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福建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古籍出版数字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研讨会”在泉州举行。
本次研讨会以“古籍出版数字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字人文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整理、研究与出版,图书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开发与利用等热点展开交流研讨。
会议开幕式上,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陈舒劼谈到,古籍出版工作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需要加强古籍保护、深化古籍研究阐释、推动古籍出版数字化、加大古籍宣传推广力度,推进古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社长葛艳聪表示,古籍整理出版需要深挖时代价值,做好普及传播,推进数字化,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
研讨会现场
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古籍出版数字化所取得的成果,并着重讨论了其发展空间及机遇挑战。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罗琳研究馆员认为,古籍数字化经历了古籍书目数据库、古籍的图像化、文字图像识别、文字图像的聚合、数字化古籍的阅读等历史阶段,目前在古籍文字数字化的准确性、完美标识等方面尚需突破。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陈立研究馆员介绍了江苏古籍存藏的情况以及南京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成果,认为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实践应认真思考古籍数字化的关键内容和主要任务,才能更好推动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使用和传播。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赫英鹏以古籍数字化协同发展为主题,认为当前古籍数字化工作在标准化建设、用户体验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通过从顶层设计、可持续发展、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来为古籍融入时代提供更多可能路径。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总编辑张爱芳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与数字化探索的成果及经验,古籍出版数据库建设已形成一个平台、四个骨干资源型大型数据库和若干个专题库、知识库。
中国书店出版社李宏书围绕数字时代的古籍整理与编辑出版主题,详细介绍了古籍数字化从古籍文本的数字化保存到文本化加工、文本知识挖掘和再组织的过程。
探索古籍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把握好地方古籍资源对赓续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价值。宁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胡玉冰教授围绕《朔方文库》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项目构想,强调了《朔方文库》数据库建设要聚焦当地历史文化传承,注重研究成果开放展示,以数字化创新推进朔方文化研究。
嘉兴市图书馆馆长沈红梅研究馆员重点介绍了嘉兴市图书馆古籍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的情况,认为短视频等新技术手段在推动古籍地方文献资源传播和宣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锡标聚焦孔氏南宗文献整理与数字化的议题,表示《孔氏南宗文献丛书》是对孔氏南宗文献所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汇编出版,相关数据库建设将有力推动孔氏南宗文化传承与保护利用,促进古籍文献资源共享,激发地方文献创新活力。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沈珉教授介绍了“中国皮影数字博物馆”项目的建设情况,认为数字技术对数字人文博物馆建设和特色非遗展示提供了新的思路。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新总结道,本次研讨会既有对数字化赋能古籍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理论思考,又有针对古籍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将进一步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研究空间,推动古籍出版和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数字时代同频共振。
合影
据了解,福建历来重视古籍的整理保护出版工作,在古籍出版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2019年,由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与著名学者葛兆光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的《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正式启动,对福建历代文献典籍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系统性调查、整理、出版,并通过全媒体技术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