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华(1876-1930),号茫父,是晚清与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和戏曲理论家,于颖拓、刻铜、笺纸等艺术形式皆有特别贡献。
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策划的“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4月23日起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展厅呈现,展览旨在通过200余件珍贵的书画、文献、碑拓、刻铜、笺纸等实物,全面地呈现姚华在诗词、书法、绘画、考据、篆刻、写铜画笺等领域的贡献,以期使观众了解一位才艺出众、立体饱满的茫父先生。
姚华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别字一鄂,号茫父,别署莲华盦主,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光绪丁酉科(1897)举人、甲辰科(1904)进士,旋公派日本习法政。光绪三十三年(1907)归国,由工部改派邮传部任主事、科长。
姚华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和戏曲理论家,被誉为一代通人,于颖拓、刻铜、笺纸等艺术形式皆有特别贡献。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内容丰富,200余件文物以书画为主,佐以碑拓、铜刻等,展品整饬呈现于一方形展厅,书信、书法作品让观众流连往复于彼时姚茫父的生活与心绪中,书画中水汽氤氲的山水则将空间无限地延展,在方寸之地也能游目骋怀,另外,姚茫父与友人陈师曾、梅兰芳,或者与家人“合作”完成的书画作品也颇有雅趣。
“一代通人”
姚华是继郑珍、莫友芝后,贵州近现代十分重要的文化先贤。他与好友陈师曾声气相投,被公认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领袖,一时有“姚陈”之称。
姚华其为人爽直豪迈,讲名节,重情义,与梁启超、蹇季常、熊范舆、周大烈、林宰平、陈叔通、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凌文渊、陈筱庄、邵伯?、罗瘿公、罗复堪、李释堪、王瑶卿等交游至深。
弟子中较著名者有吴宓、郑天挺、王伯群、王文华、邱石冥、王石之、高希舜等,梨园中梅兰芳、程砚秋、姚玉芙等亦执弟子礼甚恭。姚华不寿,但留下大量文采飞扬的诗词曲赋、观点独到的考释题跋和独具个性的书画颖拓。他一生著述颇丰,晚年亲自整理《弗堂类稿》31卷,由弟子王伯群资助出版,亦有《茫父风画集》《五言飞鸟集》《菉猗曲定》《书适》等著作行世。
知人论世,展览的第一单元就以姚华的书信、收藏,以及其他学者写给姚茫父的书信等文献材料来呈现姚华生平。
《寿姚茫父五十》诗稿 梁启超
刘海粟曾说:“(贵州)近四百年来,风气渐开,名人辈出,兼擅画、书、诗者,于古人必称杨龙友,于今人则咸推姚茫父先生。”姚华诗、书、画三绝,对于诗词曲赋、戏剧理论、画史画论等诸方面皆有兴趣,也都颇有建树。
《千金买宋刻》诗稿 姚华 画上所题的诗句写作姚华在1925年岁末以千金购买宋刻十行本《尚书注释》,姚华将其题写于定制的唐砖画像笺纸上。
《寿梅兰芳三十》诗稿 梅兰芳、程砚秋等曾经师事姚华,习画罗汉
《茫父家书》
姚华与友人于彼时乱世中的交往让人读来怆然。一封信札中,姚华写自己委顿于病榻,“药病相将”。姚华此函署款廿九日,不详年月。考其生平,1926年农历五月十七日猝患脑溢血症,入德国医院治疗逾二旬,则不难推出,写信时间在是年农历五月廿九日,即7月8日。而此信所致的对象——林白水,罹难于当年8月6日,相去亦不过二十几日。
不详茫父与白水何时相识,或许是在日本时,或许是在国会参议员任上。资料显示,林白水亦有金石之癖,二人共同参与1920年创设于北京的金石社团“冰社”,又同为1925年创设于上海的“巽社”社友,从此信亦可知,二者交谊绝非泛泛。
展览现场
下面这件作品为“题张次溪《燕京仿古录》词稿”。张次溪《燕京访古录》一书刊行于1933年,关于此书,姚华与张次溪多有通信往来。此《芳草渡》作于庚午四月,即1930年5月,书法笔笔不苟,绝无颓态,惜茫父不久即病逝。
展览现场
民国初年的京派绘画
展览的第二部分名为“姚陈辉映”。
姚华所处的时代,正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所云“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变局”反映在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书画艺术亦受到强烈冲击,催生各种变革主张。如康有为、陈独秀等提出“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蔡元培、王国维等则倡议“以美育代宗教”。同样有留学日本经历的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人),与姚华艺术主张一致,积极倡导文人画之价值,可谓志同道合,北方画坛一时有“姚陈”之称。
长期以来,晚清民国的“京派”美术,一直被视作中国绘画变革的保守营垒、有碍艺术进步的惰性力量。本单元择要展出以姚华、陈衡恪为代表的民国早期京派书画家作品,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概要考察可知:民国初年的京派绘画群体已超越清中晚期之因循守旧,植根中国文人画传统,吸收借鉴日、欧绘画理念与技法,形成与写实倾向的融合派争流互补、共同推进现代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力量。
陈衡恪 绘 / 姚华 书 《墨兰》成扇
陈衡恪 绘 / 姚华 题跋(左) 《高帆出峡图》局部
姚华喜欢画牡丹,一件由姚华、陈衡恪、王云共同绘制的《三色牡丹》,上有姚华题字:压鼎一枝道姓名,罗纶好事必多情。无端入画兼香味,色色和成骨盖警。蜀罗梓卿纶谜,尝以黄牡丹三字射余姓名,故首句云然。吴静厂定作此拓本赠研农,师曾、梦白、茫父合作三色牡丹补之。癸亥二月下旬姚华茫父并。
《三色牡丹》
姚华、陈衡恪合绘《古欢图》
姚华花卉作品多取材于身边草木,题材十分宽广,除传统文人所偏爱的梅兰竹菊外,姚华喜画牡丹,特别是黄色牡丹,“魏紫姚黄”,黄牡丹正合其名。此外,月季、山茶、水仙、佛手、玉簪、芙蓉、海棠、辛夷、石榴、栀子,乃至仙人掌、红薯、荒榛、野草,都曾入其画笔。
姚华的花卉作品
姚华的花卉作品
姚华的花卉作品
姚华自幼生长于万山丛集、峭峰攒簇、南明景胜、乌江逶迤的贵州,曾经于1898年公车赴京城,科考失利再返回贵州,一路饱览山河之胜。他曾于1902年从贵阳出发到兴义,赴笔山书院山长之任,沿途所见皆黔山贵水,万壑干岩贮于心头。1919年他曾游西湖、访洞庭、登泰山,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后来从事山水画创作的宝贵资源。姚华曾自言:“国变后始日伏案从事于山水,记用功山水时已四十许”,可知其在民国初年始从事山水创作,直至1930年病逝,不足二十年。然而,其存世山水画数量最多,精品亦夥,足见其勤奋。
姚华山水作品
姚华山水作品
青绿山水册页八开
姚华作画并无师承,以故胸无藩篱,任意驰骋。他对古今图谱深有研究,曾作《中国图谱源流考》,上自上古三代、中及秦汉六朝隋唐,下讫宋元明清,对中国历代图谱了然于胸。他还曾不惜干金买画砖,将唐宋画像砖图像转化为绘画创作,并且制成纸,一时广受追捧,鲁迅、郑振铎曾专辑其人物图谱列入《北平笺谱》。姚华尤其擅长佛像罗汉,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都曾从其学画。从其存世作品可知,他的人物绘画受到清代金冬心、罗两峰、张士保等人的影响,亦受到好友陈衡恪的启发。
姚华所绘人物
姚华所绘人物
写铜画笺,金石永寿
姚华是诗人、学者,同时也是晚清民国重要的书画家,尤以书法为时人所称颂。目前可见姚华最早书迹,是其稿本日课《读段注说文解字逐日札记》,为日常书札行书体,可以窥见其早期书法受到宋四家与颜真卿的影响。对《说文解字》及篆书的关注则贯穿其学问与书法,对篆书的特别偏好更源自他对同乡前辈郑珍、莫友芝的敬重与追摹,其篆书结字不出郘亭窠臼。
楷书根柢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间涉唐宋诸家,中年后更熔铸汉魏碑体,小字细若游丝而又精劲如铁;榜书形成冷峻雄浑而不失中正秀逸。隶书、草书皆有姿态,成自家面目。1918年,民国政府创设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姚华成为首批教员,亦主要讲授书法,可知他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姚华书法
姚华书法
姚华书法
姚华也是公认的晚清民国金石学大家。早在贵阳经世学堂读书时期,他就表露出对金石小学的强烈兴趣和天分。戊戌科考不售,返乡奋力读书著述,遂有《小学答问》《说文三例表》等金石学专著。姚华是继贵州先贤郑珍、莫友芝之后的又一位西南硕儒、学问大家。展览也通过碑帖、题跋、颖拓、篆刻等实物,呈现姚华的金石学成就之大略。
《汉代陶灶拓本》 姚华 题跋
姚华自刻印章
姚华自刻印章
铜刻文房是绵延三千余年的中国铜器艺术精彩华章之余绪。民国初年,北京书画家纷纷参与铜刻文房的书画创作,个中尤以姚华最为突出,正是在他与陈衡恪的参与、指导和推动下,铜师技艺迅速提升,能够以刀就铜,表现笔墨晕染的纸绢意趣,连山水皴法也能曲尽其妙,从而开创出书画名家与社会名流广泛参与铜刻文房全盛时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姚华并不操刀刻铜,但是他亲自在铜制文房表面写画,与张樾丞、张寿丞、姚锡久等铜师合作,创作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铜刻文房。
姚华铜刻
姚华铜刻
姚华铜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