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代市场是室外露天市场,第二代市场1984年移入室内,地址是新马路12号。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20多年后,义乌的“小商品”竟然创造了一个“大世界”。
《新马路12号》
8月22日,《新马路12号》在上海发布。本书真实呈现8位义乌小商品经营者的个人生活与工商业经营史,从一个个细节和故事中,带领读者走进这些义乌的“奋斗者”,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秘密。
8位主角中,冯爱倩被认为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创始人”,其他7位则分别经营着吸管、鞋垫、相框、帽子、饰品、礼品、“仙草”等各不相同的小商品。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传奇人生与跌宕起伏的经营历程,他们是义乌从“草帽市场”发展到“买全球,卖全球”国际小商品交易平台的缩影。
一批贫困、饥饿的农民是如何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出如此傲人的奇迹?带着这样的疑问,本书作者、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任张乐天深入义乌小商品市场一线,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典型样本。本书就是其这几年深度访谈、研究的初步成果。
《新马路12号》作者张乐天教授
作者摒弃了宏大叙事,从细微处入手,以8个义乌工商业经营者的创业故事,剖析这些源自村落共同体价值观的工商业经营者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行为准则,超越村落共同体中“情”的局限,成就了适合市场经济的“经济结义”。他们的生命史中潜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他们的工商业经营活动中包含着市场与地方政府良性互动的道理,他们近10年激动人心的故事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素材。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创始人”冯爱倩最初冒着风险“拦截县委书记”,好说歹说,终于获得了义乌县委谢高华书记的一句话:“你暂时去摆(摊)”。不久,义乌小商品市场在湖清门开张,冯爱倩成为第一批领取经营证的工商业者。在常人看来,她赶上了发财致富的好时机,可以大展身手,成为义乌最早“富起来的人”。但令人想不通的是,她进入湖清门不久,就开始义务帮助维持市场秩序。在新马路小商品市场开张以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一大半生意,当起了小商品市场的治保主任,成了新马路市场的“阿庆嫂”。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年代,人人争相赚钱,冯爱倩却在赚取了满足基本家庭生活的钱以后,就放弃自己赚钱,服务于她眼中的“政府的事业”。
“她的奉献精神来自何处?”这是张乐天想要探寻的答案。义乌许多商人身上,都有这样让他想要“刨根究底”的品质。“世界吸管大王”楼仲平专注于“一根小小的吸管”,其公司成功加入瑞士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成为吸管国际标准起草的主席国。他的专注精神让张乐天关注。曾获多项世界跳远冠军的周洋霞投身珠宝创业,前几年一直遭遇同行的“围追堵截”,她硬是杠了下来,不但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自己也成了非遗传承人。张乐天感慨“她的极致精神令人动容”。
参与首发式的嘉宾合影
接触越多义乌小商品经营者,张乐天就越想写下他们的创业史,“他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恰恰如此,他们的故事才代表着千千万万平凡的人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有机会读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