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读《如何成为你》:从波伏瓦到芭比娃娃

说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很多人都会想到法国哲学家西蒙德波伏瓦。她的名著《第二性》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养成的。”

How to Be You: Simone de Beauvoir and the Art of Authentic Living, by Skye Cleary, Ebury Publishing, July 2022, 320pp


说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很多人都会想到法国哲学家西蒙·德·波伏瓦。她的名著《第二性》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养成的。”(On ne na?t pas femme, on le deviant.)除此之外,她也撰写了关于哲学、政治和社会议题的小说、散文、传记、自传等,曾获颁1954年龚古尔文学奖、1975年耶路撒冷奖和1978年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她与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保持了一段终身的开放式关系,也被传为佳话。

波伏瓦1908年生于巴黎,有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她们的母亲是一位出身于银行家族的虔诚教徒,而律师父亲一直希望有一个儿子。父亲鼓励波伏瓦像男人一样思考,也希望她成为作家,能够经济独立。由于外祖父投资失败,家道中落,家庭关系恶化,这对她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波伏瓦青年时代写的《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出了中译本)里这样描写父母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我父亲的个人主义与异教徒的道德标准,与我母亲所教导的严格的道德常规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失衡使我的生活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这是我成为知识分子的主要原因。”

波伏娃著《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


家庭经济困境使她无法依靠嫁妆吸引结婚对象,这使得波伏瓦决定要自力更生。十七岁时,波伏瓦完成中学会考,进入巴黎天主教大学修读数学。取得数学和哲学专业的学士学位后,她进入位于巴黎郊区的圣玛丽学院修读文学和语言,并于入学第一年就得到了索邦大学的一系列证书,于第二年开始学习哲学,并于十九岁时获得哲学证书。二十岁时,波伏瓦取得哲学文科学士学位,并在索邦大学的文学院里遇到了巴黎高师的学生萨特。两人相遇相知继而相爱,波伏瓦觉得萨特是一位天才,而萨特则宣告说波伏瓦是他“必须的爱情”,但同时也需要其他“偶然的爱情”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二十一岁时,波伏瓦参加法国高中教师招聘会考,评委会勉强授予萨特排名第一,而波伏瓦名列第二,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通过该考试者。正是在备考过程中,波伏瓦和萨特的哲学老师勒内·马赫给了她“河狸”(Beaver)的绰号,原因有两个:一是Beauvoir这个姓氏的法语发音和英文Beaver相近,二是河狸以勤奋工作搭建河堤著称,波伏瓦也有同样的学习工作精神。

波伏瓦四十一岁时写的《第二性》关乎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1949年首先以法语出版,大获成功,一周内销量两万两千多册。此书被译为四十种语言,全球销量过百万。其英译本给美国五六十年代的平权运动带来深远影响。作品分为上下两卷,从文学、历史、社会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医学等方面讨论女性身份的构造过程。她把女性定义为“第二性”,因为女性是相对于男性来定义的。在西方哲学思想中有不少这种论述。古典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是“由于一定缺乏素质而成为女性”,而托马斯·阿奎那则将女人称为“不完美的男人”和“偶然的”存在。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还说过:“做女人是多么不幸啊!而更糟糕的是女人对这一不幸全然不知。”书中也引用了萨特的话:“(女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同谋犯,和所有人一样。”对于波伏瓦而言,女人和男人一样有选择的能力,可以选择提升自己,超越自己,选择自由。她从哲学角度证明,男女两性作为存在着的个体,都具有主体与他者的交互性。

波伏瓦的生活艺术

要学习波伏瓦的生活艺术,我们不妨读一下2022年出版的英文著作《如何成为你:西蒙·波伏瓦和本真生活的艺术》(How to be You: Simone de Beauvoir and the Art of Authentic Living)。此书作者斯凯伊·克里瑞(Skye Cleary)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和纽约城市大学授课。除了这本近著之外,她还著有《存在主义和浪漫之爱》(Existentialism and Romantic Love),合著有《好生活怎样过》(How to Live a Good Life)。在这本书中,克里瑞借用波伏瓦的哲学观点,建议读者如何在家庭、职场、经营爱情与友情关系方面活出本真自我,以此获得幸福。此书导言开篇这样写道:

“只需要做你自己。”这个“只”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如果真的那么简单的话,我就不需要写这篇导言了。但现在看来,还是很有需要的。我们渴望实现本真(authenticity),正因为要找到并实现本真实在太难。到最后,我们还是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本真。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帮你实现这个目标。

在导言以外,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存在的基础建设”与“成长”。在“存在的基础建设”一节中,克里瑞描述了一种所谓的“永恒女性气质”(the “eternal feminine”)——“一种被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本质上为别人而存在:不具威胁性,慷慨大方,同情体谅,犹如圣人,总是服从。波伏瓦认为圣母玛利亚就是这种永恒女性气质的高度代表”。对于波伏瓦而言,正是这种对永恒女性气质的神话构造过程,使得两性关系变得令人沮丧,因为男性希望女性成为他者。男性试图控制女性的真实性(facticity),让女性相对于头等重要的男性而言显得次要,从而对她们进行奴役。在波伏瓦看来,这种永恒的女性气质实际上是男性对一位女性行为举止的要求,这种要求对于那些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女性来说非常危险。对于读者如我而言,这个“永恒的女性气质”概念其实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最近的热门电影《芭比》想要传达的信息——女性气质是什么?人何以为人?这些都是存在主义哲学力图探究解答的问题。波伏瓦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女性气质或者男性气质。 每个人要成为自己,就需要他者意识,也要有一位真正的朋友作为我们每个人实现本真的安全门。这位真正的朋友,无论是你的竞争对手、亲密伙伴,或者是两者兼具,会让你在各种情况下都能面对挑战,逐渐成长。

此书第二部分“各种情况”一共有六种:“友谊”“浪漫之爱”“婚姻”“母职”“老去”和“死亡”。在友谊部分,波伏瓦用到“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这个词来形容互相回应、彼此合作、一同成长的关系——实际上这也是全部本真关系的基本模式。如果你独自一人,不与别人互动,就有可能被全世界误会。这个观点来自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master-slave dialectic)思想:两人相遇之后,其中一位试图主导另外一方,也就是他者。如果双方能够平等地展开冲突,就会建立一种相互关系——虽然这可能是敌对的,也可能是友好的。但是,如果有一方成功主导了他者,就会变成一种压迫关系。在另一种情况下,如果你遇到某个人,非常在意对方,希望对方喜欢自己,就会各种想象对方的反应,希望控制对方的想法。这种关系就会飞速沦为具有占有性的紧张关系。波伏瓦在小说《名士风流》中就描写了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占有关系。

在“浪漫之爱”部分,克里瑞总结了波伏瓦通过生活体验与学术研修对“本真挚爱”(authentic love)的反思。在《第二性》中,波伏瓦这样写道:“本真挚爱必须建立在两个自由个体的相互认可基础之上。”换言之,处在这种关系中的一对爱人尊重对方的自由,支持对方的成长,并且通过共享的价值观与目标一起实现自我超越。这种独特的爱情图景与认为真爱就是要找到灵魂伴侣的传统思想大不相同。因为本真挚爱非经寻求而得,而更关乎选择本身。波伏瓦认为从柏拉图《会饮篇》而来的寻找灵魂伴侣的爱情观念实际上预设了每个人都有欠缺,需要被别人补足。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实现自我,完成自我。每个人都是存在与虚无的共存体,由自己的过往遗憾、现在行动与未来可能共同组成。要知道,完成我们一生的,并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波伏娃著《第二性》


第三部分题为“走向自我实现”,包括“自我毁灭”“幸福”和“反抗”。“自我毁灭”这部分对自恋型人格障碍进行了剖析,指出这种类型的人往往自视极高,缺乏同情心,希望被人仰慕。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恋的时刻。而波伏瓦的存在主义哲学就试图阐明为什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她认为,自恋型人格不会臣服于配偶或者爱人,而只会拜倒在自己的理想形象前,这是一种人格危机,使得自我陷入异化状态。自恋者有一种无可救药的欲望,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想创造自己的理想形象,却往往与世隔绝,无法与他人建立有效沟通连接。自助类型的书籍会教导你首先要爱自己,但实际上自爱也可能是一种危险的爱恋。我们往往被教导说要向自己内心寻求答案,却往往只采用了肤浅表面的方法,比如疯狂购物或者在社交媒体发布各种自拍,却无法实现自我本真。

在“幸福”部分,克里瑞以波伏瓦的小说《被毁灭的女人》为例,探讨女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女性都被赋予幸福提供者的角色,无论自己感受如何,都要以让男性和孩子幸福快乐为己任。这本小说的主人公莫妮克正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却发现到头来作为妻子母亲的角色让自己疲惫不堪。波伏瓦少年时代也曾如此对待自己的表兄雅克,猜测对方是否会娶自己,情绪随之激荡起伏。后来她终于醒悟,决定无论有没有雅克,她都要追求幸福。结合这些例子,克里瑞指出,购物收藏,交友恋爱,成名成家,在社交媒体上圈粉无数,这些都可能给我们幸福的感觉,但却无法让我们从自身出发感受幸福。实际上,幸福不是生活的事实,而是我们追求目标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而已。最为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理想。波伏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幸福不存在于目标本身,而存在于我们追求和超越这些目标的过程之中。

从波伏瓦到芭比

波伏瓦的思路观点与生活艺术,在电影《芭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玛格特·罗比(Margot Robbie)扮演的“经典芭比”金发及腰,红唇碧眼,体态婀娜,日复一日在芭比乐园过着完美的生活,却因为突然想到死亡,生活崩塌失衡,要到现实世界中寻找解决方案,吃尽各种苦头,才发现女性地位原来和自己的想象差得太远。电影中最为人称道的一段极长独白,出自和这个芭比有心灵感应的美泰公司总裁行政助理格洛丽亚之口,其中道尽了作为“第二性”的女性难处,也点醒了众多被父权思想洗脑的芭比们:

要当女人实在太难。你这么美丽聪明,却还认为自己不够好,这真让我生气。就好像说,我们必须时刻表现得卓越出色,但不知为何,我们做什么都是错的。我们必须纤瘦,但又不能太瘦,而且还绝对不能说自己想要变瘦。你得说自己是想追求健康,但同时还是要保持纤瘦。女人要有钱,但又不能说你很想要钱,因为那样会被认为粗俗低下。你必须当上老板,但又不能很凶。你必须成为领导者,但又不能排挤别人的想法。你必须热爱母职,又不能把儿女总挂在嘴边。你必须是个职业妇女,但也要懂得照顾别人。你还必须对男人的坏行为负责,简直过分。如果你公开指证那些行为,就会被认为在抱怨。你必须为男人装扮自己,又不能美到像在勾引他们,也不能给别的女人带来威胁感,因为女人就是要在一起,保持团结。你得出人头地,时常感恩,也要记住你的一切仍然被社会体制掌控,所以得接受这点,表示感谢。你得永葆青春,不能粗鲁,不能出风头,不能为自己,不能被击垮,不能失败,不能恐惧,不能逾矩。这太难了吧!太矛盾了吧!甚至还没人来为我们颁奖道谢!到头来,我们不仅什么事都做错,而且什么事都是我们的错!我真的受够每天看着自己以及所有女人逼着自己去讨好所有人了。如果这些破事儿也发生在一个洋娃娃身上,而且就只因为她们象征女性,那我真是对这个世界没办法了!

以上这段檄文由导演兼编剧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执笔,再搭配曾演过“丑女贝蒂”(Ugly Betty)的女演员亚美莉卡·费雷拉(America Ferrera)一气呵成的表演,实在是天衣无缝。在接受《名利场》杂志的访谈时,费雷拉说导演葛韦格还没有给她看剧本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这段话,特别希望由她出演格洛丽亚这个角色。在拍摄过程中,费雷拉从头到尾录这段话就拍了三五十次!对女性的困境,电影中格洛丽亚的青春期独生女莎莎还有自己的一套简单逻辑:“女人什么都错,男人恨女人,女人也恨女人!”

电影《芭比》海报


从表面上看,波伏瓦论著与《芭比》电影所展示的,是女性的存在危机。但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作为女性的平等互动对象,男性也有自己的存在危机。电影中发人深省的一幕,是经典芭比的男友肯的身份与社会认同。在芭比乐园里,肯刷存在感的方式就是呼求芭比关注,海滩冲浪摔跤,拉手求吻撒娇,但他的需要也一直被芭比忽略,于是才发生后面的“夺权”事件。直到电影尾声部分,芭比对肯说:“其实不一定要是‘芭比和肯’,也可以是芭比,还有肯。”这句话说明两人其实可以是独立个体,各有自由与需求,无需捆绑。芭比无需时时完美,可以离开乐园继续成长,而肯也能脱离“芭比男友”的身份寻找自我。有趣的是,电影播出后网络上也出现了一段男性视角版本的“男人好难”独白,正好与电影中女性之难互相呼应。我且将这段话译为中文:

你必须显示阳刚之气,但太钢铁直男就会变成毒男。你“永远”不能说自己想有男人味。你必须说你拥抱自己的阴柔一面,这也同样强大……但你还是要有男人味。你必须有钱,但你不能开口要钱,因为这太可怜。你必须做老板,但你不能告诉女人要怎么做。你必须有所决断,但你做永远出错的决定之前,也要听一下女人们要什么,其实她们自己也不知道。你要拿出时间来陪自己的妻儿,否则你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父亲,但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因为会影响职业发展,否则你就没法养家糊口。你必须无私奉献,考虑别人,但你又不能太过无私,否则别人会觉得你软弱无能。你必须容忍女性的坏行为,实在疯狂,但如果你指出对方的问题,就会被指责为一个抱怨鬼,也会被要求做回男人样。你必须有骑士风度,但太过度就会成了沙文主义。你必须对女性温柔体贴,但不能太体贴,否则就会把她们吓跑或者烦死。你要为女人变得坚强自信,但又不能太坚强自信,否则她们就会感到被压迫,而且可能会激怒其他男人。你得浪漫随性,但又不能天真傻尬。你必须采取主动,不被提醒就有所行动,如果对方并不讨厌你的关注的话。对你拥有的特权,要永远感恩,也要被动知道做一个男人要比做女人容易。要记住现在是二十一世纪,要将女性视为同等,也要记住女性备受压迫,无权无势,所以也别把她们视为同等。你永远都不能太软弱或太强硬,太温柔或太冷酷,永远不能害怕或自大,永远不要太安静或太吵闹。你也永远,永远不能抱怨。因为你是一个男人,一切对你来说都得来轻易,如果出了什么差错,全是你不对。

二刷电影《芭比》后,我对《如何成为你》的最后一部分“反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部分开头是波伏瓦的话:“从今天开始改变你的生活。别把赌注押在未来,现在就行动起来,别再拖延。”兼具本真与意义的生活,将会把我们带到无穷无尽的浩瀚宇宙中去。存在主义哲学让我们有能力迈出这一大步,用我们的努力涂满空荡苍穹,改变社会中的各种不公。无论男女性别差异,现代社会最大的存在主义危机是在各种权力关系中迷失自我。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找到自我——在笔者看来,这也许是波伏瓦与芭比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