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琴书密码》:用科学思维解读古琴与书法

8月16日下午,“十年琴书路——《琴书密码》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第三活动区举行。

8月16日下午,“十年琴书路——《琴书密码》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第三活动区举行。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本书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卢艺,著名古琴家戴晓莲,著名制弦家戴卫,2023“白玉兰”国际音乐节国乐竞演大赛古琴专业组金奖获得者廖仲楠出席活动。

《琴书密码》新书分享会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传承千年的古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乐器,琴学、琴曲、琴系的历代传承有序直至今日。音色富含“丝韵之美”的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载体。而传承古琴音乐的主要群体,也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热衷于艺术实践的精英式人物,诗文书画无一不精。

卢艺


基于理工科“系统工程”视角,科学系统传承古琴艺术

《琴书密码》的作者卢艺生于艺术世家,祖父卢洛夫师从国画大师徐悲鸿,父亲和姑母分别从事美术和音乐教育工作。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卢艺从小习文弄墨、抚琴操缦,虽然后来因为个人兴趣原因选择学习航空工程并以理工作为职业方向,仍一直坚持对于艺术与人文的痴迷和热爱。

卢艺的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留学美国普渡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曾于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适航工程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是人机环系统研究所团队成员,多年从事复杂系统安全性、人机交互可靠性、人因安全领域的研究。

在繁重的科研之余,他将所挚爱的古琴、书法作为重要的精神缓解和新的思考休息方式,渐渐地,这样的习惯让他开始关注基于理工科的“系统工程”视角,从需求、设计到执行的多维层面来解构艺术原理,来破解中国古人是如何理性实现“道法自然”“人琴一体”,并热衷于从中国古人的艺术传承脉络和实物证据中找寻人所未知的证据。卢艺尤其是通过在非文艺专业人群中用科学思维解读传统琴学、普及制琴/制弦理论,让古老的古琴艺术能在新时代中国更好地科学、系统地传承下去,为促进古琴艺术的古今融合、文理沟通,提升当代琴人的科学素养、审美认知持续贡献着自己的特有力量。

《琴书密码》书封


《琴书密码》内页


要更好的认知书法、认知古琴的传承内核,都不能仅仅从他们自身出发,而应是从姊妹艺术的对照、辨析入手。在从2010年起到现在的十多年间,卢艺选取了古琴与书法这一对中国艺术的“孪生子”,持续性记录自己的长期思考与实践感悟,不断否定、反复推敲,最终在2023年将其提炼集结为《琴书密码》一书。这本400多页、图文并茂的著作,包含了400余张高清图片,其中不少是作者原创思想的首次公开。

在这本书中,作者卢艺尝试以理性结合感性的方式对古琴和书法的核心审美、技术机理进行比较分析,创造性的提出了“琴书合同”的层级化理论及实践方法、案例。全书20余万字,分为四个章节:《论书》一章探讨中国书法“二王正脉”流传过程中重要物证;《论琴》一章从弦、琴、人、曲的四维角度解构古琴的前世今生,为“九德之妙”做科学化注解;《琴书合同》一章针对“琴书相合”这一命题进行了详细论证和思辨,其中所构建的“琴书七级浮屠”勾连了“势音相合”、“字拍对照”等关键研究成果,架起了琴书之间的桥梁,让“琴书互现”成为现实,当为中国艺术领域的首见;《随笔偶录》一章中,拨亮一盏盏灯,见证作者心中艺海双帆那跨越古今的远航。

突破“艺工结合”新研究范式在上海精准落地与持续发展

在新书分享会上,卢艺与见证他十年琴书之路的嘉宾,著名古琴家戴晓莲,著名制弦家戴卫一起回顾了这段“艺工结合”道路中的所见、所感。

正如卢艺在这次新书分享会中讲到的那样,中国文化与艺术长河中的精英,书有王羲之、琴有嵇康,他们都是融合生命关怀与审美追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法”的突破,不断赋予人的关怀。初学古琴的他以一张品质不佳的练习古琴配装“戴氏冰弦”,弹奏戴晓莲教授打谱的《修禊吟》,研习王羲之《兰亭序》、《集字圣教序》,抚慰了他那段在美国访学的异国岁月。

卢艺感慨道,这样的琴书之源,很难说是不是只源自今生的经历与学习,他沉醉于中国式艺术传承的伟大魅力,并乐此不疲。在上海交通大学,他还在努力通过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等理工手段去解密古琴艺术的核心“丝韵之美”,带领科研团队从琴学文献整理、古琴音色分析及专家经验智能评估、琴弦自动化制造的全方位维度去勾连“弦琴人曲”,突破“艺工结合”新研究范式在上海的精准落地与持续发展。

戴晓莲现场演奏


作为卢艺琴书之路的见证人,嘉宾古琴家戴晓莲深情回忆了她的艺术经历。自上海音乐学院自开设古琴专业的60余年来,古琴艺术在上海薪火相传,对当今古琴艺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教授,戴晓莲在当代古琴演奏、教育及社会推广的前沿实践中,积累了对古琴音色的深刻认知,所指导的多项前期研究围绕古琴指法探析、演奏技法编排,并在国内较早提出应推动古琴音色研究从主观经验向科学量化发展。在深耕古琴演奏机理、演奏技巧的科学传承中,她深刻感受到了古琴演奏的底层机理亟待对乐器音色的科学研究,在音准、节奏的传统维度上更应强调对音色机理的熟知和应用,这对于传统曲目打谱演奏、现代作品编曲创作都有着指导性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审视中国式思维下的艺术流派传承和风格创新。《琴书密码》一书所构建的“琴书相合”理论、“管色泛音”技法解析等篇章将可能成为民族艺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好的范例。

戴卫补充道,明代琴家徐青山在其琴学论著《溪山琴况》中提出“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她通过与卢艺多年来在乐器琴器及琴弦制作领域理念上的高度认同,继承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工厂60年积累的乐器音色研发技术,在国内较早的开创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基于系统工程的产品研发理念,以人机工效/工程心理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提出人、曲、弦、琴一体化设计模式,顶层融合力学、振动学、音响学、乐器制作学、演奏学等多专业相关技术,构建了“弦琴一体实验室”,以古琴音源—琴弦为核心研究对象,建立了面向琴弦音质评估的系统性方法和实验平台,在琴弦音色评估算法及软件化上已经取得重要突破,攻克了琴弦张力与振幅均衡性、韵长与音质系统性提升的关键难题,相关技术已用于指导乐器设计、琴弦制造的实际生产中,引领了国内古琴、琴弦领域的前沿技术开发。《琴书密码》一书完整的记录了卢艺“弦琴一体”理念的构建过程,并以“教材”的形式,将看似“玄之又玄”的描述古琴音色的“九德”进行了科学化注解。戴卫还坦言,对于本书所构建的跨学科思想,形成了对相关行业现状相关痛点的剖析与批判,是可以指导我们深入思考并亲身实践的。

廖仲楠现场演奏


在活动的中间环节,戴晓莲演奏了广陵派古琴名曲《梅花三弄》,古琴嘉宾廖仲楠演奏了宋代名曲《秋鸿》。悠远、苍古的现场古琴雅集让参加本次新书分享会的书友、琴友深感不虚此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主办,中版书房、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协办。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