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台北“笔歌墨舞”换展:呈现宋《秋荷野凫图》等名迹

古画发展如一部精彩的交响乐章,借着人物、花鸟、山水等画科的典范风格,组成几项重要主题,并在历史脉络中加以变奏。

古画发展如一部精彩的交响乐章,借着人物、花鸟、山水等画科的典范风格,组成几项重要主题,并在历史脉络中加以变奏。

台北故宫博物院“笔歌墨舞——台北故宫绘画导赏”近日迎来更新。传晋顾恺之《洛神图》、宋人《秋荷野凫图》、明文徵明《寒林钟馗》等传世书画佳作对外展出。其中宋人《秋荷野凫图》画一只野雁蹒跚走向水边隆起的坡石上,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笔笔精谨,情韵生动。元卫九鼎《洛神图》以白描方式画洛神驾着轻云,飘凌在水波荡漾的江面上,衣带随风轻舞,如游龙回转,婉婉升起,优雅飘逸,展现洛神空灵出尘之美。

宋人 秋荷野凫图(局部)


人物画的典范在六朝至唐代(220-907)间,经由顾恺之与吴道子等人逐步奠定。山水画典范的成形约五代(907-960)之时,而且寓含着地理区域特质。例如荆浩、关仝画出北方山水风貌,而董源、巨然则有江南水乡山水的特色。在花卉翎毛画方面,四川的黄筌与江南的徐熙也形成两个不同的典范。

宋代(960-1279)山水画中的范宽、郭熙、李唐都在既有的典范基础上推陈出新,成为新的典范。宫廷画院在宋代艺术帝王的倡导下,发展出空前盛况。当时的画家讲究对自然的观察,并添加“诗意”以增强绘画的内涵与意境。对实物的兴趣促成了建筑、船车等以器械结构为主的绘画类型,使其在十一世纪后跃上绘画的舞台。诗意的强调,则于南宋时期发展出书法、诗文、绘画三者互相搭配的册页精品。另外宋代文人也将艺术的表现概念扩展到“形似”以外的范畴,文人画开始成为一种新的风格。

元代(1279-1368)的文人画则由赵孟頫、元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以复古为标的,并因复古而有更为多元的风格表现。这些风格逐渐成为绘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典型,在明清以后仍维持着持续的影响力。

明代(1368-1644)以后,不同地区的风格特色,成为艺术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环节。苏州的“吴派”从元四大家演化出优雅的文人风格,以浙闽画家为主的“浙派”则自宫廷绘画中发展,将南宋的典范变成粗放的水墨。松江的董其昌与稍后的王时敏、王鉴、王翬和王原祁等人又接着在对古代典范的“集大成”中,以笔墨再造自然,形成影响深远的“正统派”。

清代(1644-1911)帝王在推崇“正统派”作风之余,也包容欧洲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洋画法,立体与透视成为对古老典范的新诠释。宫廷之外的扬州则有标榜着“怪、奇”的一批画家在高度商业化的市场中活跃。他们的笔墨与形象针对“非正统”的典范而发,而自己也成为后世追求变革的典范依据。

山水画——秋景篇

所谓山水画是描写自然景色,讲究构图的经营与意境的表达,最能表现画家功力底蕴。山水题材丰富多样,春、夏、秋、冬四时景观,更是画家喜爱诠释的元素。其中,秋天落叶萧瑟,大雁南飞,引发画家伤感情怀;但秋天也是丰收的季节,鲜丽的黄橘绿,满山红叶似火,近观远望,气象万千。

元 唐棣 仿郭熙秋山行旅

元 唐棣 仿郭熙秋山行旅


唐棣(1296—1364),善画山水,师郭熙(活动于11世纪),得其苍润蓊郁之趣。 

画暮秋时节,寒林野店,涧石曲径,峰峦高耸,古寺隐现山间。村人捕鱼归棹,行旅数人匆匆赶路。本幅采主峰中立之构图,灵动的山石以卷云皴皴写,挺劲的枯枝则以蟹爪法画成,均从郭熙笔法而来。全幅染多于皴,山石秀润,烟岚飘渺,气氛安适恬静。

清 王时敏 仿黄公望山水

清 王时敏 仿黄公望山水(局部)


清 王时敏 仿黄公望山水(局部)


清 王时敏 仿黄公望山水


王时敏(1592—1680),天资颖异,家藏丰富,好学精勤,山水尊崇黄公望(1269—1354),精研力学其画法。

此作近景描绘山屋错落,林木繁密,溪水湍流之景。隔着山岚云雾之后,是三角形层层向后叠加的庞大山体,以湿润、绵长的披麻皴法勾勒岩石与山体轮廓,再罩染赭石和汁绿,画面明亮且具装饰性,呈现夏秋之际,草木华兹面貌。

清 王鉴 仿王蒙秋山图

清 王鉴 仿王蒙秋山图(局部)


清 王鉴 仿王蒙秋山图(局部)


清 王鉴 仿王蒙秋山图


王鉴(1598—1677),为明王世贞(1526—1590)曾孙,家富收藏。精通画理,是清初四王之一。 枫树经过秋霜,红酣耀眼,罗列棱线之上,寺庙建于岩壑之间,石梁跨于涧水之上。山势自画幅左下右斜而上,又转而左斜,呈S形扭动,具有动势。此幅虽名为仿王蒙(1308—1385)而用重色,秋红布满山,秾而不艳,秀润之气盎然满纸,无限的秋韵自在其中。

花鸟画

花鸟题材在画科中涵盖内容相当广泛,花卉、禽鸟之外,鱼虫、走兽、树木、蔬果亦在其中。技法多样,依画法精细程度不同,概可分为工笔、写意两种。那么画家如何描绘秋天的花鸟呢?秋风起,大雁南飞,秋天是大雁、野凫等往南飞度冬的时节,也是画家营造秋天奏鸣曲的最佳选择。本次展览以观赏水鸟的角度,来欣赏画家对于水鸟及秋景演绎。同时,辅以不同的技法及材质的作品,展现花鸟作品的多样性。

宋人 秋荷野凫图

宋人 秋荷野凫图(局部)


宋人 秋荷野凫图


一只野雁蹒跚走向水边隆起的坡石上,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弥漫秋韵情调。而雁足踏着红蓼花,背后衬托残荷败叶和莲篷,有着浓浓的秋意,更显现孤雁与秋景的萧瑟。画雁用双钩填彩的方式,色泽以墨色为主,略加赭石和花青,仅画草则较近于没骨法,但笔笔精谨,且情韵生动。

元 张中 枯荷?鶒

元 张中 枯荷?鶒


张中(活动于1336—1360),江苏松江人,善花鸟,亦能墨戏。 

此幅写深秋荷塘一隅,一对?鶒(紫鸳鸯)在堤岸小憩,雄?鶒色彩鲜丽,姿态威风凛凛,雌?鶒蹲伏在地,回头仰望。蒲草随风摇曳,低垂枯荷,犹如跳舞裙?,与莲蓬相映成趣,依稀可见其在水中的蔓延根茎。画家以劲健笔力勾勒蒲草荷梗,鸳鸯略加颜色点染,鲜妍可爱,颇具淡雅之趣。题款原应有“子政为某某人”等字,后经裱褙裁去,仅存“子政为”。

人物画——神鬼篇

人物画,追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中,属道释画的仙佛鬼神,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就盛极一时,名家辈出。仙佛图像庄严具教化意义,神鬼作品则可幻化无常,自由表现。画家笔下的神鬼作品,有精谨稳重神佛人物,亦有狂放用笔的仙人,凄美的故事,以及围绕鬼王钟馗身旁,各种超乎现实的鬼怪,不仅造型古怪,表情更活灵活现,恐怖中带着诙谐幽默。

明 文徵明 寒林钟馗

明 文徵明 寒林钟馗


文徵明(1470—1559),诗文书画并佳,为明四大家之一。

寒林中常有魑、魅、魍、魉出没,寒林就是钟馗最需用武之地,但明代的文人画家,如文徵明、钱毂(1508—1578后)等人笔下,往往以笏板取代宝剑,演变成“文相钟馗”的造型,如此作便是。人物的用笔极细致挺劲,画出钟馗俊朗的丰神,林树则随意挥洒,并以淡墨染画烟岚,更觉冬日寒气逼人。虽自题除夕戏作,实为其人物画精品。

传 晋 顾恺之 洛神图

传 晋 顾恺之 洛神图(局部)


传 晋 顾恺之 洛神图(局部)


传 晋 顾恺之 洛神图


洛神名为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儿,失足跌落在洛川溺死,后被天帝封为洛川之神。成为文人骚客描写对象,以三国魏曹植(192—232)《洛神赋》为代表。

描写宓妃驾六龙,乘云车,“文鱼警乘,玉鸾偕游”旌旗飞扬的景象。背景以赭石再加藤黄和墨染深,人物、龙与鱼保持绢底原色,刻画精细,有早期山水稚拙之趣。旧传顾恺之(活动于345—406)所作,当为后人临仿。

元 卫九鼎 洛神图

元 卫九鼎 洛神图(局部)


元 卫九鼎 洛神图(局部)


卫九鼎(约14世纪),画山水、人物均佳,尤善于界画。

元 卫九鼎 洛神图


洛神在三国魏曹植(192—232)的《洛神赋》描写下,成为理想的女性美典型,传诵千古。画幅上有倪瓒(1301—1374)题跋:“题卫明铉洛神图。”画家用柔韧流畅的笔法,清淡的墨色,以白描方式画洛神驾着轻云,飘凌在水波荡漾的江面上,衣带随风轻舞,如游龙回转,婉婉升起,优雅飘逸,展现洛神空灵出尘之美。

(本文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展览资料整理。)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