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从河南博物院、商都遗址到“亳都·新象”:行走在古都郑州

在中原大地的心脏地带,古都郑州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古代中国,郑州地区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要冲,域内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中原大地的心脏地带,古都郑州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古代中国,郑州地区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要冲,域内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上,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六千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著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三千六百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郑州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约七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

依托丰厚人文和自然资源,郑州也在摸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道路,6月17日,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在郑州举办;为展示郑州文旅风采,近日,“亳都·新象 城市复兴”——2024媒体走进亳都活动举办。大家实地探访了文庙、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河南博物院等历史遗存与城市院馆,也探访了城市更新项目——“亳都·新象”。

河南博物院:以文物讲述中原文明史

来郑州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始建于1927年,1996年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院区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展馆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群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体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展陈位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

河南登封市元代古观星台


河南博物院造型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数量逾17万件,国家一级、二级文物逾5000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价值大。

河南博物院拥有九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和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妇好鸮尊


云纹铜禁


河南博物院的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整合河南地区的文物。基本陈列位于主展馆1、2、3层,以时代为序,共分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展厅之间相互串联,文物摆放紧凑,以宋元之前为主、为重。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此外,河南博物院还设立《国宝特展》专题展厅,实行轮换展出制度,每期选择院藏的一件重点文物进行深层次解读。其他专题展厅还包括《明清河南》《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并有与展览相配套的“社会教育体验厅”和“华夏古乐厅”。

早商文明的辉煌璀璨

郑州另一必打卡的、极具特色的博物馆是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1950年,考古学者在位于郑州老城东南二华里的二里岗遗址首次发现了一种新遗存,这是一种介于二里头夏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之间的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文化,考古学家以发现地的名字命名其为二里岗文化。

之后经过70余年的考古发掘,二里岗遗址(又被称郑州商城遗址)逐渐显露出完整清晰的面貌。它包括占地约3.25平方千米的都城遗址(包括三重城垣遗址、宫殿区遗址)和分布在城外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遗址等等。

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以沙盘和投影展示商都遗址


商城遗址最为显著的遗存是商代前期夯土城垣——近似长方形的城址四周是高筑的城墙,墙周长7000米,地面残留的墙垣最高处达5米,墙基最宽处达32米。台基多呈长方形,表面排列有整齐的柱穴,有的还保存着柱础石,台基附近曾出土有青铜管、玉管、玉片等装饰品。

3600年,城址不移,烟火不息,城墙在岁月中逐渐坍塌,也经过历代加盖、重修,今天依旧盘亘在商都遗址周围。

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中复原展示的历代城墙层累遗存


地面城墙部分的年代可追溯到抗战时期


考古学家许宏评价:“从二里头到二里岗,再到殷墟,数百年间中原王朝文明兴替流变。与被称为帝国的全球其他早期文明相比,二里岗文明毫不逊色,堪称中国乃至东亚第一个帝国。”许宏认为,郑州商城是当时东南亚乃至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都邑。二里头遗址约是3平方千米,而在二里岗,根据考古界的一般提法,“郑州旧城内外发现商代文化遗存的面积达25平方千米”;许宏也认为,作为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文明是星星之火,到二里岗时期已经形成燎原之势,二里岗文明是二里头文明的光大。

商城遗址的西墙外和东南角各发现一处铜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的王室青铜礼器,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如杜岭方鼎高1米,重86.4公斤,是目前所知商代前期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此外,一些商代陶器和残片以及甲骨上还发现了“瓮”“臣”“鸟”等文字。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认为:“商代前期的文字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从商代前期到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汉字体系经历的只是丰富和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西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

1974年,郑州杜岭街一商代铜器窖藏坑出土杜岭方鼎


郑州商城代表的早商文明,集国家、城市、青铜器、文字四大文明要素于一体,在商王朝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961年,这一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今天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是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板块,是集中展示商文化及城市根脉的主题文化空间。它于2022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其设计独特,建筑外观为抽象的几何造型,设计者当是借鉴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用斜面、斜线元素,突出建筑的磅礴大气。建筑色彩为土黄色,与周围的黄土城垣相近,融入遗址公园的整体环境中。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内部展陈


值得一说的是,这一区域中的考古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商都遗址附近的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是一处商代白家庄期具有兆域性质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展现了早商时期高等级贵族丧葬礼制的规范,是郑州商城近年来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获得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图片来自新华社


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一街之隔的是郑州文庙。

据明朝编写的《郑州志》记载,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仅次于曲阜孔庙的第二古老的文庙。庙院面积8232平方米,建筑群完整,布局整齐严谨,中轴线上共有三进院落。

进入文庙,东西有牌坊各一座,东牌坊额题为“德配天地”,西牌坊额题为“道贯古今”。自棂星门顺神道而北,经泮池,至大成门,其东西两侧为名宦祠和乡贤祠。越过大成门达到大成殿。殿前广阔的月台,是举行祭祀活动之所。其后为尊经阁。每年举办的节庆活动有祭孔大典、新年撞钟等。

郑州文庙


大成殿是文庙的中心建筑,也是郑州文庙唯一保存至今的清代建筑。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殿顶覆以绿琉璃瓦,中间饰黄色方胜纹菱心;正脊为三彩釉琉璃饰件,中央置狮子宝瓶;两山面饰以黄绿色琉璃博风、悬鱼。两侧博风板为琉璃浮雕饰件,东山为玉皇大帝像和八仙祝寿图,西山为如来说法像和三国戏曲人物,整组雕刻采用高浮雕手法,造型优美、色泽鲜丽,为清代建筑琉璃精品。

郑州文庙


城市文化的新封面

与东城垣遗址与文庙毗邻,商都历史文化区“亳都·新象”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如上文所述,几十年来,伴随着商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商都”已成为郑州这座城市最醒目的文化标识。郑州市委、市政府对商城遗址的发掘与保护、活化与利用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积极推进以国际商都历史文化区为首的“四大文化片区”建设。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核心区项目位于国际商都历史文化区南部,东起城东路,西至南顺城街,南到城南路,北至商城路,包含夕阳楼、书院街南、书院街北、两院(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二期、塔湾老街和“亳都·新象”六个片区。

效果图


其中,占地约46亩的“亳都·新象”项目,传承郑州城市文脉,和历史风貌一脉相承,形成了充满中原特色的文化商业街区。其南北向的带状布局,如同一条时光的纽带,连接着历史的深邃与现代的繁华。

在走访中可以看到,“亳都·新象”的景观设计尤为引人瞩目,强调场景与建筑的整体协调,重现了“街、巷、院”传统城市印象。外部则结合功能业态与环境进行有机连接,丰富了空间体验。

作为街区的起点与门面,亳都广场与文庙和城垣相辅相成,并以商城出土的陶文为灵感,在黄铜材质的金属板上刻上陶文、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种字体的“亳”字,散布于街区主轴线上;而亳丘广场,则以出土文物陶文“亳丘”为文化主题,以此向游客讲述“汤始居亳”的千年故事。

那些关于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在此得到了鲜活的呈现。行走“亳都·新象”,每一位到访者都能看到郑州在继承与发展中承载起的那份深刻而长久的城市记忆。

“亳都·新象”街景


采访中,项目负责人介绍,“亳都”是游客脚下的这片土地,“新象”则意指打造新场景、引入新业态、展现新气象、引领新生活的项目理念。在追求文化体验的同时,“亳都·新象”同样关注现代商业的需求,力图以文化街区及院落空间为舞台,打造充满活力的商业体验集聚地,助力商都文旅品牌与文化IP的广泛传播与创新发展,引领新一轮的消费焕新。项目将充分考虑目标群体消费习惯,合理布局合院餐饮、品质轻餐、主题餐酒吧、时尚零售、雅舍民宿等业态。推动文化、商业、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体验式消费升级,补齐文化消费短板,完善周边旅游配套,增加区域就业机会,引领老城复兴。

据了解,该项目整体规划76个店铺,截至目前共接洽品牌600余个,其中特色餐饮近400个,文创零售130个,非遗文化约100个,酒店民宿约20个。通过“沉浸式+个性化”的表达和体验,营造“文、商、旅、景、城”和“吃、住、行、游、购、娱”共生融合的发展态势,以及“历史文化场景+现代商业体验”的复合型城市活力空间。

“亳都·新象”街景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