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黄河水之所以为黄色是汉武帝的“杰作”

当时的老百姓和政府都不懂科学,所以不可能考虑水土保持,不可能考虑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要考虑的是如此大规模的人口生计,要考虑GDP增长,要考虑成为强国不被外敌欺负,所以只能是滥砍滥伐。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热爱大自然的壹读君|吴锐

 

黄河水之所以为黄色是汉武帝的“杰作”

最近几年地下的唐宗宋祖心情有些不爽,因为电视、图书等媒介里宣传最多的都是汉武帝!而且现在汉武帝的谥号里还加了个“大”字——“汉武大帝”,这可是其他帝王都没享受过的待遇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疆拓土,驱逐匈奴”,这些汉武帝的招牌动作这里就不提了,这里想谈一下他做的另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影响深远,还不为多数人知道的大事,那就是让黄河水变成“黄酱汤”。 

黄河水之所以为黄色是汉武帝的“杰作”

如今的黄河

其实在汉代以前,黄河水相对现在要干净很多,跳进去估计还是能洗得清的,后来之所以改变是水土流失不断加重的结果。下面在具体介绍汉武帝的这个“丰功伟绩”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能反映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状况的具体事例,借以说明先秦时期的黄河水质。

先来看看秦地,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瞧不起秦国,视之为偏远的蛮夷,另外也因为秦国的先人曾经负责为周孝王牧马。在诸侯眼中,秦王的祖先就是个“弼马温”,要和齐国的老祖姜子牙比起来级别差出好几条街了!秦人居住在周原以西,渭河上游,这里能成为专门牧马的地区,可见当时陇山、六盘山以东地区是一片广袤的草原。泾水上游(今甘肃平凉一带)在战国末年畜牧业也相当发达。再往西去至陇山以西直至祖厉河上游,到西汉初年还是原始森林地区。

再来说说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上林苑是中国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地跨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境,纵横300里。上林苑从皇家园林这个性质来说相当于清代的颐和园,但从规模上来说远远超过颐和园,比今天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可能还要略大一些。史书记载上林苑内“深林巨木”,还有各种果树,以及熊、虎、豹、狐、鹿、兔等野生动物,“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从上林苑的环境状况可以看出当时秦岭北坡的自然生态还是很不错的。 

黄河水之所以为黄色是汉武帝的“杰作”

拥有“深林巨木”的上林苑

最后我们来看看先秦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生态情况,晋陕峡谷流域西侧的河流,都或发源或流经鄂尔多斯高原,所以说高原环境如何,与黄河中游来沙有着直接的关系。公元前一二七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在当时被称为“河南地”的近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捕获牛羊百余万,这么多牛羊每天要吃多少草料呀!可见当时当地水草之丰茂。不知道这么多缴获的牛羊后来是什么结果。

鄂尔多斯东部东胜县和伊金霍洛旗等地,在战国时有被称为“林胡”的民族分布于此,“林胡”即林中胡人,又称“林人”,是一个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这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吗?人猿泰山,或是蓝精灵?不过林胡人在当时可不是什么稀有物种。战国时代,北方游牧民族都统称“胡”,而其中主要为“林胡”和“楼烦”两支,可见林胡在战国时期是北方一个重要的大民族。要容纳一个如此大规模的民族生活,可见那时当地的森林是多么广阔,而现在这里根本没有林木。 

黄河水之所以为黄色是汉武帝的“杰作”

面对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林湖人生活还是很有压力的

综合以上的举例可以看出,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还是不错的,有大量植被覆盖,由于植被对土壤有很好的遮挡和根系固结的作用,所以当时的水土流失问题应该比现在轻微得多。那么先秦之后两三千年里水土流失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呢?答案就是农业民族的迁入。

汉民族农耕的生产方式,对黄河中游地区的植被有比较大的破坏作用。“耕”这个字的定义即用犁把土翻松,黄土高原的土质本来就很疏松,抗侵蚀能力弱,经过翻耕的土地,植物的根茎受强烈的日光照射而枯死,地表一旦裸露,受风蚀影响,沙土飞扬,植被很难再恢复。暴雨来时,不仅原有的沟壑在加深扩大,还使原来平整的黄土地面,由于没有植被保护,从片流而冲出细沟,由细沟冲成沟壑,继而不断地溯源、下切、侧蚀,使沟壑不断地发育。

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居住着很多游牧、狩猎为生的部落,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植被的破坏非常小,生态环境相对平衡。这种平衡被打破始于汉武帝北逐匈奴。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帅群驱逐匈奴,收复“河南地”(包括今内蒙古后套在内的乌加河、黄河以南地区),这一年移民10万到了陕北和河套地区。公元前120年,关东受水灾,又迁黄河下游地区70余万口至河套以南至陕北地区。公元前111年羌人被逐出了湟水流域,汉人开始向湟水流域迁移,同年又派遣六十万兵卒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卡肯屯田,以防匈奴。至此一大片黄河中游黄土地区,新迁入了大批汉人。

 

黄河水之所以为黄色是汉武帝的“杰作”

“七战七捷”的卫青

汉民族来到草原、丛林地区生活,不可能再去学习怎么放牧、狩猎,还要以耕地为生,所以大家摞胳膊挽袖子开始大干一场,该砍的砍,该烧的烧,该除根的除根,一定要创造一个新世界!很快原来森林草原的自然景观,为阡陌相连、村落相望的农业景观所替代。随着农业发展,大家又生呀生,人口也随之增长,至公元2年,黄河中游在龙门以上地区的总人口在280万以上。

当时的老百姓和政府都不懂科学,所以不可能考虑水土保持,不可能考虑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要考虑的是如此大规模的人口生计,要考虑GDP增长,要考虑成为强国不被外敌欺负,所以只能是滥砍滥伐,到汉武帝以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下游泥沙显著增加。黄河最早是被称为“河水”,“黄河”这个称呼在西汉朝开始出现,作为正式名称是从唐代开始。为什么从西汉开始有了这个称呼,结合上文应该不难理解了吧。

 

黄河水之所以为黄色是汉武帝的“杰作”

西汉时期黄河中游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设置了县,被大肆开垦。至东汉初年,一些县的建制被撤销,原来的居民撤离,成为无人区,但该地天然植被并没有恢复,反而长期被沙土所淹没,致使后代再无文献可考证。

东汉以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又杀回来了,一看怎么都变成庄稼地了,这还行!于是他们摞胳膊挽袖子要恢复原貌,农田又退耕还牧。至隋唐时期,虽是汉人政权,但这时北方的民族那么多,那么复杂,连皇帝的血统都有争议,所以民族要团结,所以黄河中上游地区仍然有大量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土地利用方式的再次改变,使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水土流失相对减弱,所以自东汉以后至唐代中叶大约8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水患相对较少。但是受黄土高原的土质决定,植被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黄河的水质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先秦时期的状况。

破坏环境这么大的黑锅汉武帝肯定是不愿意背呀,地下的他肯定会说:“我搞移民可是为了抵御外敌,为了保卫国家,出发点是好的,是一不小心把环境搞坏了。那些为了自己享受大肆砍伐林木兴建宫室的历代君王才真是罪加一等!”

 

黄河水之所以为黄色是汉武帝的“杰作”

嗯,说得也有一定道理。历代统治者为建筑都城、宫殿、陵墓、寺观、私宅所需大批木材大多从西部山区开采,于是黄土高原山区森林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恣意砍伐。其恶果并不亚于上述农田的开辟,因为建筑豪宅用的巨木往往需要一千多年的生长,所以砍伐后对环境的破坏往往也是不可逆的。至宋代建都开封,统治阶级要想建豪宅,所需要的巨木只能大老远从宋夏边境地区的甘肃砍伐,因为近点的都已经被砍绝了。巨木的减少这也是我国历朝皇宫建筑规模越来越小的原因。

古人没学过自然科学,加上黄河流域天然的地质因素,才有了母亲河今天这样的面貌。壹读君想了很久很久,决定最后还是这样结尾吧:“作为如今科学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祖国建设得天更蓝,水更绿。耶!!!”

 

黄河水之所以为黄色是汉武帝的“杰作”

参考资料

1.《千古黄河》,邹逸麟,上海远东出版社

2.《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易浪,任志远,张翀,刘雯,《资源科学》

3.《黄河流域灾害问题的历史透视》,赵淑玲,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报(社科版)

4.《黄河水土流失及治理浅析》,杜丹,余闪闪,《科技创新与应用》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