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2023读书十题

经历了三年疫情,世人始知寻常生活之宝贵,于是有“报复性消费”,至于学界,也有一波线下会议热潮。

经历了三年疫情,世人始知寻常生活之宝贵,于是有“报复性消费”,至于学界,也有一波线下会议热潮。因了这热潮,我也参加了几次线下学术活动,而这几次活动,几乎都是以书为中心的。

【先秦法思想】9月,参加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一场研讨会,讨论对象是张伟仁先生的新书《寻道:先秦政法理论刍议》。看到这个书名,读者或能想到十数年前张先生的另一本书:《先秦政法理论》,那是一部资料书,辑录了先秦八子(孔、老、墨、庄、孟、荀、商、韩)的政法论述,按法理-哲理问题分类编排,每章附思考题二十道到三十道不等,颇具启发性。《寻道》系前书的延续,围绕其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作者年轻时便立志于此,数十年探究不辍,此书可视为其平生所学,于“八哲”政法思想,有系统、深入而细致的论说,且文词朴素,叙述自然,持论平允,对于无论学生入门还是学者为学,都是极好的参考。

《寻道:先秦政法理论刍议》


【法律的文化解释】早一点的6月,应中国政法大学张守东教授之请,担任他的新书的评论嘉宾。守东教授这本书也是积数十年教学与思考之作,精心构思,颇具分量。不过,最让我注意的,毋宁是作者高扬的一种学术抱负,这种学术抱负,用我的话说,就是要提供一种“法律的文化解释”。事实上,这也的确是作者努力的方向。至于这种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绩,可能存在什么问题,要提供“整体理解传统中国法的一个备选方案”,还可以考虑哪些因素,这些问题,我在当日的评论中都有讨论,这里不能展开,只能先推荐大家去读这本既有趣又启人思考的书。

《传统中国法叙事》


也是在6月,我还收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邀请,参加他们为新出版的日本学者寺田浩明的《清代传统法秩序》组织的“对谈”活动,对我来说,这差不多是分内之事,但因为时间冲突,我未能出席。我接触寺田的研究,最早是在1990年代,当时便觉得,滋贺、寺田这一脉的法律史研究,在旨趣与方法方面,同我主张的“法律的文化解释”最为接近。寺田这本新书,可以再次印证我的看法。而且,作为迄今为止他在“中国传统法秩序”方面最完整也最深入的一项研究,这本书可能也最适合被视作一个这样的样本。诚然,寺田此书没有一般地讲“中国”,更没有像《传统中国法叙事》那样自上而下纵论历史,但在他把清代法与社会的历史剖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探究其内在“原理”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窥见这一法秩序的整体图像。

《清代传统法秩序》


【镜中之法】再早一个月,我在华东政法大学参加了借《镜中观法:〈中国评论〉与十九世纪晚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法》的出版组织的一个学术研讨会。被用作开会事由的这本《镜中观法》,是李秀清教授继所著《中法西绎》之后,率领一众青年俊秀完成的另一部晚清时期法律的比较研究。这两本书,一本聚焦于《中国丛报》,一本主要围绕《中国评论》展开,由中检视彼时西人关于中国法律的观感、认知及其由来与变化,让百多年之后的我们不仅能够透过他人之眼去认识当时的中国,而且能够借助于研究者的批判性分析,尽可能去除各式各样的眼障,透过观念的建构去把握实在。自然,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在一种古今中西的视野中去重新认识当下。

《镜中观法:〈中国评论〉与十九世纪晚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法》


【“动物转向”】3月的港澳地区学术之旅,是我自2019年之后的第一次“出行”。访澳期间做了两场讲座,其中澳门大学法学院那场,讲的是我研究中的“动物转向”。“动物转向”(animal turn)是欧美学界2000年前后兴起的一场据说堪比当年“语言转向”的智识范式转变,对人文和社会科学诸领域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影响在国内也开始显现。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陈怀宇教授除了在自己的研究中追随这一潮流,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和澳门大学等地开办讲座,引介相关研究理念和方法,更与国内出版界合作,主编了一套“动物与人”丛书。在此之外,近年来我们也能看到不少与此主题有关的出版物,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也许是欧陆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不过这里要提到的是一部英语政治学领域的动物论著:休·唐纳森和威尔·金里卡合著的《动物社群:政治性的动物权利论》。两位著者中,金里卡的大名我早已知道。多年前读他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对其把握论题和分析问题的高超能力有深刻印象。他这项研究,借用一部英文著作的说法,代表了动物研究里的“政治学转向”(political turn),而这种转向意味着,动物的地位、身份以及动物与人的关系,都将被纳入人类政治理论的框架中思考,具体到本书,就是用公民身份理论去拓展动物权利。于是,在他笔下就出现了“家养动物公民”“野生动物主权”和“边缘动物居民”一类表达。我猜想,看到这种说法,一般读者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认其为荒谬,但我相信,只要放下偏见,敞开心灵,你就会发现,金里卡清晰的论述与严密的论证不但颇具说服力,而且会让你对于自己信奉且自以为熟知的保护人类价值的理论有一种新的更透彻的了解。说来也巧,这里要提到的另一本讲动物问题的书也出于一位政治哲学家之手。前一年6月,台湾地区学者、《动情的理性》一书著者钱永祥先生在“看理想”上播出一档音频节目《人性之镜:动物伦理十四讲》,今年,节目文稿以《人性之镜:动物伦理的历史与哲学》为题出版。书仍分十四讲,前四讲属导论性质,讲基本问题及背景,从第五讲开始,分别介绍彼得·辛格、汤姆·里根、纳斯鲍姆以及女性主义和德性伦理的动物问题论述,这对我们了解英语世界动物伦理思想的发展颇有助益。更难得的是,这是为数不多的华语学界的动物伦理学术论著,尽管其重点在于介绍域外学说,到底也展示了著者自己的思考,如果我们由此追溯其内在的关切与思路,应能发现一个在人与动物之间往复、透过动物思考深化人类认识的很有意义的微观个案。

《动物社群:政治性的动物权利论》


《人性之镜:动物伦理十四讲》


【人类世】实际上,所谓“动物转向”不只意味着更多与动物相关的研究,更意味着对于动物以及动物与人关系的具有颠覆性的新认知,是对我们久已习惯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超越。这种转变背后是当今人类思想的大变局,它们对应的则是人类生存境遇的全新局面,即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来临。人类世是个地质学概念,其时间尺度以万年计,比如,离我们最近的全新世有一万一千七百年,全新世所属的第四纪有二百五十八万年,而第四纪所在的新生代始于六千六百万年前,其上的显生宙则有五亿四千一百万年,而这只是分为四期(宙)的有四十五亿四千万年历史的地球演化过程中最近的一个阶段。放在这样的尺度和架构中看,人类世的含义就变得显豁而且意义重大。它的意思并不是人类迎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支配这个星球。在地质学意义上,它只是表明,在影响地球的各种营力或驱动力中,人类的力量开始跃居首位,不但在这个星球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而且将对地球未来气候、生物、土壤和水产生时以百万年甚至千万年计的长期影响。简单地说,人类活动已经导致地球轨迹改变,而这一事实反过来也将对人类这个物种在宇宙中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就此而言,人类世概念的提出不是要满足人类的自大和骄傲,而是把人类放回到宇宙中去,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漫长的地球及生命演化中所处的真实位置。这也是为什么人类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溢出地质学界,而成为许多不同学科共同关心和讨论的话题。不过,像动物议题一样,内地人文社科学界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十分滞后,即使翻译的著作也屈指可数。手边几本冠以人类世之名的译著,真正切合题旨的也不过两三种,其中,我想推荐给读者的是由两位英国古生物学家和一位美国的日本思想史学家合著的《人类世:多学科交叉研究》。此书篇幅不大,信息量却很大,特别是它跨越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诸领域,强调多学科而不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快速掌握这一新知识并把它同自己熟悉的知识领域联系起来很有帮助。

《人类世:多学科交叉研究》


【大地法理学】人类世概念的提出要求今天的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包括人类以往的所有价值、观念、叙事、理论、制度与实践,并对既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做出至少是重大调整(如果不能马上做出根本性改变的话)。因应这一要求,出现了包括上述“动物转向”在内的各种思潮、运动和理论探索,在法学领域,最能够反映这一趋势的大概就是大地法理学(earth jurisprudence)了。关于这一前沿法学在中国的传播,我在几年前刊于《读书》的一篇文章里略有介绍,里面提到於兴中教授《法理学前沿》里的一章,还有一部译著:卡利南的《地球正义宣言:荒野法》,在那之后,我们读到了同一系列的另一本译著:《地球法理:私有产权与环境》,著者彼得·伯登,也是这一前沿法学的领军人物。单看结论,作者的立场不能算激进,但由私有产权入手讨论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可以说切入肯綮,盖因发展至今日被普遍奉为神圣的私有产权制度,正是推动和生成人类世的最重要的手段。问题是,即便危险迫在眉睫,要进行这个层面的制度变革依然极为困难,更不用说,在不同语境下,这些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在这个阶段,学理方面的批判性思考和建设尤为重要。

《地球正义宣言:荒野法》


《地球法理:私有产权与环境》


如往年一样,年末回顾,总觉人生短促,读书太少。稍觉安慰的是,借助于今天的技术,书可以读,也可以听。以听为读,读书时间便延长了不少。过去这一年,听过的书大约有二十种。限于篇幅,下面列出几种与读者分享。

【曾经的世界】皮埃尔·克拉斯特:《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作者师从列维-斯特劳斯,是很有天分的人类学学者,可惜英年早逝,只留下这部观察细微、分析透彻、读来引人入胜的民族志作品。中译本出自英译本,而这个英译本从动念到完成到出版,也极富戏剧性。阅读这样一本书,有助于我们跳出一般所谓文明人的惯常思维,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看待文明与野蛮的分野,进而对被叫做人类的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上的位置产生某种新的看法。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有生命的河流】袁凌:《汉水的身世》。因为朋友推荐,注意到此书,因为此书,注意到作者,查看作者经历,看到更多作品,于是找来读(听),发现每一本都值得读。如果先推荐一部,就是这本《汉水的身世》。袁凌的作品都是在写人,这本书也不例外,但又有不同,毕竟,书名是“汉水的身世”。河流不是人类,但自有其生命和生命历程。认识到这一点,要有一种包容天地、悲悯万物的心灵与情怀。这是一部环境史,也是一部开发史、移民史,一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它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记录。

《汉水的身世》


【想象未来】刘慈欣:《赡养人类》。这是刘慈欣的一个短篇科幻小说,为找这个短篇,读了他的两个短篇小说集:《时间移民》和《最璀璨的银河》。这些篇章固然不像《三体》那样能带给人无限遐思和震撼,但也富于想象,启人深思。比如这篇《赡养人类》,就启发学者循故事线索去检讨私有财产神圣原则隐含的逻辑。其实,同一个故事还包含人与动物主题:第一地球上财富、知识甚而能力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贫富分化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富人和穷人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了,就像穷人和狗不是同一个物种一样,穷人不再是人了”。由此文讨论私有财产神圣问题的学者们如果忽略了这一维度,他们的思考就既不能深入,也不够丰富。

《时间移民》


《最璀璨的银河》


科幻文学是人类想象未来的一种方式。借助于大胆、丰富的想象,科幻作者以生动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未来的许多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无论是“美丽新世界”还是“黑暗森林”,都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面前的路。现在让我们设想发生在某个遥远星系无尽黑暗隧道里的一场对话。对话一方是负有开发使命前往探索的人类科学家,另一方是因为觉察到人类入侵而被临时激活的叫做“群”的智慧巨脑:

“你们是一个新兴种族,非常依仗自己的聪明,”群说,“像其他种族一样,你们不明白,智能其实是一种不利于生存的特质。”

阿弗雷尔抹了抹脸上的汗,说道:“我们发展得很好,我们带着和平的意愿来到这里。你却没有派遣使节去拜访我们。”

“我指的就是这一点,”群说,“正是这种扩张、探索、发展的欲望,将使你们灭绝。你们天真地以为,可以无限制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你们之前,早已有无数种族因此灭绝。在一千年之内,也许更长一点,你们这个种族就会消失。”

“智能是一把双刃剑,上尉-博士。一定程度的智能,能提升种族的生存能力。过剩的智能,则会妨碍种族的存续。生存和智能无法完美融合。”

这篇故事的题目就叫《群》,出自一部集合了多位作者的短篇科幻小说集《爱、死亡与机器人》。

《爱、死亡与机器人》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