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文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非同寻常的意义。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先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作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纪念的系列活动之一,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大阪大学等五十余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就《文选》学及先唐文学研究交流切磋。
开幕式(本文照片由陈衍宏拍摄)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徐艳主持,陈尚君、傅刚、陈建华、田晓菲四位学者先后致辞。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尚君教授回顾了《文选》学研究会的历史与发展,指出《文选》在中国经典史上的地位,表示中唐文学皆在《文选》的笼罩之下,唐代文学巨匠如王勃、李白、杜甫等人的文章无不受到《文选》的影响。他还回顾了复旦古籍所的建所历史以及创所所长章培恒先生的成就与贡献,借此大会契机纪念章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陈尚君
中国文选学研究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傅刚总结了《文选》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在文献学、批评学、辞章学、文学史研究等方面的进展,重申赵福海、曹道衡、王运熙、屈守元、傅璇琮等前辈学者的贡献。傅刚认为文选研究既要保持中国学者注重材料、实证、实事求是,以及从作品本身出发的研究方法,坚持中国学术方法的科学性,也应当借鉴西方学者重视理论研究的优长,让国内外学者和学术传统形成合力,加强并深入文选学研究的发展。
傅刚
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陈建华表示,这次《文选》学年会恰逢复旦大学古籍所成立四十周年和创始人章培恒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具有重要意义。陈建华指出章培恒先生向来主张文学研究要具备国际视野,他根据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兼采中西理论,提出了古今贯通,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章先生同骆玉明教授合著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以及他同弟子吴冠文、谈蓓芳合著的《玉台新咏汇校》《玉台新咏新论》,都体现了实证研究、宏观阐发的治学特色。章先生除重视文学史中体现的人性发展,还注重推动文学形式研究,徐艳《中国中世文学思想史——以文学语言观念的发展为中心》就受到章先生有关思想的影响。
陈建华
哈佛大学田晓菲教授则重点谈到了先唐文学中没有被《文选》覆盖的公元六世纪。她表示,六世纪的中国是充满战乱、民族矛盾和暴力创伤的世纪,也是不断变动的、充满了混合与杂糅的、激动人心的世纪,在文学上则是承前启后、充满新变的世纪。暴力对抗使得国破家亡和离散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江南地区的徐、庾父子与萧氏兄弟推动了新体诗文发展,一些女性诗人和离散社群也为文学贡献不少。但由于种种原因,六世纪的文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成为挑战和机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历史视角。她期待研究者们能在关注具体议题的同时心中有全景,做具体研究的同时关注文学史的变化。
田晓菲
开幕式后,由来自北京大学的傅刚、复旦大学的戴燕、上海师范大学的曹旭、南京大学的程章灿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王平先后作大会主题报告。
傅刚教授回顾了《文选》版本研究的历史和发展,以及版本研究面临的挑战。传统的《文选》学主要侧重于注释和讲授,版本研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派,直至明清时期,中国学者主要着力于文献的校勘、修辞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专门的版本研究并没有出现。而近代文选的版本研究得以开展,部分归功于日本学者斯波六郎博士的贡献。
傅刚在演讲中生动描述了个人的《文选》版本调查研究经历,以此说明中国学者在版本研究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版本的查找和调查困难,以及部分重要版本的私人收藏或国外流散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的图书馆资源在过去受到限制,也不利于版本研究的展开。傅刚教授强调了版本研究的基础在于汇集各种版本,公共图书馆提供版本支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版本研究也需要国外图书馆支持,因此,傅刚认为版本研究的国际化需求也许比其他的学术研究来得更为直接。傅刚讲述了自己研究日本藏《文选》写抄本的经历。在1990年代,中国对于日本所藏《文选》写抄本的情况了解较少,他在中国台北、日本东京等地留心查找,最终找到了九條本、《文选集注》本等重要版本。然而,这些抄本很多保存在私人、文库、寺庙等地,学者在调查中面临着一系列规定和限制,这使得研究工作变得复杂。
傅刚也提到学术国际化和电子资源时代的发展使得版本研究获得了更多便利的条件,但也提醒学者们关注电子文献在版本研究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戴燕教授的报告《略论文学史上的“文学与政治”》指出,尽管传统学术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但文学创作仍未脱离中国历史上文学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大传统,这在《文选》中有许多迹象。她通过分析屈原、司马相如和陶渊明的作品,说明在主张文学独立的《文选》编者这里,所谓文学的价值,也是在于它为一种政治表达,有政治意义。“在当时‘主流’的文学提倡者看来,文学虽然和经、子、史剥离开、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但仍然和政治有很深的联系。”
戴燕认为,对屈原来说,作品反映了他的政治立场和理想,尤其在《怀沙》中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含忠履洁的道德追求;而《文选序》也接受了屈原对于自身政治道德的评价,同时也将他的作品视作政治表达。而司马相如的经典作品如《子虚上林赋》《喻巴蜀檄》和《封禅书》,都强调了与政治事件和政策相关的主题。在陶渊明那里,尽管他的田园诗强调宁静和自然,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政治现实的回应,阅读陶渊明,需要透过他笔下的酒与田园,看到那其实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政治表达。
曹旭教授首先讨论了《文心雕龙》校勘的研究过程。他认为,尽管《文心雕龙》的校勘已有不少成书,但这些版本中,一部分校勘的是残卷,内容不全,另一部分则以汇集前人校勘为主,没有深入研究,因此,《文心雕龙》校勘工作仍具有很大研究价值。谈及研究的进展,曹旭表示,他基于杨明照先生的校勘方法,力求穷尽现有资料和版本,并逐字进行校勘。论及校勘方法,他举例说明了书法知识在校勘中的作用。他认为文学校勘应“校其然并校其所以然,不仅是弄清真相,还要解决问题”。
程章灿教授立足于《黄侃黄焯批校昭明文选》,与在场学者分享了研究心得。他首先指出,崇文书局影印出版《黄侃黄焯批校昭明文选》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我们了解《文选》黄氏学的真容全貌。他认为,不同版本形态的书、不同著述形态的古籍,要求用不同的整理方式,而批校本最好的方式就是影印,“影印才能够全息地呈现原本的所有古文信息”,影印出版的《黄侃黄焯批校昭明文选》即很好地呈现了《文选》的全貌。其次,程章灿教授表示黄侃黄焯的批校中有很多是具有创新性的,可以看做黄氏叔侄的“作”,是有学者独特视野的创作。批校本集批本、校本、题跋本三个部分为一身。最后,程教授指出黄侃在《黄侃黄焯批校昭明文选》中提出的读《文选》的两大原则,对研究《文选》的、读古书的人有很好的启示。第一条是“读《文选》者,必须于《文心雕龙》所说能信受奉行,持观此书,乃有真解。若以后世时文家法律论之,无以异于算春秋历用杜预长编,行乡饮仪于晋朝学校,必不合矣”。第二条原则是“《文选》之文,宜取见于诸史及本集及宋以前书互校,注亦宜取本书及宋以前书及近人辑本对校,尚未有为之者也”,也就是要选取以前的勘校来对照,才能做到细致,而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
王平教授的报告题为《经典的文体,文体的经典化——浅论〈文选〉中的陶谢》,以《文选》中的陶渊明、谢灵运为中心,探讨汉唐之间诗体流变与经典化过程,揭示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内在吻合。这一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诗如何从小体、俗体到典范文体,成为士人自我表达、认同架构、社会文化批评的首选文体?王平表示,五言诗之所以能够登上中国文学的殿堂,是因为它体现了中世中国知识思想史的发展以及核心人文问题的解决;五言诗的成立是赋体回溯到“诗人之作”的结果。
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在光华楼就不同研究主题进行分组讨论,14日下午及15日上午共四组、十六场讨论,八十篇研究报告与评议。
10月15日下午,第三场主题报告由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主持,郑州大学俞绍初教授、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哈佛大学田晓菲教授三位学者分别发表主题演讲,现场反响热烈。中国《文选》学会原会长俞绍初先生《论日藏古钞本〈文选集注〉及其成书之时地》指出《文选集注》成书于南唐;卢盛江《谢公古道札记》在“唐诗之路”研究基础上,结合史料与实地考察谢灵运古道的形成;田晓菲《未行之途:经典的霸道与另类文学史》通过审视北朝文学,指出经典化过程不仅塑造了经典,勾销了经典的对立面,还塑造了审美标准。
在总结与闭幕环节,广西大学龙文玲教授、澳门大学张月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南江涛教授、郑州大学赵俊玲教授分别总结了四个大组的学术讨论内容。龙文玲教授组的讨论呈现出五大特点:重视文学与宣传文学研究新视角新方法的开拓、对写作艺术问题有更深入的研究、对作家作品有细致的分析、重视时代政治与作家创作心态和创作动机的研究、对《文选》和相关文学作品文本文字有细致的考察。张月教授组的学术交流主要涉及六朝诗歌和文体研究、文化事业中的六朝文学两大主题。其中有三位学者以曹丕及其文学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南江涛教授组的讨论大致分为五个方面:传统经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问题、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影响研究、近代《文选》研究的新成果、基于文学文献学的基础性研究、关于文选的编纂研究,其中最后一个论题的文章数目最多。赵俊玲教授组的讨论涉及四个主题,分别是:关于《文选》的研究、关于《文选》版本的研究、围绕《文选集注》的研究、关于总集的研究,每个主题均以《文选》为中心扩展开来。
从左到右:刘志伟、俞绍初、力之、张亚军、林晓光、赵建成、栗山雅央、陈广宏
在闭幕式上,郑州大学俞绍初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力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光兴教授、日本大阪大学林晓光教授、台湾中央大学郭永吉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栗山雅央教授相继发言。复旦大学教授、古籍所所长陈广宏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举办大型学术会议,进行纯粹的学术交流,也是章培恒先生在世时鼓励且支持的形式,今年适逢复旦大学古籍所建所四十周年,用学术大会的方式来纪念最合适不过。他总结本次会议对《文选》的讨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将《文选》作为文学经典,讨论其意义;将《文选》作为文献文本,精细考究其面貌;将《文选》作为文化现象,讨论其价值。最后,陈广宏教授表示希望古籍所同仁秉承章先生遗志,和业界一起推进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进一步探讨文学史上的本源性问题,推动古代文学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与会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