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看绵延龙游瀫江五公里的艺术生态走廊

3月20日,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在浙江龙游县小南海镇正式面向社会各界全面开幕。

3月20日,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在浙江龙游县小南海镇正式面向社会各界全面开幕。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纵横5公里沿江岸线,共涵盖40组点位方案,以其独特的策划理念,分化出三大泛艺术板块“瀫岸”、“瀫村”和“瀫之灵”。通过艺术作品、大地生态景观、构筑物、艺术装置、文化空间、在地联合等呈现形式,展示青年人对未来城乡、自然和社会生态的价值共识,致力打造未来生态与艺术结合的瀫畔生活场景。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开幕现场


用艺术赋能城镇,从“大县小城”到“小县大城”

龙游是浙江省衢州市的一个小城市。流贯龙游县境的循江(古称“瀫水”,瀫[hú],水名,义为衢江龙游段)为钱塘江上游支流,将龙游县城分为了两部分——南为烟火县域,北为产业乡野。如何围绕岛链、瀫面、大小湖群为特征的生态区域,变衢江“龙游段”为“龙游瀫”,缝合原割裂的城市板块和乡(镇)村,实现空间景观的系统重塑。“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携青年之力、以艺术为方,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作答。从“大县小城”,到“小县大城”,主办方用艺术赋能城镇可持续发展,打造青年友好型县域建设长三角艺术文旅新地标,为有志青年施展才华、创造价值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开幕现场


据悉,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瞄准龙游县城乡发展的主体空间结构——龙游瀫,汇聚规划、建筑、策展、艺术、景观等领域有志青年,以群策、群设、群创的方式,从研讨、创见到实践、建造,打造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的“龙游范”——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最终形成“激岸”、“激村”、“激之灵”三大泛艺术板块,通过生态景观、构筑物、艺术装置、文化空间,在地联合等方式,创造瀫畔未来共栖场景,展示青年人对未来城乡、自然和社会生态的价值共识。

开幕当天,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委副书记、县长李芝伟现场阐释了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与乡村相融共生的理念,寄予对青年与未来、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期待。

左龙  大地长桌


 

黄丹霞、戴琼、林万山 时间的桥


沈雯 听雨停


“瀫石光的诞生来自于27组80、90青年的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以青年人的视角重塑龙游湖畔的艺术视野,开创了以艺术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城乡共生的发展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轻干预、轻投入、轻运行,让青年摆脱束缚,轻装上阵。”李芝伟说,“我们相信青年人更懂青年人,青年人也更懂未来,青年人也更会创造未来。我们以创意驱动的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切合当代青年人的文旅需求,必将成为我们长三角的艺术文旅新高地,给大家带来别具一格的风景和体验。”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开幕现场


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邓葳,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赵晓刚,浙江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杨建武等在开幕式致辞。其中,杨建武谈到了预览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后的切身感受——“这朵艺术之花对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型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的三个维度,产业振兴、文化复兴、百姓高兴”。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项目联合发起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朱荣远现场说,“要关注和相信80、90这一代人对未来乡村、未来城市、未来社会、未来生态环境、未来建筑、未来艺术的思考,他们是当下,也是未来,要听得见他们的声音,看得见他们的能力。”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晖回忆了发起项目的初衷和情怀,他期待未来持续为城市与乡村建筑和艺术、公共和可持续贡献力量,“做自然的朋友”。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家沈烈毅解读了“鼎力团”的角色定位和价值导向——把自己的能力奉献给80、90后的年轻人,“让他们亲身面对社会、面对自然、面对乡村去解决问题,去创造”。另一位鼎力团代表,广州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庞伟老师讲道,“龙游”二字饱含的自由气蕴与艺术“走出白盒子,走出设计院,遨游天地之间”的未来图景十分吻合,也为青年的发挥与创造奠定了基调。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开幕现场


青年创造者代表左龙、沈雯交流了在地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我们80、90这代人希望能够承担起记录乡村现代化进程的责任,以当代性的目光深入龙游,探索在地艺术的可能性,一起创造人的未来、村的未来、城的未来,自然而然的未来。”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开幕现场


从城市发展到文献:瀫石光·艺术生态回顾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开幕当天,“瀫石光·艺术生态回顾展”也在现场对外展出,展览通过本土/在地与组织/介入两条并行线索,从城市发展到文献,从创见到创造,系统性地展示了每位参与者的态度、曲折过程和成果,回望项目一路走来的足迹。

《人造树》陆嘉鸿,摄影?有限设计


作为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的起点,“人造树”由建筑师陆嘉鸿设计,作品使用的是常见的工业材料,是一座以基础设施的建造方式、为基础设施而建的纪念碑,纪念的是那些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凝聚的巨大努力。“人造树”设计了一条具有纪念性的路径——参观者可通过攀登天梯穿过“大树”的身体,在天梯尽头的观景台获得开阔的视野,从高处重新观看航电枢纽、被重塑的自然以及城市。

红船豆水站及其背后的航电枢纽


“大树,常被赋予母亲、故土的含义以寄托思乡之情。矗立在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入口处的‘人造树’,被赋予村头大树和水边灯塔的双重意向,既为前来的游人指引方向,也对生活在外的龙游人发出洄游家乡的呼唤。”陆嘉鸿介绍。

《树剧场》曹睿芝,摄影?风语筑


“树剧场”位于龙游瀫畔广袤农田的大树丛下,以鸟为主要目标物种,借鉴回音壁的形式,捕捉自然之声。作品延续场地现有鸟犬相闻的多重声轨,围绕大树,布置一个直径40米的光滑圆环,以环抱的姿态,在靠近树丛一侧升起,贴近树冠,捕捉鸟鸣;另一侧,贴近地面,砌筑地台,作为听众坐席。塑造一个可以让人感知到生物与农耕共栖、与四时共鸣的树下场所。

设计师曹睿芝说:“希望这座拥有多重声轨的树剧场,可与农耕四时、江南晴雨共鸣。”

张家宁 蓝月


“蓝月(BLUE MOON) 指的是罕见的一个月中出现两次满月的现象,第二个满月就是蓝月。”上海草明工作室创始人张家宁介绍,“蓝月通常两到三年才会出现一次,而叫蓝月的原因,则是没有人见过蓝月,以此来表现它的不寻常。这种掩藏在日常中的不寻常,不就是艺术所希望做的吗?”

日常总是让人习以为常,但日常也总能带来意外的感受,那是日常里隐藏的不寻常。作品“蓝月”的设计希望用蓝月去提醒大家这些不寻常的存在。张家宁说:“它是没人见过的蓝月,一个蓝色的月亮,一个名字的起源。水渠联系了这里日常的生活,而水泵作为水渠的心脏,来当做蓝月的升起地再合适不过了。蓝月的日常的不寻常,将会被水泵‘泵送’到周围的生活中,被农田吸收,被人触摸,这日常的况味。”

姚远、刘雨泽  水之漏 


水是生命之源,而水泵房带来的衢江水则是田野之源。之外建筑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姚远、刘雨泽设计的“水之漏”装置是自然之水的提取器,以粮食漏斗为原型,将雨水,露水从自然中提取,汇入水渠,流入田野。同时,装置也是人们对于田野自然感知的参照,在田野春夏秋冬颜色,氛围的变化中,装置如同自然界中的色卡,以不同浓度的绿色丈量自然时空的变化。装置从物理世界的水到感官世界的氛围对自然进行提炼解析,以一种融入自然而又永恒的姿态悬浮在马路边,田野上,成为来往过客感受自然的媒介。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开幕现场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开幕现场


据悉,作为一个长期项目,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希望在打造文旅目的地的同时,链接龙游地方与居民,以艺术助推龙游县发展,为城乡新未来提供具有建设性、成长性的见解和回答。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