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认为黛玉是他的知己,就是因为“林姑娘从来不说那些混账话”,到底是怎样一些混账话呢?结合上下文看,就是不像湘云宝钗那样劝他读书或是结交贾雨村这样为官做宰的朋友。
贾宝玉对宝钗的意见似乎尤其大,当面翻脸,背后还说她“好端端一个清白女子,也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那么,宝钗为什么明知宝玉不喜欢听这话,还非要劝他呢?有人认为她把他当成了自己未来的夫君,但是,以宝钗之聪慧,难道不知道培养夫君是第二步的事,首先得让他喜欢自己,起码不讨厌自己吧,不然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就算传说有王夫人元春为她做主,但她也犯不着先把宝玉得罪了,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宝钗是怎么劝宝玉的。书中将袭人和湘云的劝说写得很具体,袭人说:“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
你看袭人并不是真的就让宝玉好好学习,只是让他不要厌学得过于明显,惹来麻烦,这跟袭人的身份是相称的。
湘云的原话则是:“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也不是劝他读书,而是劝他更有现实感,湘云自己从小父母双亡,她有这种考虑也很正常。
宝钗怎么劝的,书里没说,是曹公无意中略写了吗?有可能,但我还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曹公有意不让我们知道宝钗具体是怎么说的,要放到后面,来为宝钗“翻案”。
在前八十回里,宝玉只是倾慕宝钗的美貌与博学,对她的三观并不认同,更为沉迷他和黛玉共同营造的那个诗情画意的世界。但书中也有好几处,显示出宝钗对他的点拨,比如让他知晓,人来世间,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又让他明白“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些道理,是一种储备,有一天,当宝玉所执迷的那个诗情画意的世界坍塌时,能够救了他。
那么宝钗是无意的吗?显然不是,书中开篇,四大家族都在没落中,许多人浑浑噩噩,唯有宝钗知道,凛冬将至,大家都要做好过冬的准备。所以她的衣着皆是半新不旧,除了和尚要求她戴的金锁,不戴其他富贵闲饰。她的住所如雪洞一般,贾母都嫌过于素净。她还乐于资助别人,从湘云到邢岫烟等等。
宝钗为什么这么做?她是在做过冬的准备,如果有一天,这富贵不再,她还能安然地生活下去,她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已经好整以暇。
劝宝玉读书,未必就是她指望宝玉飞黄腾达,为官做宰,这其实也是她过冬计划里的一部分。书中有暗示,李纨最后“老来富贵也真侥幸”,她靠着儿子贾兰,逃过与家族共同下坠的命运。那么贾兰指着什么改变命运?读书啊。甚至于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时,也是让她办好家塾,将来即便败落,子弟也可以读书务农,也是把读书看成自我保全的一部分。
走耕读之家之路,是低投入高回报经济环保的可发展之路,而宝玉所执着的一切虽然很美,却是消耗很大的,是要花很多钱才能撑得起的。
所以,宝钗未必是那个利欲熏心的人,否则她清心寡欲的种种就不可解,要说装,她这盘棋也未免太大,你以为这是甄嬛传啊。
应该说,她是一个清醒的人,智慧的人,无奈智者常常显得枯燥,不美好,不性情,难免招宝玉不待见。但等到真的遭遇劫难,叫天天不应的时候,也许,会觉得宝姐姐的话,是字字珠玑,如果他早听她的,他和他的亲人也不会那么惨。但是那又怎么样呢?《白马啸西风》里,李文秀说:“我知道那些很好,可是我不喜欢”。这里把“不喜欢”换成“做不到”也可以,即使我们知道有个对的世界,我们也无法投入其中,但是对于被误解的宝姐姐,也许可以说一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