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看宋元禅墨对日本审美的影响: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常盘山名宝

日本“静嘉堂文库”以收藏中日古籍驰名;“永青文库”收藏着众多国宝级文物。相对较晚创立的“常盘山文库”(1943年由实业家菅原通济创立)则以收藏禅僧墨迹、中日绘画、中国陶瓷、天神画像为主。

日本“静嘉堂文库”以收藏中日古籍驰名;“永青文库”收藏着众多国宝级文物。相对较晚创立的“常盘山文库”(1943年由实业家菅原通济创立)则以收藏禅僧墨迹、中日绘画、中国陶瓷、天神画像为主。现有日本国宝2件,重要文化财产23件和重要美术品18件。目前,常盘山文库大部分藏品存放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等,以发挥藏品的展示和研究价值。

在常盘山文库创立80周年之际,东京国立博物馆近日推出特展“常盘山文库的名宝”,共展出83件(套)文库藏品,包括“禅僧墨迹”和“中国青瓷”等,其中有南宋禅僧剑门妙深、无准师范等的墨迹,有着纯净无比粉青色的青瓷筍形花瓶,以及来自南宋杭州官窑的罕见“米色青瓷”,这些从中国移居日本的文物虽沉默千年,却带着与生俱来的高雅、沉静。

展览现场,南宋僧人剑门妙深的书法与龙泉窑的“青瓷筍形花瓶”


展览以两件中国南宋时代的书法和瓷器为始。书法作品为南宋僧人剑门妙深于淳祐九年(1249年)写给日本东福寺创立者圣一国师的一封信,讲述着两人共同的师父无准师范(1179-1249,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禅僧之一)临终前托付出版佛教经典的事宜;与之对话的是,一件来自中国龙泉窑的“青瓷筍形花瓶”,呈现出一种纯净无比的粉青色。

剑门妙深,《圣一国师宛尺牍》,1249年,蝋箋墨书,29.6cm×55.7cm,日本重要文化财


这组文物代表了常盘山文库两个重要领域:“禅僧墨迹”和“中国青瓷”,它们虽然沉默千年,却带着与生俱来的高雅、沉静。

此后,展厅大致分为左右两侧。右侧展厅展示了禅宗墨迹和中国陶瓷、漆器,左侧展厅侧重中国古代书画,以及中国禅宗对日本书画的影响,展出的作品大多来自中国宋元时期以及日本中世纪。其中包括2件日本国宝、21件日本重要文化财产。重要展品包括旧传为赵昌所绘的《茉莉花图》,元代文人冯子振的《易元吉画卷跋》,清拙正澄、无准师范、中峰明本等中国禅僧的墨迹,以及龙泉窑青瓷凤耳花瓶、南宋官窑米色青瓷瓶等。展览分为前后两期,部分展品将有更换。

展览现场


常盘山文库80年构建

常盘山文库的藏品源自实业家菅原通济(1894-1981,1954年-1981年在任),他以建设镰仓-江之岛之间的电铁和镰仓山住宅区而闻名。他的收藏始于1943年,也正是这一年常盤山文库创立。文库中的艺术品收藏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并逐渐成为一个学术交流的场所。1954年,菅原通济从商界退休,将重心转向了公益事业,并在自己镰仓常盘山的住所展示其收藏。

日本实业家菅原通济


通济的收藏始于禅僧墨迹,以及中国宋元时期的绘画和室町时代的日本绘画。他的长子、第二代理事长菅原寿雄(1923-2008,在任1981年-1995年在任),进一步拓展这一收藏,尤其致力于普及难以理解的禅僧墨迹;通济次子、第三代理事长菅原春雄(1930-2019,1995年-2019年在任),则建立了一个包括中国陶瓷和漆器的工艺品收藏体系,在日本享有声誉。

回顾80年的收藏历程,常盘山文库最大的特点是收藏和学习相结合。菅原通济之所以能够建立高品质的收藏,部分原因是他不断的学习。事实上,在最初开始收藏时,菅原通济尚不具备艺术知识,却一次性购买了大约一百幅挂轴,事实证明其中大多数并非合适的藏品。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因为失望而放弃,而是从头学起,尤其是在年轻的研究者松下隆章(1909-1980)的指导下。培养了欣赏艺术品的眼光,进而推动了高品质的收藏。随着时间的推移,镰仓常盘山成为学者和学生聚集的地方。

展览现场


以作品为研究核心的收藏和学习氛围,也被后人所继承。第三代理事长菅原春雄对中国青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向陶瓷学者长谷部乐尔(1928年生)学习,建立“中国陶瓷研究会”,促成中国陶瓷的研究和收藏。目前,中国陶瓷研究会通过发行会刊发表了其成果,并以展览的形式公开藏品和研究。

青瓷贴花文香炉,南宋,龙泉窑,13世纪,高9.2cm、口径14.2cm


常盘山文库的藏品曾在东京国立博物馆2014年举办的“日本人喜爱的官窑青瓷”和2019年的“初期白瓷 白瓷的诞生与发展”等展览中展出。

其中,“日本人喜爱的官窑青瓷”集合了来自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的珍贵青瓷。与之对应,日本展出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常盘山文库、艺术·科学财团等收藏的官窑瓷器,呈现日本鉴定和收藏的眼光,以及研究的历史。

青白瓷文钵,景德镇窑,北宋,高 5.5cm 口径19.8cm


此次展览让常盘山文库的理事们感受到,仅凭自己的藏品无法实现展览和研究,只有通过与东博等国家收藏结合才有意义。渐渐有了将藏品寄托存放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想法,且常盘山文库的藏品或可填补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收藏空白。加之,2018年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修改后,常盘山文库的建筑无法公开展出藏品,于是将大部分藏品寄托存放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等,这些藏品可用于常设展和特展中,以充分发挥藏品的展示和研究价值,

由此,2019年精选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与常盘山文库藏品的展览“白瓷的诞生与发展”诞生,展览由隋至唐初中国北方出现的高温白瓷,追溯中国白瓷何时、如何诞生,以及如何发展成为令世人着迷的青花和五彩瓷。

在2019年的展览中备受瞩目的“米色青瓷瓶”也在此次展览之列,这件源自南宋杭州官窑的瓷器,因为氧化焰的烧制呈现出黄褐色,被称为“米色青瓷”。

米色青瓷瓶,官窑,南宋,高21.6cm、 底径10.1cm 


在日本,这种器形被称为“下蕪形”,是模仿中国古代青铜器而制作的。宋代墓葬也出土了类似形状的青铜器和银器,可见该器形在宋代非常流行。

尽管该瓶在形状和釉色上都不完美(形状有些扭曲、颈部向一侧倾斜,覆盖整个瓶身的淡黄褐色釉在胴部和底部发生了蓝色的窑变,表明窑内烧制过程中氧化性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美,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个瓶子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是覆盖着淡黄褐色釉表面双重渗透下产生的冰裂纹。目前全世界仅有4件被认定为“米色青瓷”,其中三件为常盘山文库所藏。米色青瓷也是“中国陶瓷研究会”研究过的主题之一,展览中不少陶瓷也曾刊登在研究会的会报中。

米色青瓷洗,官窑, 南宋,高5.4cm、口径19.7cm 底径11.4cm  南宋


从禅宗书画看宋代中日文化交流

在左侧展厅的一个展柜中,元代文人冯子振(1257-1315)《易元吉画卷跋》被平铺展开。这是冯子振在宋代画家易元吉绘制的《花草虫图》后写下的跋文。目前绘画部分遗失,但跋文中记录了他对易元吉所描绘的精彩草虫世界的震撼之情。

冯子振,《易元吉画卷跋》,中国元代(14世纪),纸本墨书,30.0×118.4cm,日本国宝,前期展品


千利休曾写信给羽庵赞美了冯子振的墨迹,并提到“此ままにて然るべき候。切候ては曲無く候(现状就很好,不应该切断)”。由于这幅墨迹的长宽比例较大,可能收藏者曾考虑过是否要将其切断以适应展示,而千利休给出的建议至今仍然被遵循。如今,千利休的附信被放置在同一展柜中,使当下的我们能够了解墨迹的传世历程的一些故事。

千利休的附信


展览最初剑门妙深书与圣一国师的尺牍所提及的师父无准师范,他的墨迹在展览中也有体现。

无准师范(1179-1249),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禅僧之一。他担任了中国径山万寿寺的第34世住持,并且在职期长达20年。许多日本僧人前往南宋拜他为师,其中京都东福寺的创立者圆尔(也叫圣一国师,1202-1280)就是其中之一。

无准师范墨迹 禅院牌字 南宋(13世纪),纸本墨书,71.7cm×36.5cm 日本重要文化财,前期展品


正是由于这些缘故,东福寺拥有多件无准师范赠予的墨宝,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在1316年编写的东福寺文献《佛鉴禅师御笔目録》中,记录了46个由无准师范所书写的字,说明这些墨宝古时不仅在寺内使用,还有一部分传到了寺外。常盘山文库所藏无准师范墨迹上盖有的“普门院”红印,表明了这幅作品原是东福寺的珍宝之一。据研究,“巡堂”是寺院绕行各殿堂的仪式,这件书法很可能是为此书写的僧堂牌匾。

宋代,不少日本僧侣到中国求学访道,南宋文人钟唐杰、窦从周的《送海东上人归国图》描绘了一位日本的僧侣归国时,朋友送别的场景。这位日本僧侣的身份尚未被确定,有一些说法认为他可能是俊芿(日本律宗僧、京都泉涌寺的开山鼻祖,1166-1227) 或重源(1121-1206)。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钟唐杰、窦从周与日本僧侣交往密切,两人均作有《送僧还日本》诗。

钟唐杰、窦从周,《送海东上人归国图》,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纸本淡彩 63.6cm×36.3cm,日本重要文化财,后期展品


这一时期正好是朱子理学和禅宗正式传入日本的时期,因此在中国和日本艺术史、儒学史、佛教史中均将其视为非常重要的作品。

展览的视觉焦点则落在南宋(传)赵昌的《茉莉花图》上,画中一枝茉莉,枝叶茂盛,枝头花儿绽放。茎杆以细笔勾勒,叶子以深浅不同的绿色晕染,叶片舒展自然,白色花瓣繁多,层次分明,呈现出南宋院体画的精致典雅,不少已经看过展览的观众建议,欣赏这幅作品时,使用单筒望远镜。

(传)赵昌的《茉莉花图》,


此次展览是近20年来常盘山文库墨迹、绘画、工艺品所藏首次系统展出。在创办80周年之际,常盘山文库还将与10月与庆应义塾大学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卧遊——穿越时空的禅》,展出禅宗水墨画,引导观众观赏感受作品,自由思考、理解作品。

更多展出作品

清拙正澄,《遗偈(棺割之墨迹)》

清拙正澄,《遗偈(棺割之墨迹)》,1339年,纸本墨书,36.6×92.4cm,日本国宝,后期展品


清拙正澄(1274-1339)是元代高僧月江正印(1267-?)的亲弟弟。他十五岁出家,受戒于福州开元寺。嘉历元年(1326年),52岁时与徒众永錤等人,受请东渡日本。佛教禅宗临济宗大鉴派开山祖,住建长寺、净智寺、圆觉寺后,应醍醐天皇之邀前往京都,担任南禅寺和建仁寺的住持。

1339年正月十日示疾,正月十七日,清拙意识到自己生命即将终结,为弟子作偈:“昆岚卷空海水立,三十三天星斗湿;地神怒把铁牛鞭,石火电光追不及。”泊然而逝,世寿六十六岁。传说在建仁寺的禅居庵里,曾有一个专门为这个作品准备的“龛割床”。

中峰明本,《済侍者宛警策》

中峰明本,《済侍者宛警策》,元代·14世纪,纸本墨书,31.5cm×67.2cm,日本重要文化财,后期展品


中峰明本(1263-1323)是元代著名的禅僧。他出家于吴山圣水寺,后往杭州天目山精研佛理。他遍游大江南北,朝廷闻其名,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召他入朝,他力辞而不赴。选择居住在舟中或小庵中,自称“幻住”。明本著有《中峰广录》30卷,收入佛藏。明本学识广博,诗名颇著,与赵孟頫、冯子振、贯云石等交往密切。

在其居住的天目山幻住庵,吸引了许多日本的修行僧前来拜访。这幅墨宝是为了鼓励一位名叫“済”的从日本前来的侍者,以助他在修行中取得进展而书写的“警策”。

中峰的书法风格非常独特,后世以竹叶尖端的锐利形状为比喻,被形容为“竹叶中峰”。在日本,宗峰妙超(1282-1337,又称大灯国师),被认为受到了中峰书法风格的启发。

 (传)周文、鄂隠惠奯等十三僧诗,《归乡省亲图》

(传)周文、鄂隠惠奯等十三僧诗,《归乡省亲图》,室町时代(15世纪),纸本淡彩 83.9cm×25.7cm 日本重要文化财,前期展品


这幅作品中包括了画家鄂隠惠奯的作品,以及十三位僧侣所作的诗颂之词。恵奯在这幅画作上题写了“初穐送人归乡省亲”的题词。

这幅作品内容描述了一位僧侣,在京都的五山禅寺修行后返家,友人为其送行的场景。这个送别的情景以诗歌和画作的形式表现,是少数包含《送别图》诗画的卷轴之一。

青瓷凤凰耳花瓶

青瓷凤凰耳花瓶,龙泉窑,南宋-元(13世纪),高27.5cm后期


日本流传下来的凤耳花瓶较多,但每一件的整体细长与平衡、颈部与躯干的比例、肩部的张力、凤耳的细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这一凤耳制作十分精细,眼睛、喙、冠均清晰地雕刻出来,细长的颈部稳稳地支撑着头部,使整个瓶子看起来非常挺拔,没有笨重感。另外,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件作品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即肩膀圆润。内盒盖上嵌有旧箱上的字样,写着“青地花瓶口花入”,从盒盖背面附有的手写字条所示,这个箱子原属于金森宗和。

雕漆云纹水壶

雕漆云纹水壶 南宋(12—13世纪) 高28.5cm


 雕漆,又称漆雕,指的是一种专门用在漆器上的雕刻技法,源自于中国古代,为历代中国皇家所推重,属于最高级的工艺美术之一。制作雕漆时,要先将大漆反复涂抹在器物胎体表面,待漆层堆积到合适厚度之后,再用刻刀在尚未完全凝固的漆层上剔出需要的纹样。最后根据所追求的艺术效果,精细打磨。

而这件雕漆云纹水壶的雕刻的截面显示出多层次的效果,在《君台观左右账记》中,这种技法与单一颜色的漆叠加区分,被称为“犀皮”。更为难得的是,以雕漆工艺制作的水壶极为罕见,而且通过X射线,确定了这件器皿的底层是金属。独特的雕漆技法和稀有性让这件作品更显珍贵。

注明:本文编译自东京公立博物馆、常盘山文库网站;“常盘山文库的名宝”前期展出时间为8月29日-9月24日;后期为9月26日-10月22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