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我是看着家里墙上的国画长大的。家庭对我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知识分子要有普天下的情怀,要关心这个世界。这在我的作品里,都有体现。我的画,是有哲学意义的。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画家徐冬冬近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你的创作在中国画家中独树一帜。是什么塑造了创作风格?

徐冬冬:我出生于一个有着士大夫精神的知识分子家庭。我是看着家里墙上的国画长大的。家庭对我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知识分子要有普天下的情怀,要关心这个世界。这在我的作品里,都有体现。我的画,是有哲学意义的。

我15岁到22岁时一直在创作意象绘画,向中国古人学习怎样观察世界。意象绘画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诗的民族不多,中国是其中一个。中国古人的行为举止,点滴生活中都有诗般的情怀,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着诗一般的柔情。诗的情怀使得中国人有着普天下的精神,这也是中国绘画的基础。

在文化界,我喜欢“和一群老头儿玩”,得到了很多大师指点。近30年前,《徐冬冬诗画集》出版,雕塑家刘开渠和诗人聂绀弩为我写序作跋,聂老还题诗一首:“何处有篱何处门,一棵小树耀乾坤;吾将横扫门篱叶,自号寄人篱下人。”许德珩、赵朴初、刘海粟、吴作人、张伯驹、启功、张仃、艾青、曹禺等诸位先生都给予我很多的温暖,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形神有了更深的把握。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开始提出中国的抽象绘画,也就是想让中国的文化里有抽象的元素。

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是根本。画家是通过画来了解这个世界的。画画是小技,能把这样的抽象思维方式加入到我们的文化里、孩子的教育中,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们的脑袋里有抽象的概念,这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好处。

其实中国文化中不是没有抽象文化,例如老子的“道”就是抽象的,包罗万象的“道”,是十分抽象的。把这些古人的抽象文化在中国丰富的文化中找出来,再通过画家丰富的想象力画出来。我做的事情就是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抽象的概念使其变成我绘画之语言,形成中国的抽象绘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变化的画风背后,有什么一脉相承的东西?

徐冬冬:我的作品都是一脉相承的,全部围绕着我年轻时候产生的一个哲学想法,就是“心造境”。

人要有境界,不光是吃饱了,境界要从心里来,也就是“心造境”。我十几岁提出的“心造境”,那个时候我大量阅读陆九渊的作品,这个心就指的是人心,用我的心创造意境,讲究个性。东汉之前,佛教进入到中国。佛学里说宇宙也是有心的。中国人认为,宇宙有心,人有心,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天人合一。用陆九渊的话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我四十多岁时,有了自己完整的宇宙观。所谓“心造境”,实际上就是宇宙变化带来的境的变化。变化出来的东西是有善恶的。而我心中的“境”则突破了伦理,到了天地境界。我认为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分为四重境界,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精神境界、天地境界。所以,心造境已经渗透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心造境已经成了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心指佛家,造指道家,境落在儒家的生活里,在宇宙世界中万物平等。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四季系列组画夏第3号

我画四季,画的是宇宙万物嬗变的灵魂。灵魂没法看见,但是感受得到,可以通过万物活动的轨迹来感受。佛教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所谓“相似相续”是说生命是连续的,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已然不同,但是相似。严格地说,一个人前一时间的他和现在时间的他是不同的,比方说身上的细胞是生生灭灭的。

同样,四季也是相似相续的。每年的夏天都不一样,但人们没有比较过,我在画里就比较了。我画到冬季的时候心血来潮了,外面下着大雪,我把画拿到雪地里。我是用宣纸的。用人说我疯了,这画怎么拿回来呢?我说不要拿回来了,把它交给冬季吧。画是我的灵魂,我把它放在雪地里。冬天用雪画画,夏天用雨水,秋天用风沙,春天用甘露。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感知每一个时刻四季的变化,感知灵魂在宇宙间跳动的气息。能表现这种变化,画家很幸福。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你的抽象绘画,乃至你的行为艺术创作《阳光与和谐的梦想》,都是向世界传播这种哲学思考的方式?

徐冬冬:对,这些创作都是文化的载体。西方文化缺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而这一思想,其实正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往基础。国际间的交往,看起来不少是政治和经济的问题,但很多事情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文化的认同上去。很多外国人其实是容易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觉得中国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

中华文化不光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在吸取新的东西,所以在21世纪中国文化能够担负起重任,影响甚至改变世界,这是中国文化了不起的地方。这也对中国文化提出了考验。全世界的华人,都会为中国文化进入世界发挥力量。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阳光与和谐的梦想》的行为艺术在美国休斯敦举行(前排右六为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吴祖荣先生)

21世纪中国将进入世界,而进入世界并非是中国人的事情,而是人类文明的进程。这就是我创作行为艺术《眼光与和谐的梦想》的背景——我把《徐冬冬画集》作为创作载体,放置在全球上千家的博物馆、图书馆之中,创作范围遍及亚洲、美洲、欧洲。目的是求得文化的共融和理解,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的智慧。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你在声名鼎盛时选择转身,十年来,一直隐逸在京郊的“云归处”潜心创作,也甚少抛头露面,和许多浮躁的、追逐市场的“画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你怎么看待画家和市场的关系?

徐冬冬:虽然我隐居了,但我一直是一个求闻达之人,我关心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我很喜欢于右任写的一个对子,“留名要留万世名,求利要求天下利”。你说这些画有没有市场?有市场。不能否认,市场也是重要的,不然艺术家怎么生活?但艺术家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迎合市场上。作品的市场价值只是结果,而不是动因——画画的根本动因是立道,要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立这样的道才合适。我的理想之帆已高高扬起。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画家徐冬冬教授在德国柏林向德国国家图书馆放置《徐冬冬画集》

说起来,我的名字也暗合了我的志向。我原名叫徐超,“徐徐超越”——不行!后来,我把自己的小名徐冬冬改为了大名——“冬冬”,中华文化在世界登场,“咚咚”响!很有份量。我字“苦藤”,“苦”是取自画家石涛的自称“苦瓜和尚”,这也和我在艺术审美上“宁苦不甜”的特点有关;“藤”,则表明我愿意在文化领域,在古人面前“寄人篱下”,向他们学习。

我自认有三个特点,一个是懂“让”,让人;一个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一点有意义的事;第三,做事要尽量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民族。其实,这也应该是文化人的角度。我希望大家在看我画的时候,能看到里面我灵魂的跳动。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赏柳》 设色纸本 1988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山清水秀》 设色纸本 1974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佛家》系列组画——幻境 丙烯纸本 2001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四季》系列组画——春夏秋冬第1号 丙烯纸本 2013-2014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四季》系列组画——秋第3号 丙烯纸本 2013

对话徐冬冬:画画是为了立道

《四季》系列组画——冬第3号 丙烯纸本 2013

人物链接

徐冬冬,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宁波。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198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9年)。是国内第一个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大型巡回展的画家(1990年-1991年) ,第一个由中国美术馆在主大厅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展并收藏其作品的青年画家(1987年),也是第一个由联合国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画家(2001年)。对意象绘画、印象绘画、抽象绘画都有着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并涉猎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作品跨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已逾40年,画风几经突变,充满创新的精神。代表作品有《寿图》、《红河谷》、《距离二十三》、《围与不围》、《无根的神韵》、《太极》、《四季》系列组画等。他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形成了自有的宇宙观,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其绘画语言,创建了独具风度的中国抽象绘画流派。(文/蔡梦吟 )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