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清明上河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大运河图卷,画中心位置有一座迷人的木构拱桥,演绎着戏剧性的冲突与险情。日前,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流变之景——艺术史视域中的大运河》,其中就讲述了藏在《清明上河图》里的冲突与繁华。作者王磊在调用古今图像与文献的基础上,就大运河旧貌和现状进行艺术史视域中的思考和探讨。
宋本《清明上河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大运河图卷,它表现了汴河附近的街市,而汴河即隋唐通济渠的一部分。从宋代起,除了明初定都南京外,汉文化版图内的历代都城均处在大运河沿线,足证漕运的深远意义。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与船只(北宋 绢本 故宫博物院藏)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宋本《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置有一座迷人的木构拱桥,演绎着戏剧性的冲突。拥挤的桥面上,南来的骑马者和北去的轿子狭路相逢;桥拱下,一艘客船在波心失去控制,冲向泊在对岸的货船,未及放倒的桅杆仍有撞击桥身的可能。从卷首宁静的郊外风光渐次画到这里的险情冲突,作者营造了人物众多的图像高潮,尽现巧思与妙笔。
那么张择端设计的此处险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桥场景
出于戏剧化的艺术构思,《清明上河图》在此处讲述的是一个高度特殊的故事。汴河自黄河引水,湍急的水流和忙碌的漕运导致舟船撞击桥柱的事故频生。从水波可知,河水流速较快,而船上的纤夫没有及时降落桅杆,船即将撞上拱桥。发觉险情的舟人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操作降桅,桥下北岸的纤夫松开了系在桅顶的纤绳,让船减速。慌乱的气氛延及两岸与桥面,一些热心的看客参与到抢险指挥中来,而更多人只是聚精会神地围观。客船东侧,被大树遮挡的另一艘船还在急进。为减小舟桥碰撞的概率,舵早已左偏,驱动船头左转,而转弯之后受水流冲击的客船严重偏向,正朝河心行驶,再发展下去,可能撞到南岸的一艘货船,气氛愈加紧张,客船上多名男女朝前方高喊,提醒货船避让。
作者对河中这一幕惊险冲突的精彩呈现,不仅将船上乘客不同的状态展现了出来,还细致描画出桥上、岸边看客们的神情,将北宋京都的市井生活表现的惟妙惟肖。
《清明上河图》像是在城市上空的随机取镜,出场角色状态相当自然,浏览市井,似乎使人听见尘嚣之声。虽说不乏惊险、松弛的场面,士女集聚、车马如流的景象仍让观者喟叹东京梦华。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见街市各色人等
《哈佛中国史》评价,北宋“开封逐渐变成一座几乎是完全放任自由的消费者天堂”,我们眼前的图像正是这样。
北宋东京城复原平面图
饮食是最具烟火气的一面,张择端笔下的酒楼亦十分抢眼,阔绰店铺前均搭彩楼欢门。彩楼欢门又叫楼子,因形态复杂,极其考验画家的功夫,张择端竟不厌其烦地画了五座。东京的大型酒楼叫“正店”,例如城内路北那座气派的“孙羊店”。孙羊店的彩楼欢门最为华贵,饰有仙鹤、团花等图案,张灯结彩,玲珑多姿,店内店外均可欣赏。而东京宫城东华门外的丰乐楼坐享地利,是真实存在的天字第一号酒家,豪奢程度甚至赛过孙羊店。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孙羊店彩楼欢门
每年岁尾年初,东京四处搭造山棚,彩灯胪列,争奇斗艳,号称“灯山”。准备周密的灯会持续十余天,各种官方和民间表演登场,外国宾客亦进献歌舞,实在是一场全民的盛会。宋代取消宵禁,汴京成为不夜城,元宵之乐登峰造极,城市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脚店彩楼欢门
数百年间,在南来北往的流传过程中,《清明上河图》一石激起千层浪,召唤了多种多样的临摹与写仿。清宫的这件陈枚等人的作品则受到“苏州片”的影响,时令特征模糊,强调喜庆氛围。实际上,苏州人摹写的是他们熟稔的水乡,将原来的汴京景观替换为眼前的江南,在某种意义上图中大运河已经从汴河转变为江南运河。
陈枚等《清明上河图》中的石拱桥场景(清 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完成的《姑苏繁华图》则更进一步描绘了运河重镇苏州的繁华景象。
《姑苏繁华图》所见木渎镇
必须强调的是,这幅画所有场景之间隐藏着一条水路——大运河。画幅里,主河道穿村镇,依城墙,傍街衢,曲折伸展,一以贯之。它们依次是胥江、 护城河和山塘河,均属大运河体系。
《姑苏繁华图》中的盘门至胥门一带
中国大运河包含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三部分。2500 多年来,持续生长、衍变且依然活跃的大运河无异于中国人理水智慧的百科全书。从隋炀帝以东都洛阳为起点,整合而成隋唐大运河开始,直至清代康乾二帝沿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巡视,督理水患,保卫漕运,大一统国家层面的举措既重塑了大地的形状,也扭转了社会的命脉。
大运河河道遗产分布示意图
在历史的浪潮中,与若干城市,尤其是与都城衔接的大运河,从来都具有国家和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而21世纪以来,国家层面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举措的飞跃,促使公共话语中的大运河概念再次清晰,话题也日趋火热。
针对悠远而多变的运河景观,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王磊结合实地访察,尝试在调用古今图像与文献的基础上,就大运河旧貌和现状进行艺术史视域中的思考和探讨,围绕 “城”“画”“桥”“园”“书”展开,力图呈现特定语境中有主体参与的动态场面,综合定义大运河的历史景象和艺术气质。
《流变之景——艺术史视域中的大运河》 王磊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