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家王诜乃名门之后,雅好文艺,尤擅书画,因于苏轼交好,受乌台诗案连累,与苏轼双双迁谪边荒,七年多没能见到面。神宗死后,变法派倒台,苏轼重新得到起用,两人才得以再见。久别重逢后的苏轼和王诜二人又一起唱和赋诗,重启宋代文士的艺文生活。其中,王诜的名作《烟江叠嶂图》其后题跋留下了苏轼和王诜的诗词唱和,引为佳话。
本文节选自《宋风成韵——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作者以宋代各阶层文化人的文艺故事为叙事主线,揭示宋代的审美意涵和生活情趣。
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被关在御史台狱一百多天的苏轼,最后以“谤讪朝政”定罪,由神宗法外施恩,从轻议处,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王诜、苏辙和王巩三人因与苏轼交结,情节恶劣,王诜被“勒停”,苏辙和王巩则被贬官,另外张方平、李清臣、司马光、范镇、钱藻、陈襄、刘攽、李常、孙觉、曾巩、王汾、刘挚、黄庭坚等二十多人,属知情不报,情节稍轻,被罚款了事。
苏轼与王诜、王巩俱相识于熙宁二年(1069年),当时苏轼在京城,担任开封府推官。王诜和王巩都是名门之后,王诜的祖先是宋代开国功臣王全斌,王诜在这一年七月,刚刚迎娶了英宗的二女儿“魏国大长公主”。王诜雅好文艺,尤其擅长书画,跟苏轼爱好相同,尤为投缘。乌台诗案后,苏轼和王诜迁谪边荒,七年多没能见到面,直到神宗死后,变法派倒台,苏轼重新得到起用,被召回京城,于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实际上分别八年之后,两人才得以再见。
王诜像 选自(清)顾沅 辑《古圣贤像传略》
这次见面后,二人又一起唱和赋诗,王诜的诗今已不存,苏轼的诗还在。诗前还有一篇小引”,说明了创作的背景,其辞曰: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功臣全斌之后也。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冈, 而晋卿亦坐累远谪,不相闻者七年。予既召用,晋卿亦还朝,相见殿门外。感叹之余,作诗相属,托物悲慨,阨穷而不怨,泰而不骄。怜其贵公子有志如此,故和其韵。”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相见于殿门之外,感叹一番之后,居然又写起了诗。苏轼的诗,其辞曰:
先生饮东坡,独舞无所属。当时挹明月,对影三人足。醉眠草棘间,虫虺莫予毒。醒来送归雁,一寄千里目。怅然怀公子,旅食久不玉。欲书加餐字,远托西飞鹄。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渎。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上书得自便,归老湖山曲。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木。岂知垂老眼,却对金莲烛。公子亦生还,仍分刺史竹。贤愚有定分,樽俎守尸祝。文章何足云,执技等医卜。朝廷方西顾,羌虏骄未伏。遥知重阳酒,白羽落黄菊。羡君真将家,浮面气可掬。何当请长缨,一战河湟复。
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人在遭遇不公与苦难之后,并没有太多的埋怨。苏轼回忆起在黄州的贬谪生活,并不觉得有多么愤恨不平, 只是觉得知己良朋不在身边,稍微有些遗憾而已。“醉眠草棘间,虫虺莫予毒。醒来送归雁,一寄千里目”,这两句意味最绝,前一句让人感觉到诗人的豁达,生活再怎么苦,我也不当回事。后一句述说对亲朋的思念,但诗人靠着归雁,给自己装上了一双千里眼,意境宏大,气势高绝。
“怅然怀公子,旅食久不玉。欲书加餐字,远托西飞鹄”,王诜乃将门之后,又是驸马,本来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因为被苏轼连累,遭罢官流放。苏轼担心王诜受不了这样的苦,想写信劝他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尽量多吃点饭,保重身体。
“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渎。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这句的境界,也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上句说到想写点什么劝慰一下老友,但这个时候,说什么心灵鸡汤也没有意义,对朋友的困境其实也于事无补。这时诗人突然想通了,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在身体里面短暂的寄居,什么是祸 ,什么是福,无所谓啦!
“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前尘旧梦,还是不要去想了。苏轼对待苦难的态度,就是不把它当回事儿。
“上书得自便,归老湖山曲”,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诗人买田阳羡,准备归老田园。“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木”,他连自己的田园生活的日常画风都想好了,种田植树,好不自在。“岂知垂老眼, 却对金莲烛”,命运就是这么奇妙,正当苏轼心灰意冷之际,他又时来运转了。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驾崩,变派法失去了最大的支柱,哲宗幼年即位,宣仁太后临朝听政,苏轼他们这一帮当年反对变法的官员开始得到重用。当年六月,苏轼结束了贬官生涯,被起用为登州知州。九月,朝廷下旨召他还京,升任礼部郎中。十二月, 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京城开封,当即又被擢升为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虽然品级不高,只是从六品的中下级官员,但此官专用文学名臣,属令人羡慕的清要之职。接着在第二年,即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他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为正四品,跻身中高级官员行列,且其职掌为草拟朝廷诏命,更为接近权力中枢, 是炙手可热的职位。
这半年,升官之快,连苏轼自己都觉得如在梦中。这时年过半百的苏轼,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金莲烛是皇帝夜间专用的照明 灯烛,以金莲花外形做装饰。唐代的翰林学士令狐绹,曾在便殿与唐宣宗长谈,等他出门的时候,天色已暗,宣宗担心他看不清路, 命内侍拿着金莲烛替他照亮归路。这事一时传为美谈。苏轼此处, 是运用金莲烛这个典故,感叹自己命运的奇妙,短短几个月,就从贬谪罪臣,成了朝中红人。
更奇妙的是,“却对金莲烛”一语,准确地预言了苏轼自己宦海沉浮的巅峰生涯。《宋史·苏轼传》中记载:“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这是两年后,苏轼当上翰林学士后的故事,金莲烛这个典故,在宋代以后,渐渐变成了苏轼本人的经典故事。后人一说起金莲烛这个典故,想到的就 是苏轼。如后来明代的张居正为万历皇帝编写的连环画版的帝王历 史教科书——《帝鉴图说》中就有“烛送词臣”一节,专叙其事。金莲送归,也成为明清时期所有中了进士、点了翰林的文臣们的梦想。
《帝鉴图说》之“烛送词臣”
“公子亦生还,仍分刺史竹”,回到京城的苏轼,见到了王诜。经历了数年的磨难,身为贵公子的王诜,竟然扛了过来,苏轼非常高兴。这时的王诜已经官复原职,拥有了高级武官的“文州团练使”职衔。“贤愚有定分,樽俎守尸祝”,心有余悸的苏轼,还是担心自己会不会再次连累王诜,于是委婉地劝他,不要再跟自己谈艺论文了,应该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文章何足云,执技等医卜”,写诗作文,只不过是雕虫小技,苏轼想劝王诜,不要把心思放在文章上,要做就要做大事。
什么是大事呢?“朝廷方西顾,羌虏骄未伏”,西夏威胁大宋边疆的安全,希望将门出身的王诜,能够出马帮朝廷解决西顾之忧。
苏轼已经开始幻想着王诜在前线统领大军、挥斥方遒的场景了。安史之乱后,李白曾在重阳节观看洞庭湖水军阅兵,写下了充满战场激情的诗句,“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苏轼诗中“遥知重阳酒,白羽落黄菊”,用的正是李白诗中沙场点兵的典故。
据说,唐代相术大师袁天纲有一次碰到将门之子窦轨,见他“赤气浮面”,脸上杀气腾腾,知道他是个将才,但杀气太重,于是劝他以后“为将勿多杀人”。“羡君真将家,浮面气可掬”,是苏轼在“忽悠”王诜,好像是在说:“你看嘛,你出生在武将世家,将军的气质一眼可见啊,不立功疆场可惜了。”当时宋朝正在西北跟西夏争夺河湟地区,“何当请长缨,一战河湟复”,苏轼顺着前面的铺垫,劝说王诜请缨出战,一定可以一战功成,打下战略要地河湟地区, 立下不世之功。
哎!虽说苏轼这些大忽悠的话,是为了保护王诜,让他远离文人士大夫活跃的文艺圈,以免再遭自己连累,可这个方法,似乎比被他连累更危险啊!王诜虽然是宋初开国名将王全斌的后代,因将门之故,一直挂着武职,但数代富贵之后,早已是翩翩公子,平日不过吟诗作文、书画自娱,让他去上战场,不是让他去送死吗!还好王诜没听他的,后半生继续在家写字作画,成为北宋中后期最有名的书画大家之一。
王诜《烟江叠嶂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王诜的《烟江叠嶂图》,是北宋后期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画家以平远布局,起首只露出浅岸一隅,而抬眼望去,江面辽阔,波心有渔舟泛泛如鸥。中幅峰峦迭起,前后拱揖,呈奇耸秀。山间烟云缭绕,百道飞泉,萦林络石,下赴谷口。楼阁隐现于白云青峰之间。后段烟水迷蒙。全图表现出“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的清空深秀意境。
在笔法上,王诜的用笔结合唐人勾斫法和宋代李成的皴利笔法,凝练清劲。树木参用勾叶、点叶多种方法,层次参差,显得葱倩郁密。山峦敷染青绿重色,花青染叶,深墨渍涧,色泽鲜丽厚实,将唐人的古朴和宋人的精密融成一体,开创出宋代山水画的新格调。
《烟江叠嶂图》纸尾的苏轼题诗
跟王诜一起被苏轼连累得最惨的,还有王巩。王巩乃名门之后,是真宗朝宰相王旦之孙,年轻时曾跟着苏轼学习,算是苏轼的学生。两个人关系非常亲密。元祐三年(1088年)十二月十五日, 苏轼在王巩处看到他收藏的王诜所画的《烟江叠嶂图》,感叹不已, 提笔于画后题跋了古风长诗一首,诗曰: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这首诗写得情景并茂,气韵纵横,说不尽的酣畅淋漓,甚至连山川都有欢颜之色。此时的苏轼,正是一生中在官场最得意的时候。就在这年年初,他以翰林学士之重职,负责主持了当年的科举考试, 门人弟子汇聚于朝,又深得临朝听政的宣仁太后的器重,经常参与 重大决策的议论,称得上名满天下、权重一时。当时的舆论甚至认为,以苏轼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朝中的朋党政治集团,号为“蜀党”。苏轼和他的朋友们,俨然已是一方政治势力了。
官场得意,心情大好,这时的苏轼,回忆起在黄州的贬谪生活,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情。“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这句诗最值得玩味。在元祐元年(1086年)给王诜的那首诗里,黄州的形象,还是毒蛇毒虫出没的蛮荒之地,他只能用无所谓的心态来抵消黄州生活的不如意。可在这首诗里,苏轼竟然开始夸赞起黄州的风景了,他把这场长达五年的贬谪,当成了桃源仙境的隐居。
在诗中,苏轼借着描绘《烟江叠嶂图》中的景致,说出了古代文人雅士心目中的神仙生活的理想居住地,看到这样的人间胜景, 他不禁生出了想去这样的地方买田闲居的感叹——“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王诜用他的画笔,给士大夫们勾勒出了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桃花源。
《烟江叠嶂图》纸尾的王诜和诗
王诜知道苏轼为自己的画作题诗后,也来展露了一手诗才,他用苏轼的原韵写了首和诗,其辞曰:
帝子相从玉斗边,洞箫忽断散非烟。
平生未省山水窟,一朝身到心茫然。
长安日远那复见,掘地宁知能及泉。
几年漂泊汉江上,东流不舍悲长川。
山重水远景无尽,翠幕金屏开目前。
晴云幂幂晓笼岫,碧嶂溶溶春接天。
四时为我供画本,巧自增损媸与妍。
心匠构尽远江意,笔锋耕遍西山田。
苍颜华发何所遣,聊将戏墨忘馀年。
将军色山自金碧,萧郎翠竹夸婵娟。
风流千载无虎头,于今妙绝推龙眠。
岂图俗笔挂高咏,从此得名因谪仙。
爱诗好画本天性,辋口先生疑宿缘。
会当别写一匹烟霞境,更应消得玉堂醉笔挥长篇。
王诜的诗才不减画艺,这首和诗,文辞奇丽、用典自然,说实话不输苏轼的原诗。“帝子相从玉斗边,洞箫忽断散非烟。平生未省山水窟,一朝身到心茫然”,开篇就写得极为奇崛,世人或许以为王诜画的是他心目中的桃花源,可事实上此画的诞生,是因为他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汉江边的均州(今湖北丹江口)被迫外出看世界的产物。均州在当时是比较落后的地方。离开繁华的京城,来到风物萧瑟但风景绝佳的贬所,他一边看着这烟江胜景,一边站在岸上怅然若失。
贬谪的生活,对他来说是不堪回首的。京城的繁华,已是遥远的过去,初到均州时,面对贬谪之地的漂泊生活,诗人常常站立在汉江边上黯然神伤,“长安日远那复见,掘地宁知能及泉。几年漂泊汉江上,东流不舍悲长川”。苏轼在诗里赞叹画中山水相间的胜景,“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王诜却反其意而用之, “掘地宁知能及泉”的呼应,开启了五味杂陈的自嘲模式。
天天看到这样人间仙境般的风光,王诜也慢慢释怀了,“山重水远景无尽,翠幕金屏开目前。晴云幂幂晓笼岫,碧嶂溶溶春接天。”这几句诗,情景相生,情在景中,写尽了汉江的山水之美,也写出了诗人的悠然释怀。
“四时为我供画本,巧自增损媸与妍”,“苍颜华发何所遣,聊将戏墨忘馀年”,王诜终于开始收拾心情,决定把眼前的景致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下来,烟江的飘渺,叠嶂的厚重,靠着他的妙笔,从他的眼中被复制到了纸上。最后,因为苏轼经常劝他投笔从戎,他还不忘表明心迹,去打仗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爱诗好画本天性,辋口先生疑宿缘”,将自己比作唐代诗画双绝的王维。
苏轼读了王诜的和诗后,大为赞叹,并且觉得有点意犹未尽, 他说之所以还要再写一首诗,一是为了让世人知道王诜诗画之美, 二是为了讲述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三是为了尽朋友之道,“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不独纪其诗画之美,亦为道其出处契阔之故,而终之以不忘在莒之戒,亦朋友忠爱之义也。”
苏轼的和诗,其辞曰:
山中举头望日边,长安不见空云烟。
归来长安望山上,时移事改应潸然。
管弦去尽宾客散,惟有马埒编金泉。
渥洼故自千里足,要饱风雪轻山川。
屈居华屋啖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
却因瘦病出奇骨,盐车之厄宁非天。
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
画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
郑虔三绝君有二,笔势挽回三百年。
欲将岩谷乱窈窕,眉峰修嫭誇连娟。
人间何有春一梦,此身将老蚕三眠。
山中幽绝不可久,要作平地家居仙。
能令水石长在眼,非君好我当谁缘。
愿君终不忘在莒,乐时更赋《囚山篇》。
苏轼这次和诗,是依次使用王诜的原韵,仔细看,这首诗每一句的韵脚都跟王诜那首和诗是一样的。而王诜最初和苏轼的诗,只是用韵跟苏轼相同而已,显然,苏轼写诗的技巧还是比王诜技高一筹的。
“山中举头望日边,长安不见空云烟”,苏轼的起句用典巧妙,立意高远。相传东晋南渡之后,有一天还是小孩子的晋明帝坐在父 亲晋元帝的膝上玩耍。这时有使者从长安返回建康面见元帝,元帝 很关心地向使者打听中原的消息,在得知中原丧乱之后,便潸然流 涕。明帝见父皇这么伤心,就问他为什么哭,元帝就将西晋灭亡、晋室南迁的惨痛历史一一讲给了明帝听。
在对明帝进行了一番爱国主义的国耻历史教育后,元帝在放松的时候就开始逗明帝玩了,元帝假装一本正经地问了一个“科普” 问题:“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明帝听后,脱口而出:“日远。不 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觉得这个回答还蛮有意思的,暗喜 自己的儿子是个小聪明。第二天,元帝与群臣宴会,就想在大臣面前显摆一下,又把这个问题拿出来问了明帝一遍,明帝这回却说: “ 日近。”元帝大惊失色,顿觉显摆失败,忙问道:“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明帝却淡定地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王诜在第一次和诗时,曾借用晋明帝的这个经典故事,表达了落魄的他,离长安和太阳都很远的无奈。如果说长安是京城的话, 太阳就是皇帝,“长安日远那复见”,意思是京城回不去了,皇帝也再也见不到了,这不免令人悲伤不已。而苏轼则反其意而用之,“山中举头望日边,长安不见空云烟”,太阳就在天空上挂着,哪怕是在山里面,也抬头可见。这暗指皇帝的权威,无处不在,只要心里有忠君爱国之意,在哪里都可以做忠君报国之事,不必计较是在庙堂 之上,还是在江湖之远。
“归来长安望山上,时移事改应潸然”,困境是暂时的,苏轼开始安慰王诜,现在已经回到繁华的京城,悲伤的事情已经都过去了。
“管弦去尽宾客散,惟有马埒编金泉”,前一句说的是王诜过去作为贵家公子在京城的生活,那时候高朋满座、歌舞欢娱,好不快活。但在苏轼看来,王诜的悲剧,正是被像自己这样的狐朋狗友给害的,所以这句话是在劝他,这次回到京城后,就不要再呼朋唤友, 谈诗论文,置酒高会了。
那么在苏轼看来,王诜的日子应该怎么打发呢?
西晋外戚王济,世家大族出身,生性豪侈。当时洛阳作为西晋王朝的京城,地价昂贵,可他有一次竟斥巨资买了一块地,不修房子,不搞开发,居然拿来做“跑马道”,而且为了炫富,还金钱铺地,闪瞎人的双眼。这是在给王诜举例子,“晋卿兄你看嘛,什么叫公子哥该过的日子,这就是大富大贵该有的样子!”
“渥洼故自千里足,要饱风雪轻山川”,渥洼是一种神马,千里马的性能,只有跑起来才能显露出来。“屈居华屋啖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却因瘦病出奇骨,盐车之厄宁非天”,前一句讲的是王诜早年贵公子的富侈生活,埋没了他的才华,后一句说的是他因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这可能是上天给他一个成长才学的机会。
迁谪离京,于王诜而言,虽然吃了些苦头,却也大有收获。这让他犹如骏马脱缰一般,真正发挥出自己在艺术天赋上的神思妙想。他从此驰骋于江山荒原之上,真正领会到了山川风物之美。“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画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贬谪之难,成了他脱胎换骨的契机。这时的王诜,已是诗、书、画三绝占其二,振起了画坛三百年,“郑虔三绝君有二,笔势挽回三百年”。
(宋)佚名《乞巧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最后,苏轼感谢王诜以鬼斧神工的画笔,让烟江之景能够长在眼前,“能令水石长在眼,非君好我当谁缘”,这是王诜这位朋友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而作为王诜的朋友,苏轼也必须尽一下朋友之义,就是提醒他。他用齐桓公不忘在莒和柳宗元感赋《囚山篇》的典故,劝告王诜,发达之后要不忘当年初心,得意之时常想失意之际,“愿君终不忘在莒,乐时更赋《囚山篇》”。
《宋风成韵》 浙江大学出版社
王诜读了之后,大受感动,他说:“子瞻再和前篇,非惟格韵高绝,而语意郑重,相与甚厚,因复用韵答谢之。”这次他尝试的“次韵”写法,用苏轼和诗的(其实也是自己第一次和诗的)韵脚顺序再和了一首诗。最后,我们用王诜写给苏轼的这首和诗结束本章吧:
忆从南涧北山边,惯见岭云和野烟。
山深路僻空吊影,梦惊松竹风萧然。
杖藜芒屩谢尘境,已甘老去栖林泉。
春篮采术问康伯,夜灶养丹陪稚川。
渔樵每笑坐争席,鸥鹭无机驯我前。
一朝忽作长安梦,此生犹欲更问天。
归来未央拜天子,枯荄敢自期春妍。
造物潜移真幻影,感时未用惊桑田。
醉来却画山中景,水墨想像追当年。
玉堂故人相与厚,意使嫫母齐联娟。
岂知忧患耗心力,读书懒去但欲眠。
屠龙学就本无用,只堪投老依金仙。
更得新诗写珠玉,劝我不作区中缘。
佩服忠言匪论报,短章重次木瓜篇。
【本文节选自黄博《宋风成韵——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浙江大学出版社),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