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看古画里的“走方医”,南宋名作《炙艾图》台北展出

4月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聚焦”迎来换展,展览呈现了一幅南宋风俗画杰作——《炙艾图》。这件画作描绘的是“走方医”施用“艾灸”治疗的情景。

4月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聚焦”迎来换展,展览呈现了一幅南宋风俗画杰作——《炙艾图》。这件画作描绘的是“走方医”施用“艾灸”治疗的情景。画中病人背上放着两枚冒着烟的艾炷烧灼,忍不住挣扎惨叫,若不是身旁三人压着他的手、腿、肩膀,恐怕难以继续诊治。医生的助手则准备着膏药。

画中六人表情姿态生动,诙谐地表现乡间行医的趣味场面。画家刻意使用不同的线条作画——较均匀的细笔描绘细腻的五官发肤、“钉头鼠尾描”表现粗粝褶皱的百姓衣物、更加湿重粗厚的笔触勾勒树干、无数细小短弧线排列成风动飞扬的叶片。高超的造型能力、讲究的用笔,可推测此画是南宋宫廷制作的风俗画杰作,无怪乎旧传为宋代宫廷画家李唐(约1049-1130后)的作品。

宋 李唐 炙艾图 轴  纵68.8公分 横58.7公分


“走方医”及其装备

走方医游走于乡村,以串铃招呼病家,故又名铃医。串铃环型中空,内置金属弹丸,摇动就会发出声响。走方医常见的装备还有药囊,装着膏、丹、丸、散等药物,以及行医器具。幌子则是走方医的招牌,标示医者擅长医治的疾病或是自我宣传的语句。

图中可见铃医腰间系着药囊,手持治疗器具,头上亦插有其他随时会用到的器械。串铃与幌子则交予一旁的学徒看顾。

艾灸

艾灸是将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卷点燃,置于人体表面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等功效。将膏药贴在直接施灸处,可促使患部化脓、起水泡,最后结痂痊愈,可惜会留有瘢痕。

钉头鼠尾描

这类型的线条从起笔到收笔处,由宽扁转成尖细,形状像钉子的头和老鼠长尾巴的结合,因此得名为“钉头鼠尾描”。

贫穷的走方医

画中走方医的裤子破开了洞,身上也有不少补丁, 应该是一位没赚到什么钱的贫穷医生吧! 他是医术不佳所以赚不到钱?还是想帮贫穷老百姓治病所以收费低廉? 你觉得画家想表现的是哪一种呢?

观画小提问

谁的手?谁的脚?

五只手、三只脚压制着病人不要乱动, 你分得出这是谁的手脚吗?

是婆婆?还是伯伯?

流露出怜悯表情的皱眉人物,有人觉得是老婆婆,也有人觉得是位伯伯。你觉得是男是女呢?

认真帮忙?还是忍不住偷笑?

医生的助手嘴巴张得开开的,有人觉得他正努力把膏药吹凉, 有人觉得他在把膏药呵热,也有人觉得他用膏药遮着脸偷笑。你觉得他在做什么呢?

画家到底想让观众产生什么感觉?

看了这幅画,你会觉得画中人物衣衫褴褛又生病很可怜? 还是大家手忙脚乱的样子有点好笑?

画中六个人物身上都有补丁,但缝得方正服帖,一点也不肮脏,不像是真正贫困潦倒的样子。虽然主角是个大声哀嚎的病人,但他正得到医生的治疗,家人邻居也来照顾帮忙。这张风俗画除了表现走方医诊疗的样态外,也以略带戏谑的方式,传达乡里中的敦睦民情。

据悉,此次换展将持续至6月23日。

(注:本文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资料综合整理。)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