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这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著作,还是插图更好看

对于希望从这本书中找到关乎北宋城市发展或市民生活等历史及社会学命题的个性读解的受众来说,他们恐怕会觉得不够过瘾、不够刺激吧。

先读

《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书中的文字,看上去像是为一场《清明上河图》展览而写成的场刊内容,叙述欠些饱满,甚至有时沦为书中图片的陪衬。

检书015

撰文李梦(检书作者)

观看《清明上河图》的新方式

两年前,逢北京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清明上河图》在“石渠宝笈”特展中亮相,引来众多观者在武英殿门外大排长队。或者时间再向前推一些,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展出后,坊间关于这幅画的讨论便屡屡不绝。 

这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著作,还是插图更好看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幅长逾五米的名作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描画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城内及近郊的繁闹景象。画中人物众多,场景丰富,几乎可说是中国古代风俗画之集大成者,甚至有人将其称作“中华第一神品”。

我们且不深究其“神品”之称是否过誉,单谈这幅画之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意义与价值。在张择端之前,从未有画家有如此勇气与耐心,将八百多个人物、数十座楼宇与数十艘船只铺陈在一幅作品中,且详略得法,看上去并不会显得挤拥或呆板。一直以来,研究者及书画爱好者对于这幅画的内容呈现方式、构图和美学种种有不少著述及讨论,而香港学者薛凤旋则另辟蹊径,透过名画中的瓦舍勾栏与市井人情,在《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一书中,回溯宋代城市管理和商贸发展等社会景况。

 

这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著作,还是插图更好看

《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

作者:薛凤旋

中华书局 2017年版

薛凤旋的地理学及经济学知识背景,以及他对于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的多年研究,令到他在观看这幅画作的时候,抛开我们惯用的意象和构图等方法,而是选用了一个新鲜角度——城市化。我们固然知道张择端此作中不乏对于城市景况及城中人日常生活的直观描摹,但薛凤旋以一整本书的篇幅,以图文互动的手法,解释画者如何将社会学者式的敏锐观察力以及人文关怀用来事无巨细地记录一座城中的政经大事与街边小事,确实是找到了一个新鲜且引人兴味的切入点。

还是画作好看!

全书分作六章:首章概述《清明上河图》因何成为惊世杰作;第二章至第四章谈论汴梁这座城,包括城制规划、城内百业以及城市管理等;第五章关于人,讲述城内众人的衣食住行、信仰及闲时嗜好种种,最后一章则有些总括的意味,再度强调《清明上河图》的价值不单在于其艺术上的创新,还在于它对于城市风物的客观且详实记述,为中国古代文字典籍提供了直白且生动的补述。因此,我们说《清明上河图》不单是艺术史名作,亦有其社会学及民俗学的意义与价值。 

这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著作,还是插图更好看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文结合”是本书的一项重要特征。看得出作者对于这幅名画极为熟悉,不单叫得出不同船只及车辆的名称,对于那些躲在角落里的、常常被人遗忘的风景与人事也不忘宕开一笔讲述些许。对于普通读者或看画人来说,一幅数米长、景状繁复的《清明上河图》置于眼前时,我们或许并不知道该从何看起,而本书作者十分贴心,他将那些细小的风景放大开来,穿插在书中文字间,并在画幅左右标注难以辨识的角色与物件,这无疑为作者提供了不少便利,也看得出作者写作此书时的“普及”宗旨:名画虽好,却与你我相隔千年。如何勾连千百年前的风景与当下的世情,多穿插图片,多用口语化的、贴地的图片说明讲述画中细节,是为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

这一百五十多幅插图,无疑丰富了本书的阅读体验。作者行文有时固然显得严肃,语调少些亲切,但这些关于细节的画作局部图片,为读者的阅读过程增加了不少“读图”的趣味。

“什么都谈到,但都只谈到少许”

图片虽是亮点,却难以掩盖文字叙述的缺失与遗憾,一是文字数量少,二是叙述不够细致。本书以北宋都城汴梁城市化进程为主题,又大略分作“城”与“城中人”两个部分讲述,内容本应十分丰富,书中却只是大略介绍,甚至有些地方刚刚起笔便戛然而止,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例如第三章讲述商贸活动与城市经济时,作者仅仅用了四十余页篇幅,便将运输交通、酒业、餐饮和医疗等行业百态尽数涵括,而且这短短四十几页的篇幅,单是图片就占去三分之二甚至更多,也就是说,留给文字的空间极其有限,除去简略介绍之外,想要就某个有趣枝节舒展开来细细讲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著作,还是插图更好看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样一来,书中文字部分的内容便显得轻,也不够细、不够吸引人,而整本书中的文字看上去像是为一场《清明上河图》展览而写成的场刊内容,叙述欠些饱满,甚至有时沦为书中图片的陪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字内容已然不够丰富的前提下,作者在第一章中却用了相当一部分笔墨(以及大量似乎不该出现在人文社科类丛书中的感叹号)来解释《清明上河图》是如何的无与伦比,如何的冠绝古今。既然这是一部借《清明上河图》谈论北宋城市化进程的社科类著作,作者却拨出众多篇幅,不厌其烦地讲述这幅画曾被多少机构与个人收藏过,曾出现过多少赝品及伪品等等,似乎有些偏离题旨,且显得过度煽情。

在阅读此书时,我手边还有一本《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在青年学者吴钩写作的这本书中,亦有不少篇幅提及《清明上河图》画中情形,而他的文字相较而言更丰盈、细节更多,用了相对平易近人的语调,而非干巴巴地直陈史实。对比上述两部著作,虽然两位作者行文的切入点与叙述脉络近似,但呈现事实并传递信息的办法实在不同,也在提醒历史学者及作者文字表现力的意义所在。 

这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著作,还是插图更好看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作者:吴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

大胆一想,《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以系列形式推出会否更好?将现时书中的章节拆开,从第二章到第五章分作四册,每册侧重点各异,在现有内容基础上充实并加添,由画中人谈到画中城,不着急不慌张也不用一锅烩。那样一来,不单读者阅读时更易拿捏重点,作者写作时也能避免落入“什么都谈到,但什么都只谈到少许”的泥淖之中。

“以古鉴今”的悬空想

作者“以古鉴今”的意图,在书中(尤其是第一与最末章节)清晰可见。作者开篇便提及出现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中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称这一作品是为了“向近亿的中外参观者展示:中国在一千年前的北宋已懂得的城市应如何发展才可以令生活更美好”。可遗憾的是,对宋人的城市建设智慧如何运用于面临环境与资源困境的今天,作者却匆匆掠过,没有展开详述,只是在全书最末留了一个开敞式的提问:

“《清明上河图》所揭示的历史发展动力,对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即目下的新型城镇化讨论,以及北京市因应中国作为崛起的新型大国国都的未来发展录像,是否亦用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著作,还是插图更好看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可究竟能如何参考、如何借鉴,作者虽寄意“以古鉴今”,却仍旧只字不提,有若悬空之想。

当然,对于喜爱《清明上河图》一画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因书中插图实在精细,与文字配合得宜,充分呈现出画中角色及事件的生趣,让人频频有恍然大悟或会心一笑的惊喜。然而,对于希望从这本书中找到关乎北宋城市发展或市民生活等历史及社会学命题的个性读解的受众来说,他们恐怕会觉得不够过瘾、不够刺激吧。

(文:李梦;编辑:胡子华;原题《谁说仅仅是一幅名画》,配图来自网络。)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