一群成长于网络时代的“90后”年轻学者而办。《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收入了北大中文系研究网络文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们年少时徜徉于网络文学世界,对网络文学的诞生、发展都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他们也大都是北京大学教授邵燕君所开设的网络文学研究系列选修课程的学生。邵燕君说:“最初选课时,他们大都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后来陆续读硕士、博士,拿教职,成为青年学者。我最高兴的,就是听见他们之中有人说,我本来没打算读博士的啊!这些当年偷偷读网文的孩子,他们长大了,写出了博士学位论文,于是,有了这套丛书。”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作者与导师合影


“他们各开一片天地”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第一辑共七本书,分别为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薛静《脂粉帝国——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高寒凝《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文与“女性向”网络亚文化中的爱情》、王玉玊《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肖映萱《“她的国”——中国网络文学“女性向”空间的兴起和建构》、李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吉云飞《中国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生成》。除了韩国留学生崔宰溶,其余论文皆为北大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研究网络文学,终究是网络一代的事。”邵燕君形容这群写论文的学生是最早的一批“立法者”,既要对全新的网络生命经验有深切的体悟能力和把握能力,又要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具有理论的原创能力和整合能力,同时还要有把生命经验、理论阐释落实进文学史梳理和文本分析的能力。“他们各开一片天地,后来的写作者应该绕不过去。”

活动现场


“老干上发出了很多新枝”

这一天,丛书作者的导师们——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曹文轩、张颐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来到了研讨会现场。“今天他们开的其实是‘家长会’。”邵燕君说,她的老师辈未必对网络文学有很高的评价,但他们都对学生们的研究非常支持和包容。

“一套丛书,一支队伍,一个方阵,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新的风景。”在曹文轩看来,这套《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和以往的当代文学研究论著有很大区别。此前惯常使用的话语资源似乎无法解读网络文学这一空前的文学现象,“事实上,面对在不长的时间里如潮水般涌现的网络文学,传统的理论家、批评家们属于集体‘失声’状态,这就需要研究者另选或自创话语资源来完成他们的学术表达。其中有些观念也许还不很成熟,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然一步。”

陈晓明对学生们的成果感到高兴和欣慰。“我们看到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非常独特,它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时代现实,我们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大潮如此深刻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不只是当下的独特,还会引起未来文化深刻的改变,它对年轻一代的塑造非常强大。”

王一川笑言,像他这样研究传统理论的,渐渐“跟不上”研究网络新潮的人,“但我觉得我可以学到一点新东西,就像网络文学研究成果,也确实可以给文艺理论、文艺美学提供创新的泉眼。”

“一棵棵新苗在北大中文系的老干上发出了很多新枝,这些新枝开拓出新的领域,我们相信他们在这些领域里会继续成长,会有很大的成就。”张颐武说。

“倾斜的网络文学场”

来自中国作协、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安徽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网络文学研究专家也对这套丛书的出版感到惊喜。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形容《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是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新的信号”。“它告诉我们,网络文学这个新领域该怎样研究。我作为一个资深的老兵,已经感觉‘落伍’,这几本书所涉及的话题对我来说也是很新的。”

他对网络文学研究有一个基本判断,叫做“倾斜的网络文学场”——网文阅读是大众,网文批评是小众;网文创作是主流,网文研究是边缘。“做网络文学研究,各方面统计下来全国不到两百人,其中持续研究的不到一百人。而传统文学有几万人在研究。我们是一个小众群体,成果有限,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给了我们一个标杆,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研究员何弘说,以前的网络文学研究者几乎都从传统文学研究“转型”而来,但新一代网络文学研究者是“读着网文长大的”,也已成为网络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这些年轻学人对网络文学的研究跟他们的成长背景确实有很密切的关系。”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感慨,“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在研究中融入个人生命体验,在学术实践中审视自己的成长,其中有一种隐秘共情,一种青春的寄托,这一点也让我在阅读时产生共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兴奋点和痛点,他们研究中的代入感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相信,丛书呈现了年轻学者的新面向,对学科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再过三十年,这些书很可能成为文学研究的学科传统。”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网络文学青春榜”活动总召集人李玮主持。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