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平成元年。昭和的大起大落已经随风而逝,改元平成意味着日本国民向往“内平外成”的安稳状态。彼时,日本经济欣欣向荣,大量的金钱涌向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甚至有传言说当时东京23区的地价总和可以买下美国全部国土。这一年日本资本在大洋彼岸也狂飙突进,所有人洋溢着一种豪气干云的狂热。日本三菱地所斥资2000亿日元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中心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是一个由19栋商业大楼组成的建筑群,由美国20世纪初最大的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建造的,并被美国政府认定为国家历史地标。这一事件似乎象征着美国衰落、日本崛起。人们对未来怀着黄金版的期许,而不知道这已是强弩之末,“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樱花即将零落。等待他们的将是“失去的十年”。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关注日本社会问题方面犹如一面犀利又深刻的镜子,把日常中那些在阴暗逼仄角落里、那些如彩色泡沫背后的污垢、那些光鲜亮丽内村里的支离破碎都展现在我们眼前。《无人知晓》《小偷家族》《步履不停》都不动声色地展示着日本社会中人们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从弃婴问题、少子化现象、年轻人失业问题到养老问题,呈现在大家面前。鲁迅有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面对种种社会问题,“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作、敢当”。
黄粱一枕平成梦
昭和年间,日本经历了战败,战后重建,60年代迅速崛起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而维持经济高度发达地位的根基是一亿总中流(いちおくそうちゅうりゅう,或称一亿总中产)。它是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出现的一种国民意识,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尤为凸显。而这一亿总中产恰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典型表现,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顾名思义如同橄榄——“两头小,中间大”的似球状体,它所表明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两极”很小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又被某些学者称为“纺锤型社会”,取其形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贫富差距越小的国家经济增长率就越高。至平成元年日本人口约为1亿2000万,正是这庞大的“一亿总中产”缔造了日本经济增长的奇迹。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
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反映普通日本人,或者说“一亿总中产”的工作、婚姻、家庭、子女等日常生活的真实社会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在他的《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给了我们答案:如果说日本心理学意义上的近代开始于战后的话,那么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孩子们都能在安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并且年轻人都能容易地找到稳定的工作,再结婚生子。失业率也低到让人吃惊的程度,个体经营者的生意也相对安稳,未婚率和离婚率都比较低。也就是说,很多孩子是在安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多数的年轻人不用费力就能在企业找到一份理想稳定的正式工作,结婚生子。那是因为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持续增长,企业运营状况良好。在经济形势大好的前提下,组建家庭也相对容易。
《中年危机观察:失意的一代》
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在平成之初又是怎样一番状况?在有日本央视之称的NHK(日本放送协会)编著的《中年危机观察:失意的一代》一书中,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就业状况和企业争抢人才的火爆场面: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前期的泡沫经济时期,大学应届毕业新生的求人倍率轻轻松松地超过2倍,1988年为2.48,1989年为2.68,1990年为2.77,1991年为2.86。那个时候,日经平均股指早已越过3万日元大关,最高达到了38915日元(1989年12月)。日本的经济总规模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膨胀,几乎所有企业都陷入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境况,因而就业市场完全成为卖方市场,不少企业为了吸引学生的关注,在电视上投放大量广告,提供豪华的工作餐等,提前抢夺人才。当时手机刚刚开始普及,不像今天这样人手一部,企业为了确保争夺到学生,纷纷举办所谓的“隔离旅行”,以研修等名义将学生带至国内甚至国外旅行,为的是不让已经内定的学生被其他企业撬走。
正当日本国民踌躇满志,力争在平成再创辉煌之时,日本极速膨胀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形势急转直下,导致作为日本经济核心的支撑点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股市连番暴跌,金融行业和地产、大兴实业企业巨额亏损,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房产巨震,房价暴跌,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随之而来就是整个社会状况的大转变,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是樱花绽放时那迷人的模样。山田昌弘对此进行了准确地描述: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状况恶化并非只是一时的恶化,同时伴随着社会结构巨大的转换。在工作上,即便是男性,也面临就业难,只能作为非正式职员被雇用,即使是正式职员也有可能被裁员,如此种种,让人觉得自己在工作中不被人需要、不被人重视的负面情绪不断蔓延。此外,在家庭层面,想结婚也无法如愿,即便结婚了也有可能离婚,让人无法体会到自己被家人需要、被重视,甚至可以说连成家都是一种奢望,这种情况在社会中愈加多见:30-39岁的未婚率男性占比为47.3%女性是34.5%(根据2010年的国势调查),离婚率是36%,已然是这样的状况了。
塞·埃米利奥·帕切科在他的诗歌《不要问我时间如何流逝》中感慨:
老友重聚
我们已经完全变成
二十岁时我们与之抗争的东西。
日本经济在泡沫经济破裂之前,以高速与高质量发展让世人歆羡。然后总体乐观的发展被打断,陷入旷日持久的滞涨。美好的理想渐行渐远,那些繁荣和增长岁月里不曾想象的严峻现实开始如厚重的阴翳,沉沉地压在每个人头上。正如帕切科的感慨,美好、自由、无拘无束正在远去,艰难的世事、明天的面包、垂老的无力正揪住每一个人心。日本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将走向何方,值得我们深思。
就业冰河入梦难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清在《东京奏鸣曲》中构建了一个真实又充满内在冲突的家庭空间。佐佐木龙平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正式员工,在工作中小有成就,是一家健康器材生产商的总务课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公司基于生产成本考虑把大部分业务转向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欠发达地区。龙平随之失业,并且在47岁的年纪上难以再就业,终日混进与排队领救济餐的队伍,靠他这个顶梁柱维持家庭开支的一家也摇摇欲坠。影片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泡沫经济崩溃,令雇佣环境恶化的经济事件相继发生,出现了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通货紧缩,以及经济衰退加速不仅中老年员工被裁员,在就业市场具有优势的应届生招聘也被缩减,结果就是就业冰河期的到来。
在日本,出生于1970-1980年的一代就正好赶上了就业冰河期。冰河期一代的大学生从1993年开始走向社会。虽然大学生就业率在1980年开始一度保持在70%以上,但在1993年达到76.2%这一高点后加速下滑。到“失去的10年”刚结束的200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降到了55.8%,此后5年,日本进入了就业超级冰河期。
平成时代(包含就业冰河期)年轻人是一种怎样的境遇呢?山田昌弘在《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中做了一个有趣的类比:战国时代有“下克上”的社会风潮,是一个倡导能力主义的社会,然而到了江户时代,各阶层身份被固化,无论多有能力也不能从事与父母不同的职业,阶层上升的机会几乎为零。人们担心阶层的固化,一旦作为非正式职员被雇用就很难成为正式职员;而成为正式职员后就能彻底安心,很多人不愿意去国外,希望维持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薪金体制。从这些层面来看,现在年轻人的境遇与江户时代确实存在共通的情况。
日本劳动与经济方向的资深记者小林美希在她的《就业冰河》中,对日本“就业冰河期”年轻人职场状况进行了立体深入又饱满的记录。她不仅对年轻人职场状况,诸如过劳、工资不增长、没有成就感、劳务派遣制度进行了全景扫描;而且对就业冰河期中3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年轻人的婚姻、家庭、育儿、社会关系等不同角度做了深入而细致的发掘,是我们了解就业冰河期,非常具有现场感和参与度的第一手资料。
小林美希敏锐地观察到,就业冰河期甚至对日本的生育率、孩子的健康问题、家庭的和睦、以及下一代的教育等诸多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收入差距以及怀孕、生产的问题引发的悲剧,从2007年8月奈良县发生的“孕妇被踢皮球”而死亡的事件当中,就可以看得到。孕妇没有进行产检,没有专职医生,没有健康手册,都是应对延迟的原因。但是,不少夫妇都陷入了不宽裕的家庭经济状况,无法接受一两周一次5000-1万日元的产检。社民党党首福岛这样说“不仅是分娩,产检也应该免费。在今天,年轻人的就业产生差距并且固化,不论是正式员工还是非正式员工,都有人甚至站不到组成家庭的起跑线上,国家不仅要纠正差距,还必须要考虑制度,让已经萌芽的生命平安降生。
身处就业冰河期,个人的努力难以撼动整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带来的就业和收入增长停滞的困境。小林美希对此有清晰又充满无奈的认识:笔者幼时就被父亲教导“不能以学历、职业判断一个人,职业不分贵贱,重要的是成为社会人后做什么”,也被母亲教育说“我们绝不允许有机会不平等的社会。不要错判时代”。正因如此,笔者指出,有些结构性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并一直认为,如果政治家、行政机构、经营者等明知这样的现场问题却置之不理,必须要被严厉地追究。
《中年危机观察:失意的一代》节目组则对就业冰河期中员工的职业选择以及收入增长乏力做出了如下的描述:在冰河期展开求职活动的人,由于大企业大多不录用新人,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得不进入中小企业就业,或者以非正规就业的形式就业,虽然中小企业也有其好的地方,但是和大企业比起来,往往有一个突出的不足,就是在能力开发以及入职之后的持续的在职教育培训方面做得不够,至于非正规就业的场合,这方面的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大多是很长时间单调地只从事同一种工作。随着年龄增长,缺乏能力开发的训练的这一世代的人,与接受过这种专门训练因而不断地在成长的人相比,自然就相形见绌了。
就业冰河是平成时代投下的一道长长的阴影,个人的努力在历史的巨大下垂帷幕降落中显得微不足道,平成年开始时那些高歌猛进的梦想已经褪去了昔日的光辉,一代人挥泪作别,挣扎于生活的泥潭之中。
思索工作的意义
无独有偶,在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那场波及主要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仿若日本经济泡沫的翻版。而危机过后,人们在无奈、彷徨、恐惧和心有余悸之际,又对工作、对未来有着怎样的观察和体悟。来自法国的天才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西蒙娜·薇依,在1934到1935年放弃了自身作为希腊语和哲学老师的稳定环境,投身工厂,深入观察、亲身工作,经历了疾病、事故和解雇,凝结了她的哲学思考的《工厂日记》也许能给人们一些对照和启示。
《工厂日记》
薇依进入工厂,分别从事了切割工、包装工和铣床工等不同工作。身心俱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和折磨。而平成的时代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相比60年前似乎也没有大的改观。薇依认为:(人)被局限在一个完全机械化、只求速度的工作中。当我提到机械化的时候别以为我们做此类工作的时候还能想别的东西,更别提思考了。不,这种情况的悲剧在于工作太过机械化,无法提供任何可思考的材料,而它又禁止其他一切思考。思考,就会使工作变慢;还存在着由无情官僚制定的速度标准,工人们必须满足这些标准,才能避免被解雇,同时赚取足够的钱(工资是计件的)。
在《工厂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瞬间:一个被解雇的女工——患有肺结核——曾多次做坏数百个零件(但有多少?)。有一次就发生在她病重之前;所以她被原谅了。这一次,她做坏了500件。但是在晚班(凌晨2点半到10点半),当时除了手提灯(根本不能照亮任何东西),所有的灯都关了。……其中一个说:“我们在为生活挣钱时,就得更加小心。”一个患病的女工在恶劣的环境下带病坚持工作,却得不到资本的丝毫同情,她随时会为自己的失误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和平成时代有名的“过劳死”如出一辙。
工作带来的身心疲惫和思考的停滞,让人怀疑起了工作的意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米沃什在他的《西蒙娜·薇依的重要性》中强调:《工厂日记》是对残暴、冷酷、肉体和精神惨况的可怕控诉。她自己也承认,工厂的一年摧毁了她的青春,并永远在她身上留下了无法消除的奴隶的烙印(“如同奴隶被古罗马人烙在前额的烙印”)。
薇拉对工作的意义的思考是独到而深刻的。她认为:人不仅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应该去感知自己所做事情的用途,他应该去感知被自己改变的自然。于每个人而言,他自己的工作都是一个沉思的对象。
人生是不是只有工作?还是说,人不得不工作?从早到晚工作,晚上回到家只有睡觉,基本没有个人的时间即使是正式员工,不管对现在还是未来,不安感都在增加。平成年间人们面对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几乎都处在这样的高度紧绷的状态下。而在日剧《我,到点下班》中,却处处洋溢着对工作压迫人性的反叛和温暖的自我疗愈。女主角东山结衣那振聋发聩的台词:“比起升职,还是朝九晚六吃小笼包比较幸福了。我想准时下班,喝啤酒,看电视,跟喜欢的人聊天,能够享受这样的时光,我就觉得满足了。”也许就是对严酷工作环境最好的反抗和对人生与工作意义最好的反思了。
人生朝阳露,勠力竞逐之
日剧《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中:新垣结衣饰演的森山实栗在硕士毕业之后艰难地从事派遣合同工工作却很快遭到失业打击,转而成为一名家政工作者,然后与上班族津崎“契约结婚”,成为带薪的全职主妇,最后寻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意义,更是收获了甜美的爱情。这部看似轻松诙谐的喜剧其实并不轻松。它深入的探讨了日本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年轻人的生存困境。不婚化、失业、啃老、单亲母亲、性少数群体等,但是传达了一种充满阳光、人人平等、博爱而自由的价值观。正是这些最珍贵的品质才让人感觉人间值得。
《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剧照
平成年间的2002年2月至2007年10月日本经济迎来了长达69个月的扩张期,经济逐步复苏,2012年到2018年又迎来了第二次稳步增长。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和公共债务问题等如影随形,依然严重。但是人的信念和对未来的不懈努力地追求仍然值得看重。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玄田有史就认为:在此想特别强调的是,希望不是谁给予的,而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现代人的希望,已经不再是前提,希望本身已然成为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的对象了……希望不能等着谁来给予自己,不要指望说“谢谢你给予了我希望”。希望要靠自己探寻、自己创造,别人给予的希望不是真正的希望。当然,创造希望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个冷酷的事实是,因身处的环境状况不同,有的人更容易充满希望,有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但并不能因此而断言,身处不利环境的人就可以不必追寻希望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书写自己独特的故事、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希望。
当然,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更多层面的支持。政府、企业、工会组织、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才能找到走出困境之道。而“一亿总中产”的远景依然值得去追求和奋斗,因为只有守住中产这条“护城河”,才能让社会结构稳定,才能促使经济平稳增长,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竭泽而渔用后即弃的人力资源使用方式;政府在政策面的积极介入,建立抵御风险就业安全网,多方共同推进职业技能再培训以提高自身竞争力;提升非正规雇佣的待遇,推进派遣制与正式员工的同工同酬等是日本有识之士之间的共识。
宋代诗人陈著有诗云:人生朝阳露,物变水上波。说的是人生短暂如清晨之露水,转瞬即逝;事物变化无常,如水上的波纹让人难以捉摸。日本平成年号寓意“内外、天地能够和平”,是一种美好的寄望,殊不知风险一来,掀起滔天巨浪,世事无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山田昌弘认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应对风险状况有两种处置方法: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事前制定风险发生时的应对之策。而在他看来,日本社会只擅长第一种。人人皆有权利追逐朝阳,而整个社会达成共识、追求多元、寻求更健全更稳固的发展道路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而日本和整个世界,必将为了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