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在西湖博物馆看“石丑而文”:从东坡赏石到当代画石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宋代苏东坡在《文与可梅竹石赞》中提出赏石“石丑而文”,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宋代苏东坡在《文与可梅竹石赞》中提出赏石“石丑而文”,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近日,“石丑而文:古代赏石艺术特展”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揭幕,展出传统赏石与诸多画家画石之作,以追怀苏东坡对于后世赏石的影响。此次特展为期两周,是继杭州西湖博物馆“千古一人——苏东坡主题文物展”载誉落幕后又一个与苏东坡有关的展览,只不过主题是聚焦苏东坡对于赏石艺术之独特贡献,展现赏石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石丑而文”特展现场


“石丑而文”特展海报


据主办方介绍,展览共分“西湖名石与苏轼”、“苏轼与传统名石”、“苏轼赏玩的名石”、“研山与文房”四个单元,展示面积800平米,策展人知名藏石家、拨云轩主人邀集了汉雅轩(香港)、曾梵志、泰祥洲、王大濛、癖石斋、松石堂、倪国强、顾村言等十多位知名藏家、画家的藏石与相关艺术品近百件(组)入展。展览还得到了西湖博物馆、杭州市文保中心(孔庙碑林)、青岛市博物馆等单位的协助。

此次展览主题“石丑而文”,源自苏东坡《文与可梅竹石赞》:“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关于“石丑而文”,后世多误读为“石文而丑”,这是清代郑板桥的《题画?石》中引用的——“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通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这其实是个误会,两者意思有所不同。从苏东坡《文与可梅竹石赞》中的语境来看,无疑“石丑而文”是准确的,可以解释为:石头越是怪丑便越有文雅之趣。毫无疑问,“石丑而文”比起“石文而丑”意思更有内涵和精妙。所谓的奇石丑,既是指一种匪夷所思的抽象之态,也是指一种反人工秩序和反形式美。

清 黄慎《东坡玩砚图》故宫博物院藏  (注:非此次展品)  澎湃新闻 资料  


苏轼《渡海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非此次展览作品 澎湃新闻 资料)


值得指出的是,相传米芾的瘦皱漏透“相石法”,是宋代以后人们所追述或者附会的。而且,米芾小苏东坡十五岁,从时间线来说,“石丑而文”应该居前,或者可以说,所谓瘦皱漏透只是对于“丑”的一种集解,但并没有涵盖全部。故此,苏东坡的“石丑而文”是对于传统赏石审美之高度归纳,比起瘦皱透漏之说更具有概括性和开放性。近代文艺评论家刘熙载作了终结意义的总结:“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艺概?书概》)

明清刻本的赏石  澎湃新闻资料 


此次展览的传统赏石,包括太湖石、灵璧石、英石、青州石、雪浪石、崂山石、黄蜡石、宣石、红丝石、菊花石、松化石、宣石、大理石、雨花石、钟乳石、水晶、自然铜,以及各类材质树根,以及诸多画家画石之作,包括附石菖蒲,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其中,太湖石、灵璧石、英石、青州石、雪浪石等石种,苏东坡当年多有收藏或是咏题。苏东坡堪称全能型的赏石大家,他留下了近百首赏石诗文,是古代咏石诗作最多的一位文人。而且,苏东坡很多赏石活动都具有开创性,对于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出现场 灵璧石天砚


比如苏东坡十二岁时在老家的空地中发掘了“天石砚”(后来作有《天石砚铭(并叙)》),所谓天石砚,其实就是天然奇石砚,这也是苏东坡最早收藏的一方赏石。后来,天砚也成为了砚台的一种样式——也是现代赏石中的一种别裁,南宋髙似孙《砚笺》(卷一)在介绍砚图样式中,就收录了“天砚”。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还收录了一方“灵壁山石砚”图绘(元代“柯敬仲藏”款)。此次展览有一方“灵璧石天砚”(拨云轩藏),为自然造型灵璧石,四周为凸起黑珍珠纹,中间凿有砚池,与《遵生八笺》的“灵壁山石砚”如出一辙,可以说是一方入谱的赏石。

参展赏石不但有入谱的,还有入画的。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参展的画家(曾梵志、泰祥洲、陈彥河、李敬华、姜玉君、顾村言)都有藏石。如当代艺术家曾梵志,收藏有古代赏石,而且曾经与台湾著名文玩收藏家黄玄龙合作,以翦淞阁所藏22方古代砚山为素材进行“叠山长卷”创作,这组“万里江山图”2016年12月曾亮相于拍卖场,颇具创意,让人印象深刻。此次展览,曾梵志有一幅画石作品《云间第五石》首次亮相,摹画了一方英石砚山(拨云轩藏)形象,纸本水墨,写实写意皆具,既古典又当代,十分少见。

展出现场,曾梵志《云间第五石》与英石山子


传统赏石以“四大名石”较为多见。展览进口处的一方“太湖石山子”(拨云轩藏),遍身窍孔,四面可观,旧气十足,气度不凡,让人联想到白居易咏赞太湖石的名句:“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坼剑门开。”青州石属于类太湖石(北太湖石),比起太湖石的表现力也是不遑多让。此次展览,有多方青州石亮相,如一方“青州石山子”(陈彥河藏),云头雨脚,漏透有加,可谓不似太湖、胜却太湖。

展出现场,太湖石山子


青州石山子


灵璧石与英石作为古代供石上品往往相提并论,堪称“双子星”。一方“灵璧石鱼形磬”(癖石斋藏),自然造型如同鳜鱼,包浆滋润,悬于龙门架上,叩之声音清越,气度不凡,极富意味——富贵在天,吉庆有余。古代磬材多取自于灵璧磬石,质地极佳,叩之有金玉之声,声音优于其他石种,不过多加工成曲尺形,以原采璞石(尤以鱼形为多)作磬不为多见。苏东坡作有《题云龙草堂石磬》诗:“折为督邮腰,悬作山人室。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滨石。”诗中这方石磬,应该就是加工成曲尺形的灵璧石。英石往往以瘦皱见长,一方“英石砚山”(香港汉雅轩藏),包浆黝黑,自然稳底,群峰耸峙,高低错落,富于节奏,皴理极富变化,而且两面可观,允称上品。

松化石属于传统赏石之另类,晚唐就已成名,比起西方对于木化石的认知要早几百年。唐宋元明清,有关松化石的记载经久不衰,清代康熙和乾隆祖孙俩也喜好松化石,尤其对产自“龙兴之地”东北康干河一带木化石情有独钟。康熙有御制文《木化石》,乾隆也写有多首咏赞诗作。至今故宫尚存三方清代木化石。古代松化石产地有几处,尤其以浙江永康所产为重,诗人陆龟蒙《二遗诗(并序)》云:“谁从毫末见参天,又到苍苍化石年。万古清风吹作籁,一条寒溜滴成川。”千年以来,永康松化石流传有序,赏玩松化石成为当地民俗风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出现场,永康松石


此次展出的一方永康松石“千古苍松化为石”(松石堂藏),发现于1992年,为一段松树干,树皮肌理清晰,遍身包浆老到,石上刻有楷书诗句及纪年款:“千古苍松化为石。甲戌”,类似有纪年刻款的松石极为少见。值得纪念的是,就在此次展览开幕之际,“永康松石赏石艺术”成功跻身于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菖蒲,因其“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以及历冬不死寿百年的特性,向来被视为是“文人草”,至少在宋代已经在文人圈中流行莳养。苏东坡是附石植蒲的倡导者,他盛赞菖蒲“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石菖蒲赞(并叙)》)喜欢以石植蒲,“斓斑碎玉养菖蒲,一勺清泉满石盂。”(《过文觉显公房》)。养蒲近些年成为盛事,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无锡王大濛先生是苏东坡附石植蒲的追随者,深入发掘古代名人养蒲事迹和经验,弄石刻铭制盆作画,别开生面,蔚为大观。此次展览,展示了王大濛先生一组植蒲,也是别有兴味。

王大濛先生一组植蒲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顾村言《石与鱼 》


如果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苏东坡对于“文人画”的宣言的话,那么,“石丑而文”好比是诗人对于传统赏石(“文人石”)的宣言。古人赏石重意味,不过也不排斥象形。比如,苏东坡画跋《书画壁易石》讲述他在灵璧刘氏园粉壁上作画的故事,他发现主人有一方灵璧石“作麋鹿宛颈状。东坡居士欲得之,乃画临华阁壁,作丑石风竹。主人喜,乃以遗予。”这方像麋鹿回首样子的灵璧石,最终由诗人高兴地带回了宜兴——时间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四月六日。这既是诗人以画易石的一则故事,也是灵璧石收藏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页。此次展览,有一方灵璧石,体量较大,整个造型如同麋鹿回首,十分生动,极具张力,拨云轩主人将其命名为“麋鹿宛颈”,也是向坡翁致敬。

灵璧石“麋鹿宛颈”


画家画石展区


( 注:本文原标题为“传统赏石西湖论剑”)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