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迎来了农历甲辰龙年。龙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是唯一由古代先民创造的祥瑞而非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凝结了中国人从古至今深厚的情感寄托——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对吉祥长寿的追求,对礼制权威的维护,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龙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它的文化内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深化。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整理两岸故宫博物馆院藏从红山文化的玉龙到清朝帝王龙纽玺印等与龙有关的玉石器珍藏,也可一窥龙的造型、玉器制作工艺从古自今的变迁。
玉龙 新石器时代 故宫博物院藏
玉双龙首璜 红山文化晚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双龙首璜中央上端有供系挂的小孔,二端在龙口的位置钻凿圆孔,再以断续细阴线与浅浮雕技法标现似长眉般的飘鬣。可能于晚明至清初时被沁染成褐色。
玉兽龙纹镯 良渚文化早期或石峡文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玉镯外围浮雕五个“兽龙首”,每个“兽龙首”之间的器表又刻画双层菱形纹,纹饰中央又刻画双层圆圈。两颊刻画方廻的旋纹。浮雕的五个“兽龙首”的细部:面纹鼻部刻画双层菱形纹,菱形纹下方浮雕一横稜,横稜之下才刻画一列牙齿等特徵,与浙江余杭瑶山出土的良渚文化兽龙纹镯非常相似。但整体而言比较壮硕,此一特徵又相似石峡文化兽龙纹镯。此镯是乾隆皇帝的珍藏,故配制了紫檀木座。
玉龙 商晚期,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器成圆环带缺的形式,类似耳饰玦,龙首的部份较宽,但经过削磨故略薄,眼睛也因此仅仅残留些微线条,张口露齿,有角,背脊饰有起伏不规则的鉏牙,尾部略窄。身躯表面装饰双钩阴刻的弯转线条。鉏牙及近尾端处各有一穿。
玉龙纹璜 西周,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正反面以双阴线刻出上下排列的双龙纹,头部于两端,身体向另一侧延伸,头部比尾部略大,腹侧各有一羽纹。于璜两端,另刻有纹饰,并各有一圆穿。
玉人龙纹饰 西周晚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呈青灰色。雕一蹲踞状的侧面人像,人的胸膛和一龙母题相结合。人头顶上有一方形凸起,钻有一孔,用以穿系。
玉镂空人龙纹璜西周晚期 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浅青绿玉,局部泛灰黑。双面纹饰相同,以中轴为对称轴,左右两侧为具有头角和蛇身的神龙,中央下缘则为身躯交缠的一对耳鼻分明的神人,龙和人的形象以逗点形的镂空区隔。玉璜是组玉珮的组件,组玉佩是配戴在颈项并向下垂挂至腹部的串饰。本件玉璜两侧共有四个系带穿孔,用以串组上下的玉组件。由目前考古所知,组玉佩中的玉璜数目和墓主人的地位等级有关,数目愈多等级愈高,这种现象在西周晚期时渐成定制。此类较简化的神人和龙,是西周晚期常见的风格特征。本器设计精美,表面残留若干墓葬内棺中常见的朱砂,是研究此时礼仪文化重要的参考品
玉镂空龙凤纹佩 东周 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表面沾有朱砂。方形,镂雕一对龙凤合体,沿轮廓有一圈弦纹,其内浮雕云纹,间有斜线纹。四个角各钻有一孔。
白玉双龙云纹佩 战国 故宫博物院藏
玉龙佩 战国中期,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龙呈S形,身躯铺饰谷纹。
双身龙凤纹玉璧 战国中期至西汉,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原为碧玉,现呈深褐色,原因除了早先埋藏受沁变色之外,收藏流传过程中可能也略有染色。此类双身兽纹玉璧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西汉广为流行。常见于大贵族墓中,或作为棺上嵌件,或枕于墓主人头部下方及前胸后背。此外,也常见于祭祀遗址中,可知此类大璧虽然制作看似简略,但规格极高,绝非一般之物。乾隆皇帝对此玉璧详加观察考释,并赋诗于玉璧器缘和木座背面。题诗内容为:「制传自姬周,称谓率炎刘,名实何常定,完全喜尚留,夔纹围外致,栗颗蔟中稠,庇荫登嘉榖,王孙宝有由。乾隆戊戌仲春御题。」(四十三年,1778)
玉双龙纹出廓系璧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受沁白化明显,附着有朱砂。琢作双龙对抱一璧,二龙相对,体躯回绕,龙体上所琢纹饰流畅匀顺。
玉龙纹镂空佩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全器受沁呈淡褐色,局部白化。本件玉器未完工,只完成了大部分的镂空,上下器缘的镂空仍在初始制作阶段;器表可观察到众多短直线,此为镂空之前先琢磨成的定位线。
玛瑙龙纹剑璏西汉中晚期,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赭、黄色玛瑙。面雕龙纹,由于玛瑙光亮的特性,显得栩栩如生。下有一方形穿带孔。
龙纹玉环 东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全器以龙为造型,首尾相连,连成圆环形。此器为东汉时期和带钩成组的腰带扣件。
玉龙纹环东汉 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全器受沁呈淡褐色,局部呈深褐色。本器的形制及功能和故玉2177〈东汉兽纹玉环〉相同,因此两者背面皆平整以利于腰带佩用。唯本器神龙为立体形式,表情威猛,加上两足前倾,气势不凡,显现另一种美感。神龙的下巴较上唇长,舌头因而显露,是本时期龙兽常见的特征。
玉龙纹韘形佩 东汉 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局部受沁白化。位居韘形佩中央的玉韘主体细长弯曲,中孔较小,设计重心集中在上方呈回顾貌的神龙。神龙鼻吻较长,轮廓曲线较为缓和,尾部向下延长并且云气化,和全器的云气融合而一,此为东汉常见的设计形式。
白玉透雕云龙纹带扣 玉石器 宋 故宫博物院藏
玉龙纹盘北宋或辽,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器缘有褐黄斑块。圆盘正面饰行龙纹,尖吻,长角,角根处琢一排圆珠,丰鬣,细颈,身躯似飘带般弯曲翻转,平面起伏有致,全身满覆细鳞,鳞上并阴刻细线纹,四肢肌理饱满,足有三趾,趾甲尖钩如镰刀般锋锐。间隙填以镂空卷草纹锦地,层次略低于龙纹。背面的纹饰一如正面,除了龙的须鬣较粗、鳞片上无细纹外,其他细节均无简省。就纹样而言,如此雄强矫健的龙纹,与〈北宋真宗禅地玉册〉所附玉匮上之嵌片的龙纹相比,两者近似,而风格更像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一件金花银奁上者,只是此玉盘龙纹的细,与本院藏宋代花间行龙纹的缂丝作品差可比拟,故推断此盘应属11世纪上半,辽或北宋的作品。
白玉透雕玉龙纹嵌饰 玉石器 宋
龙纹玉带钩 元,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莹白杂黑赭斑。器作带钩形,钩首饰龙头,器面饰高浮雕螭纹,背有一方形柱,柱上附活环,环面琢螭纹。
玉双龙耳瓶 元至明早期,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一面满布黑褐色块斑,全器带丝状褐绺,为石墨入侵玉矿后之呈色。小瓶,方口,长颈,溜肩以下置方鼓腹,矮圈足,颈两边镂雕侧身螭龙形耳。器身光素无纹,打磨抛光略粗,但口沿及双耳等处似经盘摩,皮壳温润,古朴的质感为明代玉器特征之一。尺寸小巧,现收储于多宝格中。
玉龙 明 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质。全器琢为两龙相向,两龙双首相向、尾部相连。龙身均琢云纹为饰。
玉龙凤纹佩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器形似大小二C字相依,起迄相连,线条弯转流畅,造型简单优雅。其实,这是一隻身躯中段迴折、头尾相接的龙与凤,器身饰穀纹。
青龙透雕坐龙嵌件 玉石器 明 故宫博物院藏
玉龙纹托盘 明中晚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质润略带斑。器呈长方形,四角呈海棠花边,胎薄。器面浮雕双龙戏球,左右对称,象徵球形的环形凹槽,可以盛杯,盘四周雕饰回文。
双鱼龙佩 明晚期至清早期 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灰绿色有大片赭黄色斑,部分边缘沁黑。器圆片扁平,作二只鱼龙相对状,鱼龙直睛张嘴圆鼻有角,口与尾处皆有孔以供佩挂,背、腹与尾鳍硕大,琢涡形线条,身躯饰鱼鳞纹。双面同纹。
白玉龙纹佩 玉石器 清 故宫博物院藏
玉龙马负图 清 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面部带赭斑。龙马为祥瑞之兽,背负书卷,此器作“龙马负书”。
玉云龙纹镂空香筒 清 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圆筒形香薰,镂雕云龙纹,口沿及底沿各饰回纹一周。
青玉龙角纽“讨罪安民之宝”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玉十二生肖(龙) 清,玉石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据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