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图源于网络
8月18日是一个星期五,这天距离《收获》杂志今年第5期下印厂只有不多的几天时间了,所有篇目处于审读校样的最后阶段。清晨六点不到,《收获》主编程永新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我在故乡,写了三篇小说,想发给《收获》看一下。”短信来自莫言。
老莫新作长句子少了,通感依旧得心应手
自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的小说创作在外界强烈的关注下一直处于悄静隐秘的状态;时隔五年,这是莫言“诺奖”后首次携小说新作正式回归文学期刊。他的出发点仍然是给予他无限素材与想象的山东高密故乡,而落 点则选择了《收获》——一份即将迎来六十周年诞辰的纯文学期刊,也是他的上一部长篇小说《蛙》和十几个重要作品的发表地。
程永新打开电子邮箱,一口气读完——“三个短篇组成一个系列,不到两万字,人物生动,语言与老莫以前的比,节制,精到,准确,长句子少了,明显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依然把通感的艺术手法用得得心应手。”程永新看到,在小说的末尾标注着:“2017年8月18日定稿于高密”。莫言很可能是在这天拂晓刚刚修订完作品,就发出了讯息。
时隔13年,又一次“三弹齐发”
经紧急协调,编辑部调整了第5期《收获》杂志的阵容,使得《收获》的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读到莫言“诺奖后”最新短篇小说作品。
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莫言第一次以“三弹齐发”这种强烈的风格化登上《收获》。2004年第3期《收获》上就同时发表了莫言的三篇短篇小说《挂像》、《大嘴》和《麻风女的情人》,引起评论界相当瞩目。
莫言与《收获》缘份不浅。自1985年第5期《收获》发表他的中篇小说《球形闪电》以来,有《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师傅越来越幽默》等十几个重要作品在《收获》首发,其中,长篇小说《蛙》首发在2009年第6期《收获》上,于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继而于翌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开头,先和读者唠家常
莫言在小说前头,先和读者拉起了家常。正文前的“小引”中,他劈头就写道:“各位读者,真有点不好意思,我在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短篇小说《姑妈的宝刀》里,都写过铁匠炉和铁匠的故事。在这篇歇笔多年后写的第一篇小说里,我不由自主地又写了铁匠。……”
为什么莫言这么喜欢写铁匠?这里面包含了莫言成长经历中哪些魂牵梦绕的场景和令他激动的因素?必须要读者亲自翻开杂志一读才能领会了。不过,仅仅是从“小引”的语言感觉与状态,便足可以使读者惊喜而笑:那个放松的、幽默的、最会讲故事的莫言,别无分号,别来无恙。
恰好赶上《收获》六十周年特别纪念刊
莫言投来的新作小说,不早不晚正正好,为《收获》六十周年送上一份生日贺礼。
1957年7月24日,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杂志《收获》创刊,到今年已经走过了六十个年头。将于今年9月中旬上市的第5期《收获》,正是为庆祝该杂志创办六十周年生日的一份纪念刊。
据主编程永新介绍,这份纪念刊将呈现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是“厚重”感与“历史”感。篇首重温了巴金先生发表于1987年的文章《<收获>创刊三十年》,篇末收入了许多读者热切期盼已久的《<收获>大事记》和《<收获>总目录(1957.1-2017.5)》,为此,这期杂志特意增加了印张。程永新笑说:“看上去就特别的厚。”
其次,这期作品阵容经精心编排 ,可以用“奇峰罗列”和“目不暇接”来形容,作者队伍年龄跨度包含了近五代人,个个生气勃勃,笔力遒劲。年届九旬的黄永玉先生的长篇连载,老作家冯骥才的长篇非虚构,作家严平的抗战历史纪实,诗人陈东东的诗人评传,海峡对岸作家唐诺的随笔散文,皆提供了历史的纵深与哲学的追索;中短篇小说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最新短篇小说系列打头阵,紧随其后的60后作家尹学芸、80后作家张悦然和葛亮、90后作家徐衎也纷纷贡献了近期以来最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初露头角的90后作家徐衎的作品中,能够令人看到年轻一代作家辽阔的文学前景。程永新认为,对于永远向年轻人开放的《收获》来说,这是“让我们最最高兴的”。
此外,在《生活在别处》专栏中,首次发表了当代国外作家的非虚构文学,作者名为福劳德·欧尔森,是一位经由上海作协发起的“上海写作计划”被中国编辑“发现”的丹麦作家,而这篇作品的译者钱佳楠出生于上海,也是中国新生代作家中的佼佼者。
《收获》第5期纪念刊是《收获》创刊六十周年回馈读者系列活动中的一项。今年以来,杂志社联合各方举办了多种文学活动,包括“2017《收获》文学排行榜”评选活动、《收获》六十周年纪念文存的编辑出版、《收获》文学论坛等。诚如巴金先生生前对《收获》所寄望,“前面一片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