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10月中旬,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举办。以“文学润泽心灵 阅读丰富生活”为意旨,线上线下将开展近百场文化活动,推进“书香京城”建设,进一步掀起文学热潮、阅读热潮。
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海报
9月2日举办的启幕仪式上,发布了第三届“十月签约作家”和第二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当天还举办了《十月》杂志创刊四十五周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论坛,莫言、阿来、陈彦、阎晶明、邱华栋、刘亮程、黎紫书、乔叶、徐则臣等70多名作家、评论家代表参加活动。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十月文学月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节日,属于作家、出版人以及热情的读者,在这值得庆贺的日子里,向他们致敬并致谢。期待十月文学月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的十月文学月,成为世界的十月文学月。
启动仪式上,第三批“十月签约作家”正式发布,贾平凹、熊召政、季栋梁、徐坤、罗伟章、黎紫书、乔叶、李修文、王凯、葛亮十位作家入选。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代表签约作家发言,她回顾了自己不断和《十月》发生交集的创作经历,感谢《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她的文学之路上给予的温暖扶持和陪伴。
备受关注的第二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在开幕式现场揭晓,薛超伟、大头马、三三入选。王蒙寄语青年作家:“写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但要有文学的能量,还要有生活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学问的积累。希望青年作家的精神能量既潇洒,也厚重。希望大家对生活能有欣赏的态度、灵动的把握,也能有一种较劲和苦钻的精神,从全面的努力中获得文学的成绩。”
人民艺术家王蒙为第二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颁发证书、纪念牌
开幕式后,《十月》杂志创刊四十五周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论坛举行,莫言、阿来、刘亮程、孟繁华、白烨、乔叶、弋舟、徐则臣等作家、评论家及读者代表一同追忆过去,见证当下,畅想未来。
1978年,在北京市崇文区东兴隆街一栋旧式木楼里,一本名为《十月》的大型文学期刊悄然面世。
“见证时光”环节参与嘉宾:左怡然、白烨、孟繁华、胡晓舟(从左至右)
早在创刊之初,《十月》就打破了以往文学期刊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的办刊思路,以刊发中篇小说为主,兼顾其他形式和体裁的作品。到1981年,《十月》杂志每期发行量已达60万份。《十月》杂志的创刊,引领了1979年、1980年国内大型文学期刊创刊的潮流。评论家白烨从东兴隆街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聊起,他认为,在新时期率先创刊的《十月》发表的作品引风气之先,不仅仅是一个刊物的名称,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发掘培养青年作家是《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历来的传统,许多青年才俊正是通过十月的平台走向专业作家之路,其中不少人如今已经成长为文坛的中坚力量。
“一起成长”环节参与嘉宾:弋舟、乔叶、徐则臣、季亚娅(从左至右)
作家徐则臣与《十月》同龄,他坦言自己是看《十月》杂志长大的,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也均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他认为在《十月》上发作品对每个中国作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因为《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紧跟当下的中国文学创作,同时兼顾国际视野,面向世界,所反映出的也是中国最高最好的文学成果。
作家和出版机构是同行共进一起成长的同事和同道。出版机构的发展离不开作家高品质的创作,而作家的创作同样离不开出版机构的精心策划、扶持与陪伴。作品的荣耀属于作家,同样属于出版机构。与《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合作的各位作家都曾经历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也共享了荣耀的时刻。
“共享荣耀”环节参与嘉宾:邱华栋、莫言、阿来、刘亮程(从左至右)
作家莫言曾感慨:“读着《十月》看到前辈老师写出了我写不出的小说,我也是读着《十月》走上了文学道路。”在论坛中,莫言首先讲了一则《十月》著名编辑家张守仁先生抢稿子的故事。他谈道:“我是《十月》的作者,但我更重要的是《十月》的读者,我至今难以忘却当初收到《十月》的新刊先睹为快的感情,难以忘记当初阅读我的战友、我的同学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张承志先生的《北方的河》《黑骏马》,铁凝的《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张贤亮的《绿化树》等等作品的激动,那真是废寝忘食地连夜阅读,读完后自己又跃跃欲试。我通过《十月》受到非常多的启发,文学的火因为《十月》而熊熊燃烧。所以我们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话,阅读《十月》是我能够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作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家阿来一直把《十月》当作心目中的文学高地。正因如此,才与“十月”产生关系比较晚,总觉得自己没有合适的作品发表并在出版社出版。他觉得,只有把自己写得最认真、最负责任的作品托付给十月,才是向一个有高度的出版社和杂志表达自己敬意的方式,所以近十年才与“十月”产生密切的交往。阿来认为,自己的写作有点“固执”,在写作时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稿子,跟别人交换意见,或者别人试图跟自己交换意见。在作家闭关写作期间,《十月》杂志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做到了不打扰,不试图沟通,不试图影响,包容的编辑态度非常难得。
作家刘亮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虚土》与最新一部长篇小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巴》都是在《十月》杂志上发表的,前后隔了大概二十年的时间。他认为,在《十月》发的这两部小说的主题都在写梦,都在写未醒的童年之梦。其中一个细节写到一只醒来的左手,这只手可以把梦中的东西拿到梦外,也可以把梦外的东西拿到梦内。在他看来,文学可能就是这只醒来的左手,可以在梦与醒之间来回穿梭,让这个世界变得如梦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