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知名艺术评论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院教授林明杰做客行知读书会,为读者们讲述AI时代的艺术。
林明杰做客行知读书会
已逝的德国艺术家博伊斯认为,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这一观点在当时显得相当前卫,如今,只要善于输入指令,AI就能够将人们内心的想法完美地呈现出来。
林明杰认为,这个时代真正实现了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不再仅是一句口号。“过去的艺术时代存在着专业门槛,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每个人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已经越来越大了。我之前举办了一个‘葱展’,参与这个‘葱展’的人里既有艺术家,也有大量的不是艺术家的普通人,但他们的作品不输给艺术家。”
林明杰认为艺术是对习惯性思维的突破。学习艺术的目的何在?正是为了掌握全新的思维方式。
“绘画作品画得好与画得差只是表层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从古至今,自人类诞生以来,古今中外所有艺术的演变规律。当今社会评判艺术家有些功利,评判的标准往往只是艺术家的知名度、地位以及作品的价格。然而,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需要的艺术家是那些能够为我们打开新的思维空间、视觉感受以及心灵窗户的人,”林明杰提到,艺术也是随着环境的发展而革新的,“过去的壁画时代,艺术大多和宗教有关系;带着金碧辉煌的画框的画就跟贵族的古堡有关系;中国的古代绘画题材、形式也随着不同朝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艺术创作和艺术展示,也跟新环境是有互动关系的。”
“鱼有梦”展览现场
今年9月20日,作为第七届静安国际雕塑展的室内展,林明杰的艺术作品展《鱼有梦》在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开展。在这场展览中,有布面油画、纸本彩墨,也有亚克力综合材料、柴烧陶瓷,还有装置作品、数码影像作品等。展出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漏网之鱼》长8米、宽1.7米。画面中,一条正在游动的红色鱼尾上带着一丝网绳,似乎鱼刚刚冲破了渔网的束缚。“鱼突破了网逃生去了。我想表达的观念是:艺术是漏网之鱼。”林明杰解释,“艺术不仅仅带给人们感官的享受,它更重要的属性是不断突破惯性思维。”
“鱼”谐音古人所说的自己——“余”,“鱼有梦”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林明杰认为绘画已经进入视觉艺术时代,所有的工具,只要能拿来表现视觉感受的都可以用,AI是实现自己梦的时代。
林明杰展示朋友们创作的“葱”
展览上,林明杰有一个仿唐代绘画《簪花仕女图》的互动装置作品,他将胖胖贵族女子的头花换成了葱花,耳朵上的耳环则是葱的根须。当人们走进,仕女则会展示动态神情。“葱”的灵感来源是上海疫情期间,大家隔离在家“一葱难求”,林明杰就在当时发起了以“葱”为主题的线上作品展。这场线上的“葱展”立马在朋友圈传开,林明杰也收到了朋友们各式各样的创作,有传统绘画、摄影、AI作品、新媒体融合创作等等。
对于“葱展”引起的反响林明杰表示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此刻的葱能让人产生共鸣,这不是一个故作高深的时代,艺术不应该有门槛,通过拍葱每个人都能变成艺术家,这些作品出现在这个时刻的上海有着时代意义。
林明杰说:“AI时代,如果一个人很有想象力,可以让你大量地产生作品,过去画一个作品要花很长时间,最少花一天时间,甚至有的要花几年时间。脑子里有很多想法跟不上,今天几分钟里可以出几张作品,可以把内心想象的东西变出来。技术对于艺术来说,是一个工具,没有什么界限和禁忌。艺术是打破禁忌的,科学也是打破禁忌的,不要一谈艺术就将‘专业’推出来。”
现场有观众提问,如果毕加索出生在AI时代,他还会是艺术家吗?林明杰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毕加索将会活得更精彩,“技术会让你把创造力更方便地表达出来,而且也更容易成为人们日常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人类艺术发展史虽然本质上是思想开拓史和表达手段的创造史,但是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并不那么得到普遍的认知,实用性才被视为更有现实价值的。探险家是想探索人类未曾抵达的外部世界,艺术家则是想去探索未曾抵达的人类内心世界,并把它表达出来。只要这是有意义的,艺术不会死,毕加索们也就不会死。”林明杰说道。
此外,林明杰还认为,技术的发展,也会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阳春白雪叫人敬畏,艺术将成为人们日常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在这人人都可以拥有像傻瓜相机一样的AI技术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比如朋友圈就是这个时代很重要的艺术现场,就像文艺复兴时期教堂被视为最伟大的艺术场所一样。”
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