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探讨“文学新浙派”:希望它是召唤的、多元的、丰富的

近些年,浙江小说家在中国文坛持续发力。他们的年龄从50后到90后,覆盖了多个文学代际:余华、麦家、王旭烽、艾伟、李杭育、钟求是、吴玄、哲贵、黄咏梅、东君、海飞、畀愚、斯继东、张翎、陈河、王手、雷默

近些年,浙江小说家在中国文坛持续发力。他们的年龄从50后到90后,覆盖了多个文学代际:余华、麦家、王旭烽、艾伟、李杭育、钟求是、吴玄、哲贵、黄咏梅、东君、海飞、畀愚、斯继东、张翎、陈河、王手、雷默、张忌、孔亚雷、黄立宇、杨怡芬、方格子、朱个、杨方、萧耳、池上、张玲玲、莉莉陈、王占黑、薛超伟、徐衎、草白、赵挺、林晓哲、赵雨等。

“文学新浙派”这一概念,在2023年《江南》第五期首次亮相,并推出黄咏梅、东君、畀愚、斯继东、雷默、朱个等六位浙江作家的小说。

12月17日,“文学新浙派”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本次研讨会是对“文学新浙派”的精神元素和艺术特征进行挖掘和梳理,对“文学新浙派”的理论框架进行搭建。孟繁华、贺绍俊、谢有顺、张燕玲、张莉、杨庆祥、王春林、刘大先、金理、江弱水、王侃、曾攀、行超、傅小平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媒体记者共同阐释并探讨“文学新浙派”的内在精神和艺术特征。

研讨会现场


 

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表示,浙江这块土地是诞生文学的一块土地。放眼全国,浙江作家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以鲁迅、茅盾、郁达夫为代表的浙江现代作家光芒闪耀,“文学新浙派”的提出,是对浙江现代文学作家的致敬,也是对他们精神的传承。

专家们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其一,如何看待“文学新浙派”的登场与发展?其二,“文学新浙派”该具备哪些精神气质和艺术性格?其三,浙江作家应怎样在历史承接中继续攀高,在当代中国文学地图上形成更醒目的新版块?

“文学新浙派”发展研讨会


 

“新东北文学”、“新南方写作”、“新北京作家”……近日,文坛按“地域”冒出了许多“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沈阳师大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这些此起彼伏的新群体出现,和当下的文学状况有关系,以新的概念来刺激文学创作。在文学领域,对地方性经验的书写不仅仅是作家凸显个人风格和个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不同经验和故事的呈现,是对多种声音、多音齐名的一种参与和贡献。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觉得“文学新浙派”的概念明显表现出与地域新口号不同的地方——评价文学的维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前面的新口号侧重的是一种空间维度,特别强调地域空间对文学的影响。而观察文学,还应该有时间维度。“文学新浙派”的提出正是从时间维度来观察浙江当下文学的,思考如何在文学传承中再次集结起文学新力量,浙江作家如何在历史承接中去继续攀高。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坛》杂志原主编张燕玲表示,在文脉的传承上,“新浙派”是在“文学浙派”上开出的新花,在传统文脉上生发出来的叙事艺术上的新质。这种文学现象还要不断讨论、谈论,这对于文学的活力而言是非常积极的。

以地理的角度来讲文学,尽管有争议,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谢有顺仍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的角度,这包含了文化地理、精神地理的内涵。“新浙派”不应定格为某一种特色,他认为应该定格成许多种特色,在碰撞、融合、创造中,成为一个地方文学发展的精神底色。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王侃表示,文学流派的命名会产生两种效果,第一个效果,它会有召唤的效果,它是一个旗帜,会有很多人来聚集。但是也会产生另外一个效果,可能会标签化、同质化。

“我希望它是召唤的,多元的,丰富的。”他表示,“文学新浙派”应从浙学当中汲取资源,这些资源是最后使浙江文学成为浙江文学、使浙江作家成为浙江作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是以后我们在阐述当中,可以深入讨论的话题。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