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三联学术论坛:同道中国,韩愈对中国文化的核心贡献

12月8日,三联学术论坛“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举行。

12月8日,三联学术论坛“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举行。四位与谈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达敏、北京大学哲学系李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江湄,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中,共话中华文教的核心载体韩愈古文,畅谈“同道中国”的历史与未来。论坛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主持。

合照


今年十月间,刘宁新书《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以贯通中国文章史、思想史的视野,对韩愈通过“文教”传统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做出了独到而深入的提炼,从成体之功、造语之力、文道追求三个主要角度,全面探讨了韩愈古文在文体、文法、语言、观念上的新创,以及这些创新与其儒学复兴思考的深层联系,揭示了韩愈古文深邃丰富的思想世界。

 

韩愈古文是中华文教的核心载体,其所涵育的超越家族血缘、身份等级的“同道中国”理想,产生了持续千年的影响,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需要郑重对待和反思的中华文明精神遗产。该书同时提出,韩愈古文也是唐代文化创造的一个缩影。唐代这个开放包容时代,继三代的礼乐文明之后,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深刻再造。如何理解唐朝的思想贡献与精神文化成就?对当代中国的人文学术提出多方面挑战。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影响深远的“唐宋变革说”,其创发与局限,也需要在新的起点做出认真反思。

“文道合一”,韩愈的文章打开了人们的心胸

“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歌一样,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两座高峰。过去古人评价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这话放在韩文上也是一样。韩愈的文章有一种把我们内心打开的魔力,让你胸罗万象。”谈及为何要写这本书,刘宁回忆了自己的博士后导师启功对自己的指导和帮助,“启功先生、吴小如先生,他们对韩文都是极为熟稔的,好像已经渗透到他们整个精神世界和为人修养当中,随手引用,信手拈来。韩文对于这些学界的老前辈,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而在现在的学科研究里面,唐朝被看成是思想上乏善可陈的时代,这是我们的研究出现了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研究韩愈,韩愈带给我的震撼究竟是什么的原因。”

刘宁


“韩愈是非常崇敬李杜的,《调张籍》首句便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但他不满意的一点在于,后人总是用狭窄的视野去看待这些伟大的人物。我们对这些伟人,不能用自己那一点点见识去衡量这座高山,要尽可能让这座高山进入到自己的心胸当中来。韩愈的评价可谓是他吸收古今文化之精华的胸怀和气魄的写照,这一点打开了人们的心胸。他的文章真是气象磅礴,充满了创造。”刘宁说。

近20年来,刘宁一直在读韩文,一篇一篇地读,她不断去思考韩愈为什么有这样的能力,他的思想有什么特殊之处?“这就涉及到这本书的名字《同道中国》,我想到这个题目时,一下就找到了贯穿韩愈对中国文化核心贡献的词。他的同道中国对于当代国人,当代世界其实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他的精神不曾泯灭的证明。” 

“何谓同道中国?我们可以想一想韩愈的文章特色,他的文章都是同道之文,作为一种核心的追求,涵养共同追求道的君子,彼此成为同道相知的共同体,这是他为古文奠定的核心精神。这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的《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他为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更新,增添了非常新鲜的,富有活力的血液。”

在刘宁看来,安史之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危机,而是一场文明危机。“安史之乱暴露出中华文明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根基出现了动摇。从汉代以来,儒家用孝作为忠的基础,大力提倡孝道。但如果儒家始终建立在亲情、家族这样一套原则上,就无法面对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比如佛教讲众生平等,儒家如果老是依赖亲情礼法,跟人家的普遍性就没法抗衡,韩愈用自己的雄文回答了这个根本问题。他不是查漏补缺,而是从根本上提出‘博爱之谓仁’,而且他说,儒学是‘天下之公言也’,儒学对人人都有意义,不要考虑你的身份、背景、地位,以及你们之间有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儒学对所有人都有意义。韩愈把儒学所有伦理的追求,定义为基于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核心的转变,我认为是韩愈为儒学带来的最伟大的一次开拓,这就是同道中国真正的思想基础。”

“韩愈是在诸多的挑战下,重新对中国的道统和文统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自觉,建构起文道合一的结构,就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韩愈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道统的一贯性和统一性,同更加丰富的‘文’的多样性,建立起一个相和的关系。这个结构的建立,就是后来所说的‘多元一体’。他是在外来文明的压力之下反思,中国文明到底是什么?从而建立了一个以文道为核心的文明体系和文明秩序。”刘宁认为“乡土中国”对于理解自己的国家固然极有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们这个文明有超越乡土的一面,这就是同道中国,它有世界格局在里面。中国文明不是一个地方社会的文明,而是我们有着一种很开阔的胸怀去看世界,这就是我想到的同道中国的含义。”

“见其人”,韩愈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的自强和博爱

王达敏在发言中认为《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一书气势恢宏。“桐城派有一个经典理论,当一个作者在写一个人物的时候,运笔一定要与所写人物的成就和风格相衬。回到这部著作,韩愈是什么人物呢?用曾国藩的说法,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文化巨人。要表现这样的人物,是用小桥流水的婉约之笔,还是铁马秋风的阳刚之笔?刘宁选择了后者。用气势恢宏的文笔表现了韩愈光明俊伟的磅礴,准确地把握了韩愈的那样一种气势,这是很不容易的。”

王达敏


江湄在发言中谈及了自己对刘宁学术追求的理解和共鸣。“我和刘老师都是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读大学的。在那个时期,晚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讨论的文明的中西古今之辩重新回归学术界。当时大家都觉得国家走了这么多弯路,是不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包袱太重。等我们在1990年代中后期走向学术岗位,心中是怀有一种抱负的,就是要以作为中国文明传统继承者的主体意识来研究自己的文化传统,作为学者应该成为沟通中国文化古今的桥梁。”

江湄


“这本书尽管刘宁写的是韩愈的文学,但并不是从传统文学史的角度去写的,书中提到韩愈的道统是中国的文化自觉,这种自我意识的树立,不光是在精神层面,也在社会政治秩序、伦理秩序、生活生产方式,是所有方面的文明自我意识的树立。韩愈的大道统观,他的文脉,他的道统都有一定的张力,但又是合一的,可以说一方面立其本,一方面成全体;一方面尽其微,一方面致广大。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存亡续绝的关头,同道中国的意义和作用,我们能更鲜明地看出来。”江湄说。

李猛


李猛从东西方观照对比的视野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读刘宁这本书时,经常会把它同西方库尔提乌斯写的《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做联想。两者的研究方法不尽一样,但着眼点都在一个文明内在的骨干传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韩文是所谓‘文起八代之衰’,我认为他说的和库尔提乌斯谈到但丁的意涵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不仅是‘八代’,乃至更早的整个古典的传统,能够在韩文中有一个整体的结合。”

“我们去读莎士比亚,要把西方大的传统,任何一个主题都连在一起才能把握,这些其实也是我们读中国古代经典当中重要的文学手法的核心。文以传道的‘传道’,无论从实操方式,精神修炼的方式,还是惠及整个古典传统的方式而言,都是非常真实的内容,确实是需要我们从头体会。刘宁写这本书的雄心落在了韩愈的思想上——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有句名言,大意是如果一个思想没有进入到文学的洪流之中,它就不能开花结果。刘宁在书中没有因循前人,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分析韩愈无论在造语还是成体方面,所展现出的新的思想和情感,新的抒情方式,这部分做了大量非常细腻的分析,也是这本新书最大的贡献。”

渠敬东


在互动环节,主持人渠敬东从析其文,引向了“见其人”的话题上。就此,刘宁认为韩愈其人,他的人格魅力就在于把自强与博爱结合在一起。“举个例子,韩愈开创了师道。同时代的柳宗元就不愿意做老师,因为在他看来有些人是来问学的,但不少人则是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沽名钓誉。柳宗元的操守固然值得称道,韩愈又何尝看不到这一点?韩愈弘扬师道,在坚持个人操守与对这个世界强烈的关怀与补益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这个平衡非常难拿捏,但是他做到了。他把自强和博爱这两者融合起来,我认为这同样也是唐朝的气象和格局。”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