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丞(1904—1996),知名书画家,早年就职于上海中华书局,参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筹建工作,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59年后寄寓苏州,书画皆佳,风骨独具。海上知名学者、书法家章汝奭生前曾称其“一生清雅,直如神仙中人”。
澎湃新闻获悉,6月26日,“心迹双清——纪念沈子丞诞辰120周年书画展”在苏州市吴门书道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沈子丞书法、绘画作品90余件,全面地展示了沈子丞先生在书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沈子丞(1904—1996)
展出现场
沈子丞(1904—1996),浙江嘉兴人,早年就职于上海中华书局,参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并任副馆长,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59年以后居于苏州。本次展览共展出沈子丞书法、绘画作品90余件,全面地展示了沈子丞先生在书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据相关文献介绍,沈子丞早在1930年代即驰名上海画坛,并结织郑午昌、马公愚、张大千等人,一起办过画展。沈子丞擅诗词,工书法,精画艺。所作画作,人物、山水、花卉、蔬果,能工能写,苍劲浑厚。其书法高古,多学钟繇,体势在隶楷之间,奇崛而有灵气。其山水取法石溪、石涛,人物师法新罗、清狂,花果取意虚谷、八大,但又能自成一家。他作画时每每有画必题,以诗入画。且造语精微,启人深省。
楷书四条屏 毛泽东诗词 纸本立轴 67X17cmX4 20世纪60年代
杜甫《饮中八仙歌》诗意图 纸本折扇 20世纪80年代
他的人物画创作不打底稿,随手画出,勾勒线条,人物造型不因袭前人,突破了传统人物的程式,仕女童叟憨态可掬,气息高古。他笔下的《童趣图》、《晓妆图》等作品生活气息浓郁,造型准确,动感强烈,人物面部表情及心理特征的描绘惟妙惟肖。1947年,上海出版的《美术年鉴》在介绍沈子丞时称:“擅人物画,以老莲笔意,取法新罗,古朴可爱,异于时流,偶作儿童小景,另饶风趣。”
沈子丞一生好游,注重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营养。20世纪70年代中期,,年逾古稀的沈子丞历时月余遍游黄山、泰山、洛阳、华山、西安、成都、重庆,并经三峡至庐山,创作了大量写生稿。1980年沈子丞又应国家文化部邀请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创作。
沈子丞晚年作品无论是山水、花果,还是人物浑厚高古、苍劲圆拙、笔情纵恣,意趣生动。湿笔、枯笔、浓墨、淡墨相杂运用,气韵生动,老健中自有潇洒,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出版有《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沈子丞书画集》等。1996年6月,沈子丞病逝于苏州,享年93岁。
海上知名学者、书法家章汝奭(1927-2017)生前对其曾记有:
“戊辰八月某日,由其弟子张倩华女史陪同贲临寒舍,惠我四匹大横幅《晚晴阁吟诗图》,画一老者仰面背手,作吟诗状,纻立于丛竹中,其竹叶呈钝形,迥出时流,宇前有嶙峋怪石,右侧画一鹤,右下角钤一印文,为‘掩鼻人间臭腐场’,整幅画面生动紧凑,耐人寻味,真杰作也。其后某年春节,仁丈知予病,遣其孙女持其名作青蛙图见赠,并于九十晋一之高龄为我作秋山雨霁图,予尝谓长者恩遇,不可忘也。己巳菊月,为仁丈作七律三首,旋在香港《收藏天地》上刊出,并曾书一长卷奉赠,其移家苏州后,曾两次前往探省。公享年九十有四,一生清雅,直如神仙中人。”
章汝奭记沈子丞手稿与沈子丞手札 澎湃新闻资料
据主办方资料介绍,在此次苏州的“心迹双清——纪念沈子丞诞辰120周年书画展”上,书法家华人德手书了展览前言,记有:
沈子丞先生前辈,嘉兴人。中年后流寓苏州,一度别署柳稣,以画名闻中外。书法亦独绝。用小笔,作浓淡墨。字小,则纯用中锋;若大字,则卧笔疾扫,翻腕转指,以就其锋,奋起发力,顿驻蓄势,合于桑林之舞。尚自谦为“画字”。其谙熟用笔理趣,又善用水墨,结字修短大小,随机应变,章法虚实调合,游刃有余,故不同凡俗。先生晚年耳聋,喜清静,厌喧嚣,号听蛙翁,反其意也。享年九十又三。吊唁时,余献花篮,并作挽联云:“东台曾蒙教泽,而今哲叟沦西界;南国长留丹青,当世画坛仰北辰。”又为先生墓碑书丹。
开幕式现场
华人德在当天做了学术讲座,对沈子丞先生的书画艺术、人生经历,以及交往的点点滴滴做了分享。
行草 花逢山爱联 纸本 177X43cmX2 1978年
行草 毛泽东句 纸本立轴 130X67cm 1992年
行草 唐·柳宗元《江雪》 纸本立轴 67X35cm
行草 星垂月涌对联 纸本 69X22cmX2 20世纪70年代
行草 自作诗一首 纸本立轴 67X53cm 1974年
行楷 清·陈维崧酷相思词一首 纸本立轴 81X51cm 1981年
行书 自作诗两首 纸本扇片 20世纪70年代末
人物 南云楼读画图 纸本镜心 62X56cm 1979年
人物 修竹图 纸本扇片 20世纪80年代
山水 春光烂漫图 纸本立轴 130X65cm 1977年
据悉,本次展览由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苏州市文艺之家、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承办,苏州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协办,展览将持续至8月1日。
(本文部分文图据苏州市书协、《书法》及澎湃新闻过往报道等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