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宋元时期开始,纸币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19世纪中期以降,英国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实行金本位制的纸币制度,到1929年和1933年大萧条后,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先后废除了金本位制,世界各国随即进入了没有任何贵金属储备支撑的纯法定纸币制度(fiat money regime)时代。尤其是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完全脱钩后,黄金也随之失去了市场交易中货币的属性。除了工业用途和贵金属首饰外,黄金在今天主要是作为一种增值、保值和避险的资产。然而,无论是在金本位还是银本位制的时代,商业银行出现后,货币的存在形式并不完全是纸币,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银行存款账户中的数字货币,即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所说的“记账货币”(money of account)。70年代到80年代,在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信用卡和银行借记卡快速普及,随后,世界上的交易开始大规模地使用信用卡、银行借记卡和电脑互联网乃至移动网络进行货币支付。按照罗格夫的说法,现在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less-cash societies”(少现金社会),正在向“cash-less societies”(无现金社会)转变。尤其是北欧国家,已开始进入无现金社会。按照罗格夫在《纸币的诅咒》一书中图3.8给出的数据,到2015年,挪威、瑞典等国家的现金与 GDP之比不到2%,加拿大这一比率也只占3.4%,英国占4.07%,美国占7.38%;中国占9.34%。之前也看到过一些数据,到2015年左右,西方发达国家M0占广义货币(M2,M3,甚至M4)的比重平均都不到5%,当然在北欧国家这一比率更低。实际上,现金存量与GDP之比这一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纸币现钞交易在当今世界各国交易中的实际运用。因为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大量大面额的现金钞票都不知道被人们贮存到什么地方去了,并且不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物和劳务消费(如购物、旅游和住宿等),还是在商业支付和国际贸易中, 都是通过信用卡、银行卡、智能手机和银行转账支付来完成的。无论是在欧洲 (尤其是在北欧国家)还是美国,到处都看到人们使用现金纸钞越来越少了。到21世纪后,中国也迅速进入了“less-cash societies”(少现金社会)阶段,并正在迅速向 “cash-less societies”(无现金社会)的银行账户数字货币制度转变。1979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发行了我国的第一张信用卡。2001年,中国银行卡联网通用进入深度发展阶段,由此可认为2000年后中国也逐渐进入银行数字记账货币时代。2003年10月15日支付宝开始在中国上线,2014年出现了微信支付。现在公众所需的纸币越来越少,M0即现钞在广义货币和 GDP中所占比率越来越小。截至2020年10月,中国的M0只有8.1万亿元左右,占215万亿元广义货币量的比例仅为3.8%,占GDP比例降到了8%以下。尤其是从2020年10月起,中国央行开始在世界上首先推出数字人民币(DC/EP,其中DC为Digital Currency的缩写,即数字货币;而EP是Electronic Payment,意指电子支付),未来中国的货币非纸币化进程将会加速,并将领先其他国家。
尽管世界各国均在过去几十年中出现了用纸币交易减少的大趋势,但格罗夫还是指出: “如果有人认为,借记卡、手机支付以及虚拟货币的发展,正在逐步淘汰现金的使用,那就大错特错了。过去20年里,多数发达国家对纸币的需求在稳步上升。” 罗格夫发现,尽管从大趋势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纸币会减少,从而进入少现金社会乃至无现金社会,但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国家,目前人们还存有大量现金,且近几年现金与GDP的比率在主要发达国家均出现回升的趋势。譬如,按照罗格夫在《现金的诅咒》后记中的数据更新,到2016年底,美国流通中的现金已经从2015年的人均4200美元上升到4400美元,现金与GDP的比率也从2015年的7.4%升至7.9% (如果考虑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美联储迅速超发货币,尤其是大量印发美元现钞,这个数字更加恐怖。到2020年11月,美国的M0即流通中的现金达到5.093万亿美元,人均按2019年年底美国人口和GDP计算,也迅速回升到15433美元,与美国GDP之比回升到23.8%)。在欧洲,2016年底人均持有欧元3300欧元,欧元区现金总额与GDP之比也回升到10.6%。在日本,纸币总额占GDP的比率由2015年底19.2%升至2016年底的21.2%。按2016年底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计算,目前日本每个国民平均拥有现金7300美元。而按照目前中国的M0即流通中的现金8.1万亿元来计算,中国的M2占GDP的比率大约为8%,并没有多少回升;但中国人均流通中的纸钞现金为58909元,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纸币拥有量约为9063美元,比日本还高。
在《纸币的诅咒》中,罗格夫还发现两点: (1)各国的大部分现钞是以大面值纸币的形式存在,如类似100美元、500欧元和1000瑞士法郎;(2)各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都遵循惯例发行了大量大面值货币,但是没人真正知道这些大面值货币都到哪里去了,也不晓得都被用在什么地方 (据说一个贪官赖小民,在一个自己私家的号称“超市”的别墅中就藏了两亿人民币现金),只知道很少一部分现金存放在收银机和银行的金库中。他还发现,在全部美元纸币中,约有40%—50%为境外人士所持有,这也导致“任何大面额纸币的突然废钞行为,都是一种对外美元持有者的违约行为”。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用计算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进行货币支付和转账都非常方便和快捷,这种无现金支付又能节省纸币和少量小额金属铸币的印制和铸造成本 (按照美联储的数据,生产100美元纸币的成本为12.3美分,生产1美元的纸币成本是4.9美分),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国还要保留一定量的现金纸钞和少量小额金属铸币呢? 而且更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的纸币占GDP的比率还在上升。在这本书中,罗格夫从正反两个方面讨论了纸币流通制度的坏处、好处和对废钞的反对意见。
从纸币流通的坏的方面看,罗格夫发现,到目前为止,大面额纸币占据了全球硬通货供应量的80%—90%,且大部分都是在地下经济中流通,从而助长了各国的逃税、犯罪和腐败,并且规模巨大。他还举例道,在美国,各种层面的逃税总额加起来超过GDP的3%, 而在欧洲大多数国家这个比例可能更高。犯罪活动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可能比逃税更重要。由此,罗格夫认为,如果消除大面额货币,大部分市场交易都由银行转账和移动网络支付完成,那显然可以减少犯罪、逃税漏税和腐败献金。但为什么世界各国还在印制大量纸币且近些年纸币占各国GDP的比率还在上升呢?
罗格夫给出了社会上支持保留纸币的以下几点意见:首先,即使到了没有贵金属实物储备来支持的纯政府法币制度(fiat money regime)时代,纸币现金交易仍具有匿名性,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即纸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所说的那样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coined liberty)。反过来,如果将来消灭了纸币,完全采用央行发出的电子数字货币(CBDC,即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如在中国已经开始试行的 “DC/EP”),或完全采用银行的数字转账支付或银行存款账户内的数字形式,那就会失去货币的匿名性,理论上可以被政府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监督,乃至进行控制。可以想象,如果在社会上完全取消了纸币而采取央行的电子货币和银行的电子记账货币,那么政府完全有可能达至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 在小说 《1984》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完全极权的控制社会。除此之外,纸币交易还不受停电和其他网络中断的影响,可以瞬间完成交易清算,又可以免受网络犯罪之害,还可以为没有银行账户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交易的媒介。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调查数据,到2013年美国有超过8%的家庭仍然没有银行账户,超过25%的美国成年人没有借记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民众的用钱和花钱的习惯和习俗问题,即一些民众还是习惯用现金来支付等。
除了上述种种理由外,近些年西方发达国家,随着货币交易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媒介来完成,银行借记卡、信用卡和智能手机均是不同形式的物理载体,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银行记账货币的时代,对银行账户内所持有的数字货币支付负利率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自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的许多央行和商业银行都这么做了。在新世纪这种新的货币金融制度下,如果实行负利率,那人们就会把国债变现转而持有大面额的纸币贮存起来, 甚至把银行存款提取出来而存储大面额的现金纸币。这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和日本纸币占GDP的比例不降反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欧盟国家则是在21世纪之后才开始这一比例的回升)。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西方各国央行普遍大水漫灌式地猛增基础货币,且普遍进入了低利率乃至负利率的时代,随之,西方国家的非纸币化进程停滞并逆转,纸币占GDP的比率开始大幅回升,这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尽管如此,罗格夫在该书中还是一开始就问: “对发达国家的政府而言,逐步取消纸币(现金)和硬币,或者只保留硬币即小面额纸币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经济、金融、哲学乃至道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总体而论,我在本书中给出的答案为 ‘是’。”罗格夫还认为,“总而言之,迈向少现金社会乃至无现金社会 (尽管还没达到)似乎是势不可挡,给定充裕的时间,大部分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都很容易得到解决”。他还坚定地相信:“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最终会进入完全的电子货币阶段,但最好的货币制度仍然是政府发行的货币充当记账单位。”但是,罗格夫还是主张应该保留一些纸币, 因为他相信 “即使在央行发行了进入流通的数字货币之后 (这可能在数十年后发生),社会将仍希望保留一种标准化的实物货币,以保护隐私并应对突发的电力故障”。 由此看来,尽管中国央行已经开始实行数字货币(DC/EP),其他国家的央行如瑞典、南非和英国等也在考虑发行数字货币(CBDC),完全消灭纸币,估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货币制度的渐进性的演变,即从“少现金社会”向 “无现金社会”的银行账户数字货币制度转变,实际上对世界各国企业的生产、居民的消费、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乃至社会财富的分配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方式和手段。因此,这本书受到了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的称赞: “这本书引人入胜,所论述的观点也意义重大。罗格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用大量的理论与数据来说明:经济必须摆脱纸币的禁锢。”
无论在宏观经济学还是货币理论方面,伯南克均是大家。作为连任两届(8年)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经历了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并具体领导了美联储应对美国的经济衰退和复苏的货币政策的制定。伯南克如此称赞罗格夫的这本 《纸币的诅咒》,自有他的道理。但是,人类经济社会能否最终摆脱纸币的禁锢? 能否走向无纸币的货币制度时代? 在何时?
就在这本书出版4年后,中国央行率先推出了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这在人类社会的货币非纸币化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大步。如果完全消灭了纸币,人们的货币财富都变成了手机中的电子钱包和银行账户中的数字,个人电子 “钱包”中的货币,也变成 “非匿名”的了。这样一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手机中电子钱包里的数字货币完全无法避免被一个中央机构或商业银行随时监控用途、以至冻结甚至收回,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市场交易也会变成在一个中央机构监督下的非匿名的了。如若将来完全消灭了纸币,货币全都变成了中央银行所发出的电子数字,人们的货币财富都变成了(对央行和商业银行来说)透明的电子钱包中的数字,这固然从理论上可以完全消灭某些私藏大量纸币的 “傻贪官”,也可以基本上减少乃至杜绝企业家和个人的偷税漏税。但是,完全消灭了纸币,是否也消灭了 “印出来的自由”? 人类诸社会在未来是否都有可能变成小说《1984》中所描述的那种极权主义控制的社会?
(本文选摘自《重读凯恩斯》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