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学者22年前在整理馆藏时发现了清代姜宸英《选诗类钞》未刊稿19纸的名人题跋,却不见正文。22年后,《选诗类钞》未刊稿亮相拍卖场、被华茂竞得,入藏宁波东钱湖畔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
9月22日,“梦归水乡——姜宸英《选诗类钞》研究展”在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开幕,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首次联合展出的28件/套展品,其中,姜宸英《选诗类钞》未刊稿在离散百年之后首次合璧展出。
姜宸英手书《选诗类钞》未刊稿,1673-1674年,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藏
据悉,“姜宸英《选诗类钞》研究展”是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开馆以来的首次自主策划的展览。展览分为“如湛园者当不泯”“诗文倾折海内士”“翰林识鉴洞古今”三个单元,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藏《选诗类钞》未刊稿及题跋、蓝瑛《嘉木幽兰图》,天一阁藏《选诗类钞》未刊稿题跋、姜宸英临《兰亭序》等文物,以及书画、古籍、碑帖、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展品,共计28件/套进行系统展示。
传统藏书楼“牵手”当代博物馆,合力续写“书藏古今”的城市文脉。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表示:“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购藏到姜宸英《选诗类钞》的正文以及数页题跋,它们正好与天一阁的残册延津剑合,这实在是宁波文化的一件幸事。《选诗类钞》的归甬与合璧,离不开宁波文化界对乡邦文献的长期关注和自觉藏护。”
梦归水乡:姜宸英《选诗类钞》研究展 展览现场
姜宸英是谁
姜宸英是谁?是展览首先要讲述的,通过上海博物馆藏清代画家禹之鼎所绘《姜宸英像》(非原件展示)将观众带入姜宸英其人和他所在的时代。这是禹之鼎早年为时年49岁的姜宸英创作的一幅单人画像,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姜宸英画像之一,画中的姜宸英交脚倚坐于月下老梅树旁。
禹之鼎绘《姜西溟画像》, 1676年,纸本设色(授权图像展示),200×100cm,上海博物馆藏
到了晚清,“海派六十名家”之一的舒浩在1889年摹绘的《湛园先生小像》中,姜宸英头戴竹帽、身着常服,一派清代布衣文人之貌。
舒浩,《湛园先生小像》。1889年摹绘
姜宸英(1628—1670)是清代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以诗、文和书法驰誉江南,与朱彝尊(1629—1709)、严绳孙(1623—1702)并称“江南三布衣”。
展览现场,杨泰亨主持编修、冯可镛总纂的《慈溪县志》,1888年,天一阁博物院藏
姜宸英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他出生于明崇祯元年,其曾祖父姜应麟为明万历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为人刚直不阿。祖父姜思睿,为明天启二年进士,崇祯三年擢为御史。也因性格耿直,历指朝廷弊政,得罪了崇祯皇帝,因此乞假归里,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清史稿》 称他“工文辞,闳博雅健。屡踬于有司,而名达禁中。”
他虽为布衣,却是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至交好友。在纳兰容若故去后,他与几位文友将纳兰的词作加以搜集整理,编印成册,取名为《纳兰词》,成就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康熙十九年,他以布衣荐入明史馆任纂修官,开创了有清以来 “布衣修史”的先河。
展览现场,姜宸英,《湛园未定稿》·江防总论拟稿,1889年刻,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藏
他也是清初帖派的重要书家。初学米芾、董其昌,后溯晋、唐,工于行草。当时,因康熙喜爱董其昌书法,影响了清代前期的书法风气,董书风靡一时。然而,姜宸英却希望跳出董书樊篱,言必溯古,学书必追魏晋,以古为尚,由隶入楷。《宁波府志》称其:“书法钟、王诸体,临摹无不入妙。”姜宸英这种学古的做法受到了很多书家的推崇。
姜宸英临《兰亭序》, 1696年,纸本水墨,253×70cm,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藏
展览中,一件姜宸英晚年所临《兰亭集序》,可见他对二王书法的深刻的体悟与内化,却依旧可见董书的痕迹。一同展出的《六行轩姜帖》,是六行轩主人胡钦三承祖辈胡绍曾之遗志,以友人徐菁士所藏姜宸英诗卷为底本,刻拓而得的四卷本翰墨精品。全卷收录了姜宸英所作的诗词,墓志,与从弟、幼子家书若干,兼有其临二王杂帖数种,集小字、大字行书,及楷书等姜氏多种书风于一体。每卷卷中、卷尾各有王曰升、梁同书、钱大昕等清末书家跋文数条,可见姜宸英书法总体风貌、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清末文人的书法趣味。
展览现场,《六行轩姜帖》卷三,姜宸英书、胡钦三刻,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藏
康熙三十六年70岁始成进士,被康熙钦点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越两年为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舞弊,蒙冤狱毙,后得以昭雪。
《选诗类钞》为何
距离姜宸英所处时代三百余年后,2000年左右,骆兆平与谢典勋在整理天一阁新藏碑帖拓片时拣出一堆杂书,其中部分文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些文稿未记页次、顺序颠倒。两位专家按落款时间顺序重新整理排列后,始知这些文稿皆出自二十世纪名家学士。
展览现场《选诗类钞》未刊稿题跋,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藏
姜宸英去世后,《选诗类钞》未刊稿散佚近两百年,后经宁波城西董氏、姜氏同乡后学冯幵,以及鄞县学者童第德(1893-1969)等递藏。蔡元培、马一浮、章太炎、况周颐、钱罕等文人名士应童第德之邀为清初姜宸英的《选诗类钞》手稿撰写题跋,其中蔡元培的跋文长达三纸十七行,可窥见姜宸英《选诗类钞》一隅:
“......西溟先生固亦接近新城之一人,然以其秉性孤洁,不屑依傅权贵,自然有不肯放过人格之眼光,此《选诗类钞》之所由作也。文选选六十五人之诗,分隶二十三部,本以诗之题材为标准。《类钞》则芟汰其十之二,而更为以人系代,以诗系人,略疏其人世次爵里于其名下。且自序中称,又欲葺自梁天监以后合陈、隋、北朝作者,拾其遗事,共为一集,以继《类钞》之后。咏其诗,则论其世,以知其人,其用意盖昭然矣......”
《选诗类钞》未刊稿蔡元培题跋(两图拼接), 1932年,册页,30.5×35cm。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藏
展览现场,右为蔡元培题跋(部分)
展览现场,章太炎题跋
但两位学者当时未在库房内寻见姜宸英手书《选诗类钞》的原稿。据考证,《选诗类钞》是姜宸英在康熙十二年(1673)道汝宁(今河南汝州)、抵广陵(今江苏扬州)时编纂而成。姜宸英此次江南之行的目的是赴扬州作幕。接下来的一年,即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他一直客居在扬州知府金镇幕府,也正是这时,姜宸英将南朝《昭明文选》按照作者生平的时代先后以及作品的主旨有序归纳,悉心书写整理,成书《选诗类钞》,但并未刊刻。
展览现场,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藏《选诗类钞》未刊稿,其上抄录曹操《短歌行》
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展出的《选诗类钞》未刊稿,正文由墨色小楷抄录,批注则多用朱笔行书。抄录诗词,尽显魏晋士人的精神向度。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壮志,亦有如西晋张翰《杂诗》“暮春和气应”一诗显出归隐之意。姜宸英以朱笔写下旁批:“暮春而动,倦老之感,思归之兴不待秋风矣。当时如季鹰心胸者实少。”批语中提到的“不待秋风”是引自《世说新语》中张翰“秋风鲈脍”的典故。
姜宸英手书《选诗类钞》未刊稿正文及谢灵运(385-433)《酬从弟惠连》批注局部,册页,30.5×35cm,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藏
这些累年所得的批注中包含了姜宸英对于《选诗类钞》中所选之诗的观点和评价,且从“气”“法”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大多较冷静客观,道出自己对诗作总体的印象或感受。
展览中姜宸英手稿自序展开的一册,记录了些许递藏故事。展开应是最末页,自序缺损,清末文人冯幵(1873-1931)根据《湛园未定稿》第四卷中记载的《选诗类钞序》补录于原序残页旁,这一页上也可见冯氏邀友人同侪钱罕、朱孝臧等人聚于回风堂观览该书稿时所留下的数条跋文。后人评价“朱墨夹注,灿然盈目”。
展览现场,姜宸英手稿自序展开的一册。右为清末文人冯幵补录,左为姜宸英手稿和后世观览留下的跋。
开幕当天还举行了姜宸英专题研讨会,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古代绘画研究所所长朱万章从存世四件姜宸英肖像入手,分享了姜宸英的人生际遇与清代主流文坛对他的“接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杜广学通过《选诗类钞》批语,探究了姜宸英的诗学思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鹏分析了魏晋六朝文脉的恒久生命力;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研究馆员陈斐蓉从书法角度,考察了姜宸英小楷用笔特征的变化;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与考古专业博士刘昊梳理了收藏史中的《选诗类钞》。
姜宸英专题研讨会上,朱万章发言。
在展览开幕仪式上,华茂集团董事长、总裁徐立勋说:“华茂长期关注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作品入藏后,华茂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著文,经过长达一年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本次展览。希望通过《选诗类钞》未刊稿这三个半世纪的传奇珍藏之旅,推动城市文脉永续传承,活化利用好历史文物的当代价值。”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西溟遗响——姜宸英辑〈选诗类钞〉研究》新书发布。
展览现场
注:展览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联合主办,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华茂美术馆支持,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