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乾》云:“九四,或跃在渊。”作为华夏文物收藏之渊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铜镜数量巨大,包括考古发掘品、出土品、传世品,以后者占绝大多数。笔者曾经总结出国博铜镜的三大特点:一是时代蝉联,自成体系;二是发掘品精,工艺上乘;三是题材广泛,形制多样。
国博馆藏与龙相关的铜镜,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龙纹的鲜明形象作为主体纹饰,第二类是以龙纹作为组合纹饰之一,第三类是以龙纹作为辅助纹饰,第四类是镜背上看不到龙的形象,却是反映与龙相关的传说故事。
今选择国博馆藏部分与龙相关铜镜,结合目前国博相关展览展品,按照上述分类,记述其形制、纹饰等基本信息,总结不同类型铜镜上的龙纹特点,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充分展示国博馆藏铜镜上神龙形象的艺术魅力。
第一类:以龙纹作为主体纹饰的铜镜
这一类铜镜数量占有一定比例,如战国三龙镜、东汉盘龙镜与双龙镜、唐代与辽代盘龙镜、明代盘龙镜等。
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一面战国三龙十六连弧镜,以镜钮为中心,环绕钮座等距分布三条龙纹。龙首回顾,头上长角,龙口大张,身躯呈S形,单腿独立,龙尾细长宛转,后扬内卷。另有一面三龙镜,龙纹姿态夸张变形,富于动感,在国博“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以下简称“镜里千秋”)展览展出(图一)。
图一 “镜里千秋”展览展出战国三龙镜(霍宏伟摄影)
还有一些战国蟠螭纹镜纹饰以密集的细线来表现,不易辨识。值得称道的是1976年湖北江陵县张家山201号战国晚期楚墓出土的透雕蟠螭纹镜,镜背纹饰呈十字对称,分为四组两两相对的蟠螭纹,均为侧面形象,弧形短角,圆眼,张口,身躯呈S形,屈曲柔美,尾部向上翻起内卷(图二)。“镜里千秋”展览展出。
图二 “镜里千秋”展览展出战国透雕蟠螭纹镜(霍宏伟摄影)
国博藏东汉盘龙镜属于典型的龙纹镜。在其镜背之上,有一条盘龙环绕镜钮,表现的是侧面形象。龙首向右,瞋目张口,尖角后伸。仿佛龙的部分身躯压于镜钮之下,钮下方露出龙爪、卷尾(图三)。另有一面东汉赵氏作双龙镜,圆钮座外环绕双龙,首尾相接,呈逆时针方向排列。龙首高昂,龙角后扬,双眼凸出。龙身造型相同,均呈S形,龙身卷曲,仿佛身躯中段被一枚大宝珠所压,后半段又从宝珠下钻出,后肢一屈一伸,长尾下垂后卷,钮右侧铸三字隶书体阳铭“赵氏作”(图四)。
图三 东汉盘龙纹铜镜(国博供图)
图四 东汉赵氏作双龙镜(国博供图)
这两面龙纹镜均为传统的圈带式构图。龙纹为浅浮雕,充分运用线条的表现力,来展示盘龙的形象。东汉晚期,流行将主区纹饰与镜钮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常见于龙纹镜、龙虎镜、飞鸟镜上,成为此时铜镜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说文·龙部》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所以,在两汉时期镜背上呈现出来的龙纹形态各异,不拘一格。作为龙纹镜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东汉盘龙镜将以单龙作为主体纹饰的表现形式发扬光大,其上承西汉龙纹大方镜,下启唐代盘龙镜,后来宋辽金、元明清龙纹镜已呈衰减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镜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
盘龙镜也是唐代龙纹镜具有代表性的镜类。国博不仅收藏有直径达到31.6厘米的大型盘龙镜(图五),而且还有目前仅见一面的螺钿盘龙镜珍品,1957年于河南三门峡市区工地1914号燕圣武元年(756年)墓出土。镜背主体纹饰为一条盘龙绕钮而行,呈顺时针方向。龙的整个身躯向右,但龙首向左,回顾镜钮,龙口大张,有神龙衔珠之意。双角后扬分叉,双目圆睁。身形健硕,龙鳞刻画层层叠叠,细致入微。前后肢粗壮有力,分布于近镜缘处。前肢分列龙首下部左右,前伸后屈,张牙舞爪,龙爪均为三爪,前肢后爪略残,仅存两爪。后肢位于镜钮左上方与右侧。龙尾略残,绕于后肢前侧。龙体下方及右侧、接近镜缘处,饰以七朵祥云纹。“镜里千秋”展览展出了此镜的复制品(图六)。
图五 “龙肇新元”展览展出五面龙纹镜(霍宏伟摄影)
图六 “镜里千秋”展览展出唐代螺钿盘龙镜复制品(霍宏伟摄影)
还有一面李彦河先生捐赠的盘龙镜,形制为八出葵花形,内切圆形。以镜钮为中心,一条盘龙身躯环绕,呈顺时针方向旋转。龙首昂起,扭颈回眸,双角高耸,张口伸舌,鳞爪飞动,一后肢被龙尾所缠绕,龙爪均为三个爪,四周各饰一朵祥云纹,镜缘处饰以花鸟、蝶花。直径19.5厘米。2024年,国博“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展出(图七)。
图七 “龙肇新元”展览展出唐代盘龙镜(霍宏伟摄影)
辽代盘龙镜的构图仿照唐镜而为,亦为一条神龙围绕镜钮盘旋,布满整个镜背。面向左侧镜钮,龙角立起,双目大睁,张口吐舌,曲颈后移。身躯弯曲回还,鳞爪飞扬,前肢张开,后肢略屈,向内卷曲的龙尾被一后肢所压。匠师在设计时将圆形镜钮视作宝珠,恰好处于龙口的涵盖范围,呈现出神龙含珠的意境。盘龙纹为浅浮雕,盘龙的五官、鳞片、四肢、四爪等局部均有细致刻画。其创作题材、表现形式继承了唐代盘龙镜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体现在颈细身粗,不是“尾缠腿”,而是“腿压尾”。“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展出(图八)。
图八 “龙肇新元”展览展出辽代盘龙镜(霍宏伟摄影)
元至元四年双龙镜,其圆形镜钮外饰一细线方框,框内四隅各有一字楷书体阳铭,右旋连读为“至元四年”。框外上、下各有一条龙纹。上方龙纹头左尾右,瞋目张口,鳞爪飞扬,为四爪,状若利钩。龙首前有一龙珠。龙体前后饰以花朵、荷叶纹等。下方龙纹形象与其相似,仅是头右尾左,朝向与前者不同。镜背纹饰构图饱满,双龙形象却无大唐飞龙的气势,唯其为纪年镜,为其他元代铜镜的断代提供了标尺。“镜里千秋”展览展出一面,直径25厘米;“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亦展出另外一面,直径21.5厘米。
明代盘龙镜布局亦仿自唐镜,由此可见唐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条盘龙绕钮旋转,首尾相接。龙首昂起,张口伸舌,龙口两侧有两根细长的触须,颌下有一撮水须。龙体健硕,龙鳞密布全身,背鳍、腹甲清晰可见。四肢前伸后收,后腿与龙尾相互交缠,龙爪为三爪,状若鸡爪,缺乏力量感。“镜里千秋”展览展出(图九)。
图九 “镜里千秋”展览展出明代盘龙镜(霍宏伟摄影)
国博馆藏一面双龙镜形制较为特殊,为横长方形。镜钮上、下各有一条行龙,头右尾左。两条龙纹均为侧面形象,昂首向前,闭口,吻部突出,眼、鼻、耳俱见,龙角如一束发向后上翘。龙的四肢均为三爪,前肢一抬一按。脊背隆起,长尾分叉,由两个C形双钩线条组成,后扬内卷(图十)。其铸造年代有金、元两种说法,未提及断代依据。今依大顺三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双龙镜长尾分叉内卷的特点以及北京明代故宫龙纹石刻、安徽明代徽州双龙纹雕刻纹饰,将此镜年代定为明代,其下限到清代初期。
图十 国博藏明代双龙镜(国博供图)
第二类:以龙纹作为组合纹饰之一的铜镜
除了龙纹作为主体纹饰之外,龙还与虎、朱雀、玄武等其他动物纹相结合,形成龙虎、四神、十二生肖等多种组合形式,创造出全新的铜镜纹饰,如西汉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新莽鎏金桼言四神博局镜、隋代四神镜上的青龙,唐代八卦十二生肖镜上的辰龙等。龙在其中的角色并不突出,与其他动物所占分量相等,仅占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或十二分之一。笔者在以往文章中对龙虎镜、四神博局镜谈及较多,今重点讲述别具特色的十二生肖镜。
因为十二生肖镜与每个人的属相都有关联,所以此类题材的铜镜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国博收藏的十二生肖镜始见于隋代,晚唐、北宋、清代均见。“镜里千秋”展览展出两面隋代四神十二生肖镜,纹饰布局、动物造型相同,以一面镜缘带有绿锈的铜镜为例。其镜背纹饰分置于内、外两区中。圆形钮座外为内区,四面各饰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呈顺时针方向分布。龙首昂起,龙眼凸出,曲颈挺胸,肩生翼翅,身躯修长,呈S形,四肢劲健,长尾略曲内卷。四神形象之外,以一周弦纹圈划分出内、外区。以两周弦纹圈加十二条双纵短线将外区分割成十二个小格,内饰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辰龙形象与其他十一个生肖大小基本一致,受小格空间所限,身形较短,呈行走之姿,长尾上扬(图十一)。铸造精细,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位于内区的青龙与外区的辰龙造型风格迥异。
图十一 “镜里千秋”展览展出隋代四神十二生肖镜(霍宏伟摄影)
晚唐八卦十二生肖镜为八出葵花形,伏龟形钮,荷叶纹钮座。座外饰一周八卦卦象,应是后天八卦。卦象之外,环绕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等十二生肖形象。镜背纹饰均为浅浮雕,十二生肖均为侧面形象,塑造得生动有趣,神态各异,动感极强。其中,龙首昂起,龙珠可见,身形矫健,短翼上扬,长尾后卷,呈奔跑状。作为中心镜钮伏龟的静态,与外围十二生肖的动态形成了强烈反差(图十二),一静一动,一大一小,一内一外,在这种形象的对比中取得了视觉上的平衡。“镜里千秋”展览展出。
图十二 “镜里千秋”展览展出唐代八卦十二生肖镜(霍宏伟摄影)
北宋十二生肖镜形制奇特,为六出菱花形加十二出葵花纹。位于中心圆形镜钮座之外,以一周弦纹圈将主体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用短竖线分割出十二个小格,分别铸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楷书体阳铭,外区是十二个圆圈纹,分别置以与铭文相对应的生肖动物形象,以概括、简洁的剪影形式来表现。其中,辰龙头上长角,吻部前突,四肢着地,龙尾上卷。
清代嘉庆七年十二生肖镜是一面带柄镜。钮外环绕三周弦纹,将镜背划分为三区。内区铸四字对读楷书体阳铭,连读为“东莱宝镜”。中区配置十二生肖形象,自上部子鼠开始,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中,辰龙为侧面形象,吻部突出,触须上扬,前后肢直立,龙爪为四个爪,龙尾后伸,缺乏龙之神韵。外区铸有一圈十四字右旋读楷书体阳铭:“嘉庆七年壬戌,滇南抚署慎思堂铸。”从铭文来看,“嘉庆”即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的年号,此镜为云南所铸,清嘉庆七年,即1802年。
第三类:以龙纹作为辅助纹饰的铜镜
此类铜镜数量较多,谨列举三例,如东汉田氏七乳羽人四神镜、明代状元及第镜、乘龙跨凤镜。
东汉田氏七乳羽人四神瑞兽镜钮座外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等距分布四叶座七乳,其间顺时针方向排列七组不同纹饰,包括青龙、朱雀、玄武、白虎四神等多种形象。兽形青龙抬头挺胸,尖角后扬,自龙首至前肢呈S形,四肢强健,阔步向前,长尾高扬,后伸内卷。外区纹饰有青龙、白虎、玄武、羽人、三足乌等形象,因外区空间狭长,故上述形象变形夸张,卷曲窄长,蜿蜒回环。接近镜缘处,装饰一周禽兽纹,有龙、虎、朱雀、两只三足乌及九只灵动飞奔的瑞兽(图十三)。位于外区与镜缘处的龙纹,皆为边饰,属于辅助纹饰。1956年,河南南阳百里奚村汉墓出土,“镜里千秋”展览展出。
图十三 河南南阳百里奚东汉墓田氏七乳羽人四神瑞兽镜拓本(国博供图)
明代状元及第镜钮座设计别出新裁,是仿造东汉龙虎镜上的纹饰。一龙一虎夹钮而峙,龙首与虎首两两相对,均为昂首张口,龙角后伸。显露部分身躯,另有部分如同被镜钮所压。盘龙后肢下方,铸一圆形印记楷书体阳铭“马”字。单字铭文之后,另有一条龙绕钮而行,共计两龙一虎。龙虎纹钮座之外四隅各铸一字,均衡分布四字楷书体阳铭,连读为“状元及第”(图十四)。古时科举称廷试第一名为状元;明清进士,殿试中一甲三名者,并赐进士及第,“及第”有科举得中的含义。“状”“元”两字之间,是一寿星端坐于祥云、仙鹤之上,其左右为祥云托起日月同辉,外侧各立一位仙人拱手侍奉。钮座两侧,各立四位仙人,手持宝物。仙人之间,饰以方胜、楼阁、祥云等,营造一种仙境气氛。
图十四 “镜里千秋”展览展出明代状元及第镜(霍宏伟摄影)
在状元及第镜的钮座内仿铸东汉龙虎镜纹饰的原因,笔者认为,铸造龙虎纹包含着古人期望荣登“龙虎榜”的深刻寓意。据《新唐书》卷二○三《欧阳詹传》记载: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与韩愈、李观、李绛等二十三人于陆贽榜联第,欧阳詹等均有文名,被当时人称作“龙虎榜”,有知名之士同登一榜的含义。上述铜镜于钮座盘龙后肢下方铸一圆形印记“马”字阳铭,应是铸镜作坊主人的姓氏。龙虎组合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意义,如汉代有“左龙右虎辟不祥”的含义。到了明代,借用唐人“龙虎榜”的典故,将东汉龙虎镜纹饰仿制于钮座,有“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其含义发表了较大变化。此镜在“镜里千秋”展览展出。
国博还收藏有一面明代乘龙跨凤镜。此镜为双龙纹钮座,龙纹为辅助纹饰。钮座四面各铸一楷体阳文大字,上下右左连读,为“乘龙跨凤”(图十五)。“乘龙跨凤”为历史典故。“乘龙”一词最早源于《易·乾》“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以乘六龙以御天。”余敦康先生解释此句:“天道的运行适应六个不同的时空环境,遵循由始到终的发展程序,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初爻为潜,二爻为见,三爻为惕,四爻为跃,五爻为飞,上爻为亢,好比驾御着六条巨龙在浩瀚的天空自由翱翔。”
图十五 国博藏明代乘龙跨凤镜拓本(《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1期,第124页,图23)
后人将他人女婿誉为“乘龙”,亦称“乘龙快婿”。据《艺文类聚》四十引《楚国先贤传》:“孙隽字文英,与李元礼(膺)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初学记》三十引《魏志》,孙隽作黄尚,桓焉作桓温。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二《李监宅》:“门阑为喜色,女婿近乘龙。”宋吴曾说杜诗“乘龙”,是引用了秦女乘凤、萧史乘龙的典故。萧史传说为春秋时人。擅长吹箫,作凤鸣。秦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他,筑凤台以居。一天,萧史吹箫,引凤而来,萧史与弄玉跨凤成仙,飞升而去,秦人作凤女祠于雍宫内。由此可见,这面乘龙跨凤镜上的铭文,源于萧史、弄玉的故事。“乘龙”实指萧史,“跨凤”即为弄玉,此镜的性质应是一份明代用于新婚馈赠的贺礼,直径27.3厘米。
第四类:与龙相关的传说故事镜
这一类铜镜数量极少,如金代柳毅传书镜。在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可以看到,另有一面铜镜尚未展出,刻画的是龙女已顺利回到洞庭湖、与柳毅依依惜别的场景(图十六)。
图十六 国博藏金代柳毅传书镜(国博供图)
总之,通过对国博馆藏与龙相关铜镜资料的整理,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其一,国博馆藏龙纹镜自战国始,历经两汉、三国、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时间长达两千余年。
其二,馆藏龙纹镜少量为考古发掘品,源于河南、陕西、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大多为传世品,其来源较为广泛。虽然出土地点不详,但参照同类发掘品,仍能对其年代做出基本推断。
其三,馆藏龙纹镜种类繁多,形成发展序列。具有代表性的铜镜包括战国三龙镜、透雕蟠螭纹镜,两汉四神博局镜、田氏七乳羽人四神镜、盘龙镜、龙虎镜,三国孙吴四叶八凤佛首镜,隋四神十二生肖镜,唐盘龙镜、八卦十二生肖镜,南宋双龙丹鼎镜,辽盘龙镜、乾统七年四龙凤镜,金柳毅传书镜,元至元四年双龙镜,明洪武二十二年云龙镜,清嘉庆七年十二生肖镜等,为研究中国古代龙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