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刘一达《北京的声音》:“听见”北京城

作家刘一达是京味儿小说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作过包括《人虫》《故都子民》《百年德性》等长篇作品,近几年,刘一达更关注传统文化,创作出版了《中国人的规矩》《中国人的称呼》《典故北京》等散文集。

作家刘一达是京味儿小说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作过包括《人虫》《故都子民》《百年德性》等长篇作品,近几年,刘一达更关注传统文化,创作出版了《中国人的规矩》《中国人的称呼》《典故北京》等散文集。

最近,刘一达的最新散文集《北京的声音》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书中收录刘一达创作的散文30余篇,这些散文记述了北京的人文地理和市井风情。

《北京的声音》书封。


刘一达在《北京的声音》作者序中表示,北京文化与北京声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声音本身也是文化,京味儿讲究京腔京韵。北京的声音是市声,充满了烟火气,比如驼铃声,老北京拉煤多是用骆驼。老北京最早的电车叫铛铛车。还有马车骡车的铃铛和鞭子声,洋车的铃声,以及后来火车、汽车的声音,叫卖的吆喝声。北京的声音体现了北京人开朗率真、风趣幽默的性格,产生了相声、京韵大鼓、北京琴书以及后来的情景喜剧、崔健的摇滚、冯小刚的电影等。

除了声音这个主线以外,书中也记叙了北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描述了北京的中轴线、城门城墙、胡同、老街、牌楼、四合院、护城河、三山五园等名胜古迹;也展现了北京的白塔、名桥、寺庙、牌匾、花店、市树等人文地理;讲述了源远流长的北京商脉,同时也通过老字号、名堂名楼名居等老饭庄及北京小吃、住宅讲究、生活规矩等,反映了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画家张志波也为本书定制了插图28幅,令读者身临其境。

文中插图。


关于声音,刘一达说,老北京从早到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时间段,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来。比如早上六点钟,人们会听到电报大楼、北京站的音乐报时,那时候这些建筑附近的住户家里都不需要表。六点钟爬不起来的人,磨到七点的钟声也必须得起床了,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纵然时过境迁,这个报时的声音现在一直都还在,听上去令人特别亲切。

白天的北京则是有各种叫卖声,磨剪子抢菜刀的,卖花生仁儿的,卖酱豆腐的,铛铛车行走的声音,还有古时运水的驼铃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到了傍晚,街市上又新添了卖“北京晚报”的声音,那也是包括刘一达在内的很多北京人的共同记忆。

北京还有很多特色声音,让人一听,闭着眼睛都知道是北京,比如盘旋于空中的鸽哨声,著名收藏家、民俗艺术家王世襄先生在《北京鸽哨》里写道,鸽哨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们从梦中唤醒,不知多少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遥空,又不知多少次给大人和儿童带来了喜悦。还有冬日里玩家的蝈蝈在怀里的鸣叫声,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冬蝈蝈》一文里写道,这只冬蝈蝈似有灵性,一听到人的脚步声或开门声,就会起劲地鸣唱,提醒人们别忽略它的存在;如果将它置于怀中,你略一走动,它就会像受到唆使的狗一般叫起来;你若坐定,它也会轻声哼几下,如嘟囔几句什么似的,转身又进入温暖幽暗的葫芦里的梦境。

除了这些细微的声音,北京城中总因为人流如织而熙熙攘攘。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故宫北海颐和园,东四西单鼓楼前。”说的是东四、西单、鼓楼这三条商业街,最为繁华热闹,人们逛街购物总是会去这几个地方。

刘一达在书中写:“鼓楼前”,是指鼓楼前头的商业街,也就是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这条街早在元代就非常有名,从鼓楼前一直到地安门,并且向西延伸到什刹海地区。鼓楼前商业街东西两侧的店铺一家挨一家。清朝的时候,这一带是正黄旗和镶黄旗的驻地,这两“旗”都属“上三旗”,也就是通常北京人所说的“皇带子”(皇亲国戚),所以这一带有钱有势的大宅门多。清末民初,清朝政府基本取消了内城不准经商的“祖制”,又使这条老街(包括烟袋斜街、什刹海、后海的沿岸)繁荣起来,其繁荣热闹一直延续到现在。

北京钟鼓楼。


这里也是老字号的集中之地。鼓楼商业街有名的老字号有:“宝瑞兴”油盐酱茶店,合义斋、福兴居灌肠铺,会贤堂饭庄,庆云楼饭庄,烤肉季,天汇轩大茶馆等。

东四商业街,曾是明代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它的形成与朝阳门和东直门附近设的十几座大粮仓有关。因为当时运粮食都用骡马大车,赶大车的和搬运粮食的,得找地儿歇脚吃饭,于是东四牌楼附近出现了许多饭馆,由此形成了“街”。东四牌楼往南有灯市(今日还留有灯市口的地名),明代的灯市非常壮观,每年正月“放灯十日”,场面热闹异常,对这条商业街的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

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有大市街,现在东四十字路口的南、北,在明代叫大市街。当年四个路口各有一座牌楼,南北牌楼上的匾额,写的是“大市街”,东西路口牌楼上的匾额,写的是“履仁”和“行义”。现在牌楼早就拆了,只留下“东四”这个地名。

刘一达认为,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会有自己的商脉和文脉。老字号无疑是商脉和文脉的一个载体,犹如项链上的珍珠。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商脉和文脉的绵延不断。老字号恰恰是这种历史文化延续的活化石。人们正是通过老字号,来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的。

如果说那些历史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是无声的诗篇,那么老字号,则是历史留下来的有声的乐章。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