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为山西地区发现的北齐墓葬之一。该墓曾先后三次遭到盗掘,所剩随葬器物残破不可复原,墓室壁画虽被破坏,所幸保存了下来。水泉梁壁画墓虽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但精美的彩绘壁画生动地再现了与墓主人身份、地位及生活相关的北齐社会风貌,是研究北朝社会生活、绘画艺术、历史文化和军事制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东魏北齐时期,高氏政权建都邺城,同时设大丞相府于晋阳(今太原)。据《北齐书·显祖文宣帝纪》:“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齐郡,霸朝所在,王命是基。”晋阳作为北齐别都,和邺城同为高齐政权的政治文化中心,倍受重视,高氏皇帝频繁奔波于两都之间。晋阳城是北齐王室、贵族久留之地,与此同时,大量的贵族、官吏安家于晋阳,葬于晋阳,留下了丰富的墓葬文化。综观山西地区发现的北齐墓葬,目前已近20座,含壁画者为6座:寿阳县贾家庄库狄回洛墓、太原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太原迎泽区三家峰徐显秀墓、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和忻州九原岗北齐壁画墓。
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水泉梁村西约1.5千米处。该墓曾先后三次遭到盗掘,所剩随葬器物残破不可复原,墓室壁画虽被破坏,所幸保存了下来。盗墓者盗取壁画手法较为专业,先以蓝色线条对壁画进行画面分割,再将部分画面贴附纱布用以加固和揭取壁画层,做好盗取壁画的前期准备。同时,为查找墓室墙壁内是否存有暗室,盗墓者分别对墓室的北壁、东壁和西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凿挖,北壁画面中的男性墓主人头像因此遭到破坏。此外,壁画整体因盗墓者的炭火烘烤导致画面烟熏损伤严重。最终壁画因盗墓分子的意外死亡而得以保存。
该墓壁画总面积约80平方米,其墓葬形制、壁画特点和随葬品组合特征综合反映了北齐时期的墓葬习俗和时代特色,对于研究与探讨北齐社会生活、历史、艺术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北齐) 水泉梁墓 甬道西壁门吏及骑兵仪仗 (插图摄影 厉晋春)
一
北齐时期,邺城和并州地区墓葬类型常见单室砖墓和单室土洞墓。其中,砖质单室墓是北齐时期邺城和并州地区贵族官僚墓葬的流行形式,砖室墓一般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多外弧,穹隆顶。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砖室墓在墓葬规模、墓内设施上体现出一定的等级差别。其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墓道长短、甬道结构、墓门装饰、墓内设施、墓室面积、壁画面积和布局等方面。综合考量前述各类因素,北齐时期邺城和并州地区的砖室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当属河北磁县发现的湾漳大墓,学者推测其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的义平陵,斜坡墓道较长,甬道结构复杂,砖砌高大门墙,墓室约7.5米见方,内设石棺床,壁画遍及墓道、甬道、门墙、墓室等各部位,随葬品组合类别全而精。第二等级的墓,墓室5—6米见方,墓道较第一等级的略短,壁画所绘仪仗队规模也略小。此等级墓多属于皇室成员和异姓勋贵,如文昭王高润墓、东安王娄睿墓、顺阳王库狄回洛墓、武安王徐显秀墓等。第三等级的墓,如贺拔昌墓、姚峻墓、和绍隆墓等,墓道和甬道明显较短,墓道位置也不见壁画,墓室约5米见方以下,墓主多为中低级官吏。
水泉梁壁画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葬南部为长条形斜坡墓道,长13.5米。墓道平面南宽北窄,北接甬道,甬道中部偏南处为墓门。墓室为穹隆顶砖券单室,平而呈弧边方形,4.5米见方,双层穹隆顶,两层穹隆顶间的空隙未用黄土填满,从墓葬结构规格来看,应属于第三等级的砖石墓。
水泉梁壁画墓与库狄回洛墓、娄睿墓、徐显秀墓、太原南郊壁画墓同为弧方形墓室,除太原南郊壁画墓墓道不清外,其余均有斜坡墓道和甬道,体现了北齐时期砖石墓葬结构布局的鲜明特点。尽管晋阳发现的几座墓主身份相似的砖室墓(娄睿、库狄回洛和徐显秀墓),均由封土堆、斜坡墓道、甬道、弧方形墓室组成,但墓室结构上与邺城墓葬略有不同,如邺城地区墓葬甬道口上方设砖砌高大门墙,而晋阳地区娄睿墓、徐显秀墓设天井或仿木构的砖砌门楼,太原南郊壁画墓墓室四角砖砌角柱、库狄回洛墓室设木椁等做法则不见于邺城,反映出并州地区在葬制方面的一些地方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西晋以来该地区墓葬制度的自然延续,如砖砌角柱和天井的做法在本地晋墓和北魏墓中可以见到,然而这些墓室结构的设置特点在水泉梁壁画墓中均不见,这可能与朔州远离邺城和晋阳地区有关,只是体现出了北齐墓葬的一般特征,并没有明显的朔州地域特色。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娄睿墓和徐显秀墓道设天井,可能是并州地区受到了西魏、北周墓葬系统多天井墓葬制的影响。
水泉梁壁画墓墓室大小介于库狄回洛墓、娄睿墓、徐显秀墓、九原岗壁画墓与太原南郊壁画墓之间,但该墓有两层穹隆顶,这在以往的北朝墓葬考古发现中尚未见到。
二
北齐时期,邺城和晋阳地区壁画比较发达,壁画大多布局于墓道、甬道和墓室,绘画面积和内容依墓主身份而有所区别。朔州水泉梁壁画墓壁画主要分为甬道和墓室两部分,甬道拱顶以黑彩勾绘云气纹,以赭红色略加晕染。两壁绘门吏、仪卫及骑行马队。墓室壁画分为四层,从顶部至墓底依次为天象图、四神图、十二生肖图、墓主夫妇生活场景图,各层之间以红色条带相隔。北壁为夫妇宴饮图,画面中部为端坐于床榻之上的墓主夫妇,两侧为男女伎乐侍从;东、西、南壁依次为鞍马仪仗图、牛车出行图、鼓吹图。墓室顶部绘银河、星象和四神,强调了人与天的关系。北壁的夫妇宴饮图,正面绘墓主像,加之以帷帐、屏风和侍从等辅助性图像,使墓室如同宫廷或官署。从西晋开始,高官、豪门以牛车为贵,到北朝时期,以牛车、鞍马为中心的出行仪卫成为显示死者身份的主要象征之一。壁画中的马配有鞍具,无骑者,牛车中也不见乘者,无疑是为墓主预备的出行工具,体现出墓主生前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墓道和甬道有无壁画也是区别墓主身份的标志之一。从画面的布局来看,娄睿墓和徐显秀墓墓门、墓道、甬道和四壁均分层布置壁画,水泉梁墓和库狄回洛墓则布于甬道和墓室。太原南郊壁画墓只见于墓室,与水泉梁壁画墓相比,可推测墓主的身份略低。甬道施绘壁画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是表现仙界的祥瑞图像、四灵和仪卫。墓室顶部穹隆形空间绘天象图,以此表现宇宙空间,其中娄睿墓和水泉梁墓均有的十二生肖图像则用来表现时间;墓壁内容围绕墓主生前的生活展开,均含有夫妇宴饮图、牛车出行图等。夫妇宴饮图布局于墓室北壁,中间为墓主人,背后衬以帷帐或屏风,旁边陪衬以男女侍从。从水泉梁壁画的整体布局看,以甬道中的石门为界,分为两个主题,南部是出行仪仗,北部表现家居生活。甬道壁画内容为侍立的文吏及持戟的出行仪仗。墓室北壁壁画内容为墓主人图像,东西壁分置鞍马、牛车出行图,由此往上则是十二生肖图、四神和天象图,寓意引导后面的仪仗奔向仙境,墓室顶部象征着灵魂归所的天象图,与娄睿墓和磁县湾漳M106及CDZM1的整体布局和内容相一致。
朔州水泉梁壁画墓壁画整体采用黄、红、黑、白、灰、绿等颜色,巧妙搭配色彩和细致勾勒,用纯熟的线条描绘了墓主乐队宴饮、仪仗出行等场景,色彩晕染、明暗映衬、远近对比等手法,使壁画显得明艳柔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整个画面的真实感,壁画写实与装饰并重,画面大气而富有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研究价值。
朔州水泉梁壁画墓壁画题材涉及出行仪仗、墓主饮宴、属吏供奉等,皆为现实题材,墓主生前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通过上述内容组成的画面得到逼真再现,墓门南部是出行仪仗,北部表现家居生活,连贯有序,对出行图的着力表现和描绘,既是对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北齐时期频繁军事生活的真实写照。画面中所体现的仪仗等级、墓主画像规制与墓主生前的身份地位也颇为相称。墓室壁画整体布局严谨简练而又中心突出,透着一股浓厚的现实主义气息。水泉梁壁画题材集中展现了北齐时期绘画的基本特征,体现出并州—邺城地区壁画墓葬叙事样式的共性。
(北齐) 水泉梁墓 东壁鞍马仪仗图(插图摄影 厉晋春)
三
汉代以墓室大小区别墓主身份的等级制度至北朝时期发生根本转变,北齐时期,邺城、晋阳两地发现的砖室墓葬均为单室墓,其墓室设施、随葬品数量和组合、墓室装饰等成为显示墓主身份等级的新标准。墓葬的规模、墓葬结构与设施、壁画布局和内容上的等级之别十分明显,特别是随葬品的组合及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墓葬等级差别的重要指征。
据统计分析,邺城和晋阳地区北齐时期两地随葬品组合大致相同,并无明显的地域差别。按照随葬品所体现功能的不同,大致分为四类:镇墓俑(镇墓兽和镇墓武士);出行仪仗(具装俑、侍卫骑俑、伎乐骑俑、武装步卒、文吏、女官);侍仆(男女侍卫、胡俑);庖厨操作(杂役、动物模型、庭园生活模型)。其中,作为中高等级墓葬出土的镇墓兽和镇墓武士,其使用有着一定的规格,墓葬等级较高者,一般在墓门口各置两对,等级较低者仅一对;墓葬等级较高者出土较多武装仪卫俑和伎乐俑(尤其具装俑和骑马伎乐俑)。
北齐时期,壁画墓的随葬品组合在沿袭洛阳北魏时期墓葬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瓷器数量大增,出现了以“胡腾舞”作为装饰的黄釉扁壶;金银玛瑙珠玉饰物和西方金银货币及首饰也颇多;陶俑中的具装俑、武装仪卫俑和胡人俑增多等。水泉梁墓因遭受多次盗掘,所剩无几的随葬品,根据表现墓葬题材和主题内涵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一为镇墓类,即反映葬俗的特定物品,主要有镇墓兽;二为表现出行的仪仗俑类,具体有按盾武士俑、武士俑、执盾俑、侍卫俑、垂裙风帽俑、卷裙风帽俑等;三为侍仆类,有侍卫俑;四为庖厨操作类,主要为表现家居生活的物品,有鸡首壶、敛口钵、扣盒、杯、灯、马等。从大的类别上看,水泉梁壁画墓随葬品的基本组合与太原地区其他四座壁画墓的随葬品基本相同,其差异表现在某一类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和制作的精细程度上,如娄睿墓的类别较全,具体到每一类又非常丰富。简报作者通过类型学的分析比较,认为水泉梁壁画墓中出土的执盾俑(Y4)、卷裙风帽俑(Y19、Y24)、垂裙风帽俑(Y7、Y14)和灯柄残片(T1、T2)分别与天统三年(公元567年)库狄业墓出土的持盾俑(标本T84Q39-6)、(标本T84Q41-6)和灯(标本T84QS12)相似。水泉梁壁画墓残存的随葬品组合,体现出北齐一代同类墓葬器物组合的相似性。
(北齐) 水泉梁墓壁画 (局部)(插图摄影 厉晋春)
四
北魏时期,墓葬虽有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等多种形制,但高等级贵族墓多采用弧壁砖室形制,且北魏后期呈现由多室向单室发展的演变趋势。北齐时期,弧壁、穹隆顶的单室砖墓成为最高规格的墓葬,此类墓葬主要分布在当时的两个政治中心——邺城和晋阳,且呈现出大体一致的文化面貌。
北齐时期,由于与邺城和并州地区的紧密联系,朔州水泉梁壁画墓文化面貌与上述两地发现的壁画墓在墓葬形制、壁画内容与布局、随葬品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所有壁画的布局、内容与墓葬形制、随葬品设置的象征意义相对应,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墓主人生前生活及死后的灵魂世界而展开,只是因墓主人身份的不同而造成埋葬规格及具体设施存在差异。
朔州水泉梁壁画墓与北齐并州和邺城地区发现的壁画墓葬风俗和文化展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也应是当时各地联系紧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写照。北齐时期,平城、洛阳、并州和邺城联系紧密,经济来往频繁,晋阳城成为其间重要的枢纽,外国商贾云集,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随着西域和北方地区大批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进入中原,他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音乐和乐器也被带到了中原地区。如娄睿墓中墓室壁画北壁东、西两侧有女乐,乐手正拿着琵琶、笙、竖箜篌等乐器在演奏,还有陶乐俑在吹筚篥、潮儿和击鼓等;徐显秀墓墓室北壁主人宴飨图的东、西两侧有乐队演奏图,乐手持有四弦、五弦曲项琵琶,笙,竖箜篌等乐器;水泉梁壁画中同样出现笙和箜篌等。据《隋书·音乐志下》记载,这些乐器均来自西域等地。
朔州北接大同,南靠雁门关,历来是兵家争夺的边庭重镇。北魏季年朔州沦于柔然,侨治于并州寿阳。北齐时收复并置北朔州。史载天保四年(公元553年),文宣帝高洋曾亲率军队追击突厥于朔州,武平七年(公元576年),后主高纬在后周兵临晋阳城时,曾密派人送皇太后、皇太子到北朔州。因此,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壁画及文献记载判断,该墓的年代为北齐后期,并推测墓主人当为镇守朔州的军政长官。水泉梁壁画墓虽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但精美的彩绘壁画还是生动地再现了与墓主人身份、地位及生活相关的北齐社会风貌,是研究北朝社会生活、绘画艺术、历史文化和军事制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北齐) 水泉梁墓壁画 (局部)(插图摄影 厉晋春)
(本文原标题《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的考古学观察》,原刊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