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在街角偶遇艺术,“万物之镜”呈现科技艺术与生物多样性

12月15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位于南京西路沿街的艺术亭台空间内,一场关于科技、艺术与生物多样性的沉浸式展览正式启幕。

12月15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位于南京西路沿街的艺术亭台空间内,一场关于科技、艺术与生物多样性的沉浸式展览正式启幕。展览起源于瑞士苏黎世大学主导的 “运动触发(Triggered by Motion)” 野生动物影像捕捉项目,并通过时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方式以艺术媒介向公众展示,引起观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与探讨。

展览现场


12月15 日,由瑞士科技文化中心携手苏黎世大学、上海当代艺术馆共同举办的沉浸式展览“万物之镜:科技与艺术视角的生物多样性”于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正式开幕。“艺术亭台”正对车水马龙的南京西路,如同一个迷你的沿街店铺,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经意驻足,就能跟街角的艺术偶遇,行人抑或观众可以在这样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发现一个广阔的世界。

“万物之镜”展览起源于苏黎世大学主导的 “运动触发(Triggered by Motion)” 野生动物影像捕捉项目,主要通过红外相机监测记录分布在全球14个国家21个相机装置点的自然影像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图像数据进行分类及深度分析,帮助科研人员掌握当地野生动物物种生存状态及其栖息地演化进程。自2022年以来,“运动触发(Triggered by Motion)” 野生动物影像监测项目已通过展览的形式先后在苏黎世、首尔、策尔内茨、班加罗尔等城市展出。

 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


今年,瑞士科技文化中心与苏黎世大学艺术与科学办公室携手将这一跨领域科学与艺术项目引入中国,并邀请中瑞双方策展人共同策划展览,借助国内与欧洲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与艺术表达,为国内公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体验,在展览之外继续延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探讨,并为中瑞生态学家、野生动物研究者、艺术家、策展人等群体构筑起对话平台。

??????其中,由苏黎世大学艺术与科学主管 Katharina Weikl 构思, 协同苏黎世大学地理系和进化生物学与环境研究系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展览同名作《万物之镜》,以全球14个国家的21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所捕捉到的动物影像为基础,通过精心剪辑的20分钟短片,再现生态学家们对野生动物的近距离观察。在昼夜交替的画面中,该影片还出现了多种已灭绝的动植物形象,由所邀请的艺术家通过插画、动画等形式绘制完成。这些形象如幽灵一般浮现于采集影像之间,在虚实转换中无声提醒着观众当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展览现场


“作品影像数据最初用于科学研究野生动物的行为和交流。通过具有运动传感器的摄像机,可以在不干扰或影响野生动物行为的情况下监视它们。”Katharina Weikl说,“气候变化和栖息地丧失对野生动物来说是无处不在的威胁。虽然这些主题的严肃性不可否认,但视觉研究材料描绘了一种令人惊讶的直接的诗意,带给观者与最难以捉摸的物种偶遇的机会。”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万物之镜》影片中也会展现该项目在中国的实践。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李必成博士的支持下,有一处红外相机装置地点坐落于上海松江的天马山森林公园,记录了上海郊区20多个物种的生存状态,为当地野生动物调查及科普作出了贡献。

展览现场


“上海其实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方,但是在我们身边也存在很多野生动物。”李必成博士介绍说,这个点的数据采集自2020年4月——2021年4月,记录了整个年度镜头下所发生的一切。记录下的20多个物种包括上海地区比较常见的鸟类如喜鹊、棕背伯劳和上海比较常见的国家二级动物貉等生物。“通过这个镜头可以看到,城市里的人与自然生态并不遥远,很多野生动物其实都悄无声息地潜伏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

装置《自然影像按摩》


 装置《自然影像按摩》


装置《自然影像按摩》为观众带来在按摩床上感受“上帝视角”的体验


??????短片之外,由中方策展人韩博与苏黎世大学地理系研究人员合作的装置《自然影像按摩》则为观众带来在按摩床上,通过“俯瞰”卫星图像中的自然演化,启发观众思考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个发人深省的视频装置,我们实现了环境意识与艺术的交汇。”韩博说。视频完全由免费卫星数据编制而成,观者可以在按摩床上观看,沉浸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时空之旅中。延时视频揭示了地球上正在发生的动态变化:露天矿的严峻现实,冰川的凄美退缩,以及森林砍伐和城市化的惊人规模。“这种引人入胜的探索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提醒,唤起我们共同的责任,珍惜和保护地球的美丽,督促观众思考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来来往往的行人不时驻足观看


影像作品《擦除》


瑞士艺术家 Karoline Schreiber 的影像作品《擦除》和中国设计师朱云雁的毛毡作品《仙丘》都将目光放置在濒危及灭绝物种上,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让这些动物再现于观众眼前,以特殊的情感表达回望那些曾经生活在地球的可爱生命。

影像作品《擦除》被安置在展览空间沿街一面的墙上,影像正朝着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西路不间断播放,屏幕上,艺术家用扫帚画了一些灭绝的动物物种,然后又将它们擦除。这些画作呈现出绘画的运动感,感觉物种的生生不息又湮灭无存。过往行人来来往往不时驻足观看,并若有所思。

艺术家Karoline Schreiber是如此阐释其创作动机,“有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许多物种已经不存在。它们已经被人类湮灭。我也是一个人类, 因此,尽管我并不希望如此,但通过我的行为,我也不幸地负有部分责任。作为一名艺术家和画家,我对这种无声的消失感兴趣。”

毛毡作品《仙丘》


中国设计师朱云雁的毛毡作品《仙丘》,是16件10厘米见方的毛毡作品,呈现出16种业已灭绝的动物的皮毛图案,这些局部,以柔软温暖的触觉结构,提醒人们它们也曾经是地球的一部分。

展览现场


“这个展展示项目虽然很小,但是它非常有意思、非常具有张力。它首先基于科学研究、基于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在科学研究形成成果后,这些数据通过AI处理,以艺术媒介向公众传达。”策展人韩博说。

主办方表示,"万物之镜:科技与艺术视角的生物多样性"作为艺术与科学的一次精彩跨界,致力于探索科研成果通过艺术媒介向公众有效传达的多元路径,期待在艺术、科学与社会之间建立更广泛而有意义的讨论与合作。

展览研讨会现场


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2024年1月15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