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三十年

1534年, 59岁的米开朗基罗(1475-1564)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罗马,在那又工作了近30年,绘制了《最后的审判》等作品。

1534年, 59岁的米开朗基罗(1475-1564)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罗马,在那又工作了近30年,绘制了《最后的审判》等作品。

2024年5月,特展“米开朗基罗:最后的三十年”即将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展览将展出文艺复兴大家米开朗基罗的多件绘画草稿,包括《最后的审判》草图,以及新修复的《神显》草稿等,以此展现他生命最后三十年的人生新篇章及艺术创造力。

1534年,文艺复兴大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59岁,他已经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家了。米开朗基罗精通雕塑、绘画和建筑领域,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业余诗人。1534年,他受教皇克莱门特七世(Pope Clement VII )委托在西斯廷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Last Judgment)。他从家乡佛罗伦萨再次来到罗马时,他有理由认为自己将结束其漫长而多变的职业生涯了。但是,正如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莎拉·沃尔斯 (Sarah Vowles) 所探索得出的那样,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开始。

在16世纪,60岁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年龄。米开朗基罗很难想象回到罗马后,他还能再活30年。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直到他近89岁去世前,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忙碌。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想象力完成了教皇委托的高要求项目。而正是他充满活力的艺术晚期,构成了展览“米开朗基罗:最后的三十年”。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草图,纸本,黑色粉笔,约1534-36年


回到罗马

首先,《最后的审判》是其画在西斯廷教堂华丽的穹顶下的祭坛壁面上。而正是其上方的天顶壁画《创世纪》帮助米开朗基罗在三十多岁时就声名鹊起。为了创作一幅壁画,艺术家必须将图像绘制在湿灰泥上,这是一个日复一日的、仔细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准备计划,绘制一系列精彩的草图,包括从早期的动态构图设计,再到完善人物和头部的研究。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草图,纸本,黑色粉笔与红色粉笔,约 1534-36年


但这并不是教皇野心的终点,也并非委托米开朗基罗的最后一个项目。接下来,在邻近的波林教堂(Pauline Chapel)里还有两幅壁画。波林教堂是教皇的私人祈祷场所。再接下来,是最伟大、最具挑战性的项目:监督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的建筑工地。在那里,天主教世界中心的教堂正在从古老大教堂的废墟中凤凰涅槃。15世纪40 年代,米开朗基罗曾一度在波林教堂的研究笔记中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他抱怨道:“我不是建筑师”。但他的赞助人并没有听他的抱怨,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参与了法尔内塞宫(Palazzo Farnese)、皮亚门(Porta)和坎皮多格里奥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的项目,以及圣彼得教堂标志性的圆顶。最终,他的艺术愿景也印刻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肌理上。

米开朗基罗在潦草的笔记中写道“我不是建筑师”


新的合作成果

过去,米开朗基罗一直喜欢独自创作。但现在,由于健康状况不佳和年老体弱,他不得不学会适应与他人合作。他将自己年轻时偶尔使用的一套工作方式系统化,并与一位专职的镶板画家合作,以满足非教皇赞助人的需求。米开朗基罗先创作构图,然后由画师——通常是他主要的合作者马尔切洛·维努斯提(Marcello Venusti)将构图转化到画板上,并根据自己的想象添加场景和其他细节。

例如,米开朗基罗为《神殿净化》(The Purification of the Temple)设计的造型是月牙形的,维努斯提将其改编成一幅竖立的画作,将人物放置在引人注目的,带有扭曲轴心的所罗门式柱(Solomonic columns)中。这不仅让人联想到耶路撒冷的圣殿,也让人联想到圣彼得大教堂本身。这种合作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赞助人能够拥有一件经常年超负荷工作的米开朗基罗构思、授权和批准后,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艺术品。

米开朗基罗,《基督将货币兑换商赶出圣殿》(Christ driving the money-changers from the Temple—),纸本,黑色粉笔,约1550年


马尔切洛·维努斯提,《神殿净化》(The Purification of the Temple), 木板油画,约 1550年


尽管维努斯提似乎是米开朗基罗最喜爱的合作伙伴,但米开朗基罗也为其他艺术家设计或提供了自己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神显》(Epifania),这是一幅全尺寸的草图。在相关委托失败后,这幅草图似乎被留在了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室里。这幅高两米多、宽近两米的巨幅画作被赠予米开朗基罗的助手阿斯卡尼奥· 康迪维(Ascanio Condivi)。这一赠予行为或许是为了感谢康迪维在1553 年为米开朗基罗撰写的谄媚传记。当时,康迪维本人正处于艺术生涯的起步阶段,需要有一个重大的突破,而能得到米开朗基罗的设计作品则是他的莫大荣幸。

米开朗基罗,《神显》(Epifania),纸本,黑色粉笔,1550-53年


康迪维的《神显》画作现由佛罗伦萨布纳罗蒂之家(Casa Buonarroti)收藏,该博物馆是在米开朗基罗故居内建立的。在大英博物馆的支持下,馆方专门为此进行了修复保护工作。在展览中,这件作品将与米开朗基罗的主题素描并置展出。这也是这两件作品自16世纪以来的首次重逢。

个人爱好

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并不局限于米开朗基罗一人,而是试图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米开朗基罗本人。正如在他写给长期受苦受难的侄子莱昂纳多(Leonardo)的信件中所看到的那样,米开朗基罗当然也有粗鲁和挑刺的时候,他很容易恼怒。同时,他也有深情和温情的一面。

米开朗基罗,《法厄同的坠落》(The Fall of Phaeton), 纸本,黑色粉笔,约1533年


展览讲述了米开朗基罗晚年与罗马贵族托马索·德·卡瓦列里(Tommaso de' Cavalieri)和贵族诗人维托利亚· 科隆纳(Vittoria Colonna)之间重要的两段友谊。这两段友谊促使他创作了诗歌和精美的艺术设计。这些作品都取材于他们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如托马索的作品是精美的神话寓言,促使米开朗基罗创作了《法厄同的坠落》(The Fall of Phaeton),为年轻人提供了道德指导;维托利亚则关注宗教图画,促使他创作了《十字架上的基督》(Christ on the Cross,),该作品借鉴了宗教改革运动中极具亲和力的意象,唤起基督之死的悲剧与胜利,以及他对人类的救赎。

米开朗基罗,《十字架上的基督》(Christ on the Cross,), 纸本,黑色粉笔,约1538-41年


描绘信仰

米开朗基罗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灵魂状况。他通过侄子莱昂纳多向佛罗伦萨寄去了大笔钱财,以用于慈善事业。他的艺术和诗歌都显现出他对救赎问题深刻而亲密的关注。如果我们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就会更加理解他的关注是多么的强烈。北欧的宗教改革(对传统天主教教义的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给罗马带来了巨大冲击,天主教会正试图做出回应。在米开朗基罗对信仰的个人探索中,最动人的例子之一是一组耶稣受难图,这组作品可能是他最后10年的长期创作,显示了这位年迈的艺术家将绘画行为作为一种精神冥想的手段。他利用单一主题的变化来探索他对死亡、牺牲、信仰和救赎前景的感受。

米开朗基罗,《圣母与圣约翰之间十字架上的基督》(Christ on the Cross between the Virgin and St John),纸本,黑色粉笔和白铅,约1555-64年


通常,人们对米开朗基罗的印象主要集中在他年轻时的经典作品上:比如,《大卫》,又或是西斯廷教堂的穹顶壁画(《创世纪》)。而此次展览则希望向人们介绍米开朗基罗在59岁至89岁之间的创作生涯,以及其中的非凡变化和创造力,颂扬他面对衰老时所表现出的持续创造力和决心。通过从书信、诗歌和其他文献中汲取米开朗基罗自己的声音。同时,考虑到他的友谊,及他自身非常人性化的疑虑和弱点,希望观者将有机会从一个不同的、更亲近的角度来欣赏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和了解他本人。

展览“米开朗基罗:最后的三十年”将于5月2日展至7月28日。

(本文编译自大英博物馆官网,作者Sarah Vowles系展览策展人)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