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人生中第一次现场围观篮球决赛,居然是在贵州安顺的一个小村庄里。”2023年6月11日晚上,我坐在小寨村篮球场边的板凳上,在朋友圈发出一声感慨,身边是成千上万狂热的观众:有本村的大叔大爷们人手端着一餐晚饭,有身穿粉红、翠绿、宝蓝色裙袍的屯堡孃孃聚坐成一道风景,有娃娃们追逐嬉笑,更多的还是远近乡镇的青年男女来给他们的偶像助威:“紫云大魔王”“西秀小王子”“安顺扣篮王”……每位球员都拥有一个响亮的江湖绰号,配得上他们在比赛中展露的不凡天赋。
数千人到场观战的小寨村篮球场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赛事期间,除了解说员时刻挑动观众的情绪,用呐喊、击鼓、敲盆为鏖战的球队加油,球场上空还飘荡着另一个声音,召唤快手“老铁”们线上助阵,进入直播间,抽取本次比赛的“幸运鹅”。 稳坐三个多小时的小板凳,我不得不承认这场“紫云县”队和“西秀区”队的比赛相当精彩,迅疾的攻防节奏,凶猛的篮板争夺,以及命中率奇高的三分球,让分明是在村头露天球场上举行的“野球赛”,有了几分NBA的气势,再加上中场休息时助兴表演的民族舞、广场舞、杂技、大合唱、扣篮赛,甚至是球星巴特尔托起小朋友投篮的真人秀……一直喧腾到将近午夜的小寨村洋溢着久违的狂欢气氛,似乎很乡土,却也不尽然。
走出小寨村的夜色途中,我想起一个有点拗口的学术词汇:“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这个由“全球的”(global)与“本地的”(local)两个概念拼接而成的社会学术语,近些年在学术界颇为流行,多被用来描述跨国企业为打入当地市场而采取的本土化策略,如肯德基在中国销售豆浆、油条等中式早点,或者是好莱坞在特供中国的电影版本中加入几张华人面孔。当然,我们也热衷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以贵州为例,从苗绣到侗族大歌,从芦笙舞到屯堡地戏,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比皆是,却很少能在公众视域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热烈的反馈。
围观村BA决赛的村民自带盒饭
虽然显示牌较为简陋,但比赛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直到今年,贵州“村BA”篮球赛和“村超”足球赛火爆出圈,却打破了这种文化定势,它们不仅成为当地民间的体育盛事,甚至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实现了现象级的传播热潮,这或许为“全球在地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探讨维度和观察视角。
篮球运动是体育全球化的象征之一,从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到世界各国的职业篮球比赛,可以说是现代体育文化从“巅峰”向“底边”渗透的代表性个案,其主要特征为组织性、等级性、职业性与商业性,是一种单向的全球化进程。正因如此,我们在以大城市为主要基地的篮球运动体制中,更多地看到了被赛制规训之后的标准样貌:品牌化的运营机构、设施先进的练习场地、逐级选拔的球员队伍、高度竞技性的联赛机制,以及建构于竞赛基础之上的招募、转会、商演等运营系统。这套竞赛机制国际通行,既强调篮球运动的精英性质——越是高等级的比赛观赏性更高,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普适性的运动规范——无论在任何地方,打篮球的规矩都是一样的,不能以“地方特色”破坏球场法则。
决赛女裁判判罚准确,手势专业。
虽然是村镇级比赛,但球员表现十分精彩。
从球赛的命名上,“山寨”了NBA之名的“村BA”就已体现出这种全球化的文化烙印。即便是在村民自建的篮球场上,球赛的进程依然严格遵守国际篮球竞赛的技术规范,没有走样变形的“自主创新”,但从“村BA”的其他举办逻辑上,却能够看到很多“在地化”的主动诉求。这种“积极在地化”,首先表现为民间自组织的动员能力,如小寨村的篮球场,系村民自发筹资百万元修建,观众席可容纳近万人,在周边乡镇独领风骚,也因此成为本届安顺“村BA”的主赛场;小寨村村委会与篮球协会则成为秩序维护与气氛烘托的主力担当,每当场上有球迷流连不散,村长就会通过房顶的大喇叭怒吼驱离,“村委力”震慑性十足。
其次,“村BA”主打一个其乐融融,社区共享,围观群众无需购票,只要提前占座,便可以尽情观战,这与追求晋级和盈利的职业篮球赛形成了鲜明对比。决赛前日,小寨村篮球场边悬挂着各式横幅:“欢迎刘亦菲、迪丽热巴、杨幂……的仰慕者(反正你们也得不到)来村BA看球”、“劝君更尽一杯酒,严鹏不进球我不走”、“提前太久占座的村民记得带饭”,用土味幽默消解篮球比赛的精英气质;与这种松弛的氛围相反,参赛的县、乡、村代表队均以高昂的士气展开角逐,虽然大多是业余运动员——顶尖高手也不过来自大学校队,却展现出高超的技战术水平,令四里八乡赶来观战的球迷大赞过瘾,欢呼和喝彩(再加上腊肉和大鹅)就是对球员最好的报偿。“积极全球在地化”于此可以被阐释为以业余、松散、与民同乐的民间篮球精神对抗专业、严酷和市场导向的职业篮球体制的一次“反向冲塔”。
屯堡孃孃的传统服饰在观众席中十分醒目
被当作比赛奖品的“幸运鹅”
此外,“村BA”的兴起,也是对当地民间体育传统的有效激活。无论是组织“快手村BA”的贵州安顺,还是此前便以“村BA”打出名声的黔东南州台江县,都有较为悠久的篮球运动历史。安顺学院教师林金茹于2012年发表的《安顺屯堡民间现代体育调查与研究》中,发现当地“最为常见的现代体育运动形式为篮球运动”,早在1966年即有赛事活动,“由于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篮球运动优于其他体育运动形式进入屯堡村寨,并一直保留至今”。至于苗族、侗族聚居的黔东南地区,篮球比赛往往与每年农历六月的大型民俗活动同期举办,复旦大学的博士候选人吴黔凤将这种人山人海观看篮球、足球比赛的行为,称之为当地民众“看热闹”(侗文写作nuv eep)的惯习,认为它与赶歌会、闹芦笙、斗牛赛的民间传统如出一辙,都是当地民众集体狂欢的组成部分,这些本土文化资源,成为“村BA”为篮球运动赋予的另类价值,它根植于贵州民间、民族社会的活态肌体,凸显了当代青年以篮球竞赛为交流场域,实现社会交往、族群认同和经济往来的社会功能。相比NBA等职业体育竞赛的单纯性,“村BA”、村超等民俗式的乡村体育赛事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多元的舞台,可以容纳乡村振兴、非遗展演、民族交融等多维度的时代愿景,是“在地化”知识生产反哺“全球化”整体范式的积极尝试。
篮球场外的暖心土味横幅
与全球化进程相伴而行的,往往是媒介霸权对传播渠道的控制和垄断,如NBA、英超等顶级体育赛事,转播权大都价格高昂且控制严密。但“村BA”、“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的火爆出圈,却与传统的体育传播机制截然相反,无数现场观战的球迷直接掏出手机拍摄或直播,通过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面向数以亿计的受众,实现所谓的“破圈式”传播。以我到场围观的安顺“快手村BA”半决赛和决赛为例,据相关媒体统计,“直播总观看人次超3亿,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达4.5亿,同时,登上站内外161个热榜”。这一惊人的数据显示:在主流媒体的加持与民间自媒体的推动之下,一场举行于西部山区偏远乡村的业余篮球比赛,有可能成为全国性的传媒焦点,甚至有望在国际体育界获得一种注目。因此,当我们思考“全球在地化”的动力机制时,会发现以“快手”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在建构一种双向的传播渠道,在烟火气中双向奔赴,将来自中国乡村的体育精神和社会活力,通过无数普通人的记录、传播与观看、评论,融入到全球性的文化图景当中。
必须承认,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来自贵州村寨的村BA、村超比赛无疑给国人传递了一种难得的乐观主义。它们是自发自主、自娱自乐的民间体育盛会,用亿万民众的集体欢腾,为国民的精神世界助威打气。我们毋须将其过度体制化、主流化,而是应当信任村民自治的传统力量,让民间智慧与民俗生活发挥出疗愈灵魂的作用,也让带有普世价值与普惠精神的乡村体育狂欢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民族信心、参与全球文化建设的有效行动。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