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毫不讳言,我很讨厌《大秦帝国》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作者为了抒自己胸中的块垒,不顾历史的美化秦国,如果他和二月河一样,说自己写小说也就罢了,偏偏作者非要说自己写的是历史,关于《大秦帝国》学术批评已经有南大董健教授做了,可谓是酣畅淋漓;我就不狗尾续貂了。
我就用一些常识性史料来说明《大秦帝国》里那个“美好的秦国”根本不存在,而商鞅变法的背后则是秦国朝廷对秦国老百姓赤裸裸的压榨和剥削。
《荀子·强国》篇经常被人拿来为秦国辩护,言下之意是大儒荀子也认为商鞅变法好,然而只要稍微有一些民本思想的朋友就一定能从《荀子·强国》里看出蛛丝马迹,而本能的对秦国产生反感。
《荀子·强国》篇里有一句话“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其中关键是“甚畏有司而顺”这句话,这句话是说荀子观察到,秦国老百姓相比东方六国老百姓更害怕朝廷和衙门,对朝廷和衙门很恭顺。
荀子在他所在的时代认为是好事,那么今天的读者们还认为这是好事吗?
曹县老百姓比西方老百姓,害怕和敬畏政府多得多,有谁认为曹县那样害怕政府,顺从政府的生活状态是好的?
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就是商鞅变法造成的啊。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打散秦国原有的宗族,把大家族拆成小家庭,让整个社会原子化,这样朝廷征用民力就不会受到特别大的阻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举一个简单例子,以前秦国官吏临时决定要加税,派税官去收税,以前有大家族,招呼一声,来了一两百青壮,你说这税官这钱能顺利收上来?但是商鞅变法后,税官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小家庭,家里也就两三口人,面对如狼似虎的官吏,怎么敢不交税?
汉朝贾谊就批评过,说秦国从商鞅变法后“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嶹,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秦时,儿子借给父亲一把锄头,常流露出施恩的神色;母亲拿几只瓢碗笤帚,儿媳就会说难听的话,简直快赶上禽兽了。)
有人说这是贾谊代表儒家对秦国的污蔑,我认为不是,因为商鞅变法里明确规定了“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这什么意思呢?
比如,有人认为酷刑太重,这是事实。如果有人告密,商鞅就会将说这话的人处以更严厉的刑罚。也就是说,商鞅所谓的“奸”是完全跟君主和统治阶层的利益相抵触的。秦国的百姓要是碰到这种奸人奸事,就有互相告发的义务。如果你知道“奸”而不告发,有人告发了这件事,你也要受到处罚。所以,整个秦国上下就成了一个告密集中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告密,可你不告密,有人抢在你前面告,你就要倒霉了。
这可不是贾谊的污蔑,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这种社会环境下,大家觉得秦国老百姓的邻里关系,亲戚关系能好吗?
这种遍地“告密者”的国家,社会风气和老百姓生活状态能好吗?
还有什么“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真的笑的死人了。
事实上从秦朝遭遇到危机到最后灭亡,这一段时间内,老秦人和秦始皇时期就提拔任用的高级将领对秦朝的归属感及其淡漠,不是坐看秦朝被起义军灭亡,就是干脆加入起义军的行列;而秦朝本身对这件事也是心知肚明的,朝廷对老秦人也是一种不信任的状态。
表现出一种朝廷和老百姓离心离德,秦朝,真的毫无凝聚力可言。
这里我还是用最常见的史料(别说我用生僻史料)来证明。
《史记·南越列传》第一段就明确说明了秦朝高级将领早就和秦朝离心离德,甚至这位高级将领之所以反秦都不是为了他自己。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这里的任嚣就是秦始皇后期,秦朝一个重要将领,秦始皇25年的时候,他就已经被秦始皇钦点为南征总司令,虽然此战失败,但是秦始皇在33年又再一次启用任嚣南征,虽然岭南地区民众对暴秦进行了激烈而顽强的抵抗,但是经过25年、28年、33年三次征发,岭南民力耗尽,最终被任嚣拿下了整个岭南。
任嚣南征这件事也是后来有些”秦粉“津津乐道的秦末两大军团之一的南下军团,很多人吹嘘这支南下军团有50万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50万人是第二次南征时军队人数,并不是任嚣第三次南征军队人数。
任嚣虽然生平不详,但是只看秦始皇对他的两次任命以及单独任命他为岭南三郡最高军事长官这两点,可以说他是深得秦始皇器重的,按照清宫戏的说法,是”粉身碎骨不足以报答皇上知遇之恩“。
然而事实上任嚣这位秦朝后期重要军事将领,掌握了很多秦粉嘴里两大军团之一的秦朝高官是怎么评价秦朝和报道秦朝的呢?
他说”秦为无道,天下苦之“,他早准备在这个地方割据称王了,不光他准备割据,他就算病的要死了,他也要把割据梦想托付给赵佗,这真是有点当年地下党干革命,一定要获得最后胜利的劲头了。
这是秦朝高级军官,我们再来看看普通的秦国士兵是不是传说中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
这是章邯投降项羽后,跟随他投降的秦军士兵私下交谈,请注意“大善”这个词。秦军士兵议论很清楚,他们对于秦朝是不是会被灭亡,一点也不关心,也不认为自己和秦朝有一毛钱的关系,他们认为如果投降了诸侯,诸侯一口气灭亡了秦国,那是再好也没有了,“大善”嘛。
如果灭不了秦,自己父母妻子按照秦律会被处死,这短短几十个字,不但暴露了秦军士兵对秦毫无归属感,还暴露了秦朝约束军队靠的是残酷的刑法和株连。
请问,这样的军队有向心力可言吗?这样的“老秦”,大家觉得“赳赳”吗?
我们再来看关中的老百姓面对“亡国之痛”,面对灭亡了他们“祖国”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态度?
“后数日,乃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其宫室,火三月不灭。取其货寳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
请大家注意“秦民失望”这四个字,这说明关中老秦人对于灭亡了自己“祖国”的项羽本来是有期待的,期待什么呢?
自然是期待项羽能够“据关中而王之”,不然项羽撤军东归,老秦人也不会觉得失望啊,侵略者走了,有什么可失望的?对不对。
也就是说老秦人根本不在乎谁在他们头上做王,只是需要一个王就可以了,如果这个王的实力最厉害,那就再好不过了。他们对于自己不是秦人,而变成“楚人”一点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别忘了,这位项王才在不久之前坑杀了数十万秦军,关中就算不是家家戴孝,至少三五户人里就有一个遇难者家属应该似乎准确的。
面对“国仇家恨”,关中老秦人简直温顺的和羔羊一样,如果商鞅变法之前秦人是狼的话,那么到了项羽灭秦的时候,关中老百姓已经完全被朝廷驯化为听话的“狗”了,狼性丝毫看不出来了。
军官、士兵、老百姓,这差不多是构成秦国乃至秦朝的三大支柱,然后这三大支柱毫无例外的在秦灭亡过程里抛弃了秦,毫不留念自己秦人的身份。、
而这里面属于“统治阶层”的秦国高级军官们对秦的评价可以说入木三分“无道”。
总而言之,《大秦帝国》之所以令我讨厌,是因为作者为腐朽透顶的封建王朝唱赞歌,不但唱赞歌,还要打着“历史”的名义,这是我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所不能容忍的。
最后,借用秦晖老师的一段话,为我今天的文章做一个结尾--
“秦的暴政也非常有名。由于种种原因,今天有一些人在肯定秦的实力的基础上,总是想给它赋予道德上的光环。比如说最近影响很大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突出了秦制非常受百姓拥戴,人们在秦的统治下都欢欣鼓舞,扬眉吐气。说实在的,这些都是胡扯。”
注释:
《荀子·强国篇》
《史记·商君列传》
汉代·贾谊《治安策》
《史记·南越列传》
《资治通鉴·汉纪》
《史记·项羽本纪》
秦晖:电视剧《大秦帝国》在美化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