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聚焦文艺复兴,“世界艺术史卓越学者对话”在沪启动

9月15日晚,达芬奇研究权威、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弗兰克费伦巴赫教授(Frank Fehrenbach)在上海北外滩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一场题为“早期近代欧洲艺术的生机之眼”的演讲

9月15日晚,达·芬奇研究权威、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弗兰克·费伦巴赫教授(Frank Fehrenbach)在上海北外滩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一场题为“早期近代欧洲艺术的生机之眼”的演讲,开启了“世界艺术史卓越学者对话”(下简称“对话”)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等发起,本年度聚焦“文艺复兴”,将有来自六个国家的13位一流学者受邀来华分享该领域研究成果,并与中国学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图像科学与图像理论的发展与变革;并向中国社会介绍艺术史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也向大众更全面地讲述相关领域知识。

弗兰克·费伦巴赫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德国汉堡大学亚历山大·冯·洪堡讲席教授)在上海发表题为“早期近代欧洲艺术的生机之眼”的讲座


据悉,“世界艺术史卓越学者对话”是一个基于学术,面向公众的年度项目,旨在以“让我们看见世界,也让世界看见我们”的方式,每年聚焦一个艺术史领域主题,来促进中外间交流,拓展公众视野。2023—2024年度的主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共有来自六个国家的13位学者,经过主办方同国际艺术史学会相关专家推举遴选后,受邀来华。

之所以选择“文艺复兴时期”为年度主题,既考虑了文艺复兴是世界和全人类的遗产,加之沪上近年来兴起的“文艺复兴”观展风潮,也让更多公众得以直面文艺复兴艺术原作。再者,文艺复兴是欧洲艺术史学科得以建立积累,研究人才和研究成果最集中的领域。

上海东一美术馆,波提切利的名作之前。


以艺术史为纽带,让世界与中国彼此看见

作为“对话”项目的总策划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朱青生,曾于2016-2021年担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作为担任这一全球性学术组织负责人的中国学者,他深感“对话”与“连接”,对于弥合不同文明间差异,理解尊重彼此不同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认为中国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世界,要全面掌握各国文明的要从原始资料检证收集,系统引入研究系列,从而建立全球视野下的新型学科体系。而通过组织中外学者学人对话,其本身具有一种“联合”的意义,从而让彼此开始互相看见。

朱青生作为总策划人介绍“对话”项目,强调中外对话。


另一位在开幕活动中发表演讲的外籍教授傅无为(Uwe Flckner,德国艺术史家,汉堡大学艺术史教授,2023年3月起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则提出,在纷繁复杂、冲突不断的当代,作为研究过去历史的学者,应当以面向未来的方式来探究艺术如何发挥作用于社会,通过艺术史这门跨学科的科学,来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思想过程和内在联系。这在当前尤其需要开展国际合作,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与科学家们一起,以对话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让艺术问题成为跨越言语障碍而形成心灵相通,进而深化交流。

傅无为发言。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文化”议题下,将来华分享研究的学者包括卡罗琳·凡·艾克教授(Caroline van Eck,英国剑桥大学艺术史教授、荷兰著名艺术史家、曾获法国骑士勋章)、玛琪雅·费埃蒂教授(Marzia Faietti,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约翰尼斯·格雷夫教授(Johannes Grave,德国耶拿大学艺术史教授、曾任位于巴黎的德国艺术史中心副主任、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艺术史教授,德国国家研究基金会莱布尼茨奖获得者)等研究“文艺复兴”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或担任世界性学术组织的负责人,或是世界知名博物馆担任负责人,都在人文与科学领域著作等身。

主办方将以每月邀请一位的方式,举办研讨会、工作坊、圆桌对话、主题交流、作品鉴赏(如有些学术活动将伴随艺术展览)学术活动。面向公众和“社会大美育”,举办“艺述大师课”(公开讲座、课程等)、读书会、展览导讲等交流活动。此外,还将请卓越学者一起,翻译他们的代表作,编入《世界艺术史译丛》。

费伦巴赫讲座现场


费伦巴赫讲座讲述“绘画之眼”,工作坊聚焦“连接之力”

在简单的项目概况介绍后,首位受邀来华的卓越学者,德国汉堡大学洪堡讲席教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弗兰克·费伦巴赫以“早期近代欧洲艺术的生机之眼”为题面向公众讲座。

费伦巴赫的讲座,关注作品细节。


他讲述了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如何透过对“眼睛”的描绘,来实现对人本主义的描述以及其间的联系,向公众展示了文艺复兴艺术与文化研究的新视角与新层次,也提出了“眼对眼”是如何通过历史图像论证得以实现社会功能。

安东内罗·达·墨西拿,《卢浮宫男子肖像》,1475


费伦巴赫是全球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的核心学者,曾主编并出版多部跨学科文艺复兴艺术史的研究著作,是当前全球最权威的达·芬奇研究者。他的演讲以从弗朗西斯科·达·霍兰达(Francisco da Hollanda)所著《对话》(Dialogues)中《论写生肖像画》为始,从安东内罗·达·墨西拿(Antonello da Messina)的作品《卢浮宫男子肖像》(1475)眼中的高光、到朱塞佩·阿辛博尔多以动物“潜入”人物眼睛、文学作品和乔托、丢勒、提香、凡·艾克等艺术作品中对人物眼睛精细“运动”的描绘,以及达·芬奇手稿中对眼睛的科学研究……直至毕加索《雪鸮》结束。

安德烈·维莱 (1930-2016),《工作室里的毕加索》,戛纳, 1958 年 ? Sucesión André Villers, VEGAP, Málaga, 2023。照片中图像为毕加索《雪鸮》。


他在演讲中提到,“让僵硬的眼睛重新焕发生机,从而让死气沉沉的画面充满活力,为栩栩如生的肖像注入缺失了的生命力”,需要通过投射与反射,而这恰恰需要人们的彼此观看,从而将自身展现在外部世界与感知或意识之间的一个复杂交汇点上。

而这个交汇点,也将体现在他与中国学者的深入“观看”过程之中。作为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的全球权威与当代艺术研究的参与者,他此行还希望通过与中国同行学者之间交流的“反射”与“投射”来形成完整的理解过程。

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览现场


费伦巴赫教授现在还担任由德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力的想象”合作研究小组的联合主任。因此,他此次在沪组织了“连接之力:艺术的活力”工作坊(9月16至17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举行),邀请来自中国和东方的学者讨论不同文明对“力量”的艺术描绘或图像说明,以此来探讨东西方艺术理念的相通可能,并将此讨论空间扩展到不同场景与不同学科,从而面向中国深入介绍西方文明的本质,也通过在中国的访问交流与互动,来了解中华文明的特征与现状。而他认为,这一过程显然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与学习。工作坊期间(9月16日晚),贾丝敏·梅尔斯曼教授(Jasmin Mersmann,奥地利林茨艺术与设计大学教授、柏林洪堡大学“解束身体”研究项目负责人)将带来讲座《图像的力量:魔鬼的视角》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观看。

9月16日,“连接之力:艺术的活力”工作坊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举行。


工作坊上,中国学者对自己研究的讲述。


据主办方介绍,“对话”项目遵循“卓越性”“前沿性”和“普及性”相结合的方式,尝试从中国已有的研究基础出发,争取将更深入、更全面、更前沿的知识、理论、研究与相关动态传递到中国学界,也力求让学者与公众一起,在身处多变复杂的世界格局之中,一起去倾听、包容、探讨彼此的学术观点,共同作出具有未来发展意义的学术成果。

费伦巴赫(右)、贾丝敏·梅尔斯曼(左)、朱青生在讲座间隙。


此次“对话”系列的年度学术主持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系艺术史副教授王廉明。他曾长期在欧洲研究文艺复兴相关的主题,也多年致力于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通过与参加讲座的各位专家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沟通交流,他认为,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为全面了解世界而又“应对”世界的投射与反射,做好知识与认识上的全面储备,“接受外来”与“输出本我”都需要更为深沉而透彻的互相理解与体验。

活动海报


注:“对话”项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将巡回杭州、沈阳、北京等地,全年度预计开展活动数十项,从而让各国学者与中国公众充分交流。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