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以诗书画三绝名世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不仅在中国书画史上影响极大,在民间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为纪念郑板桥,自1993年开始,兴化市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至今已经走过24个年头。10月18日,恰逢兴化撤县建市三十周年,第十三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在兴化市博物馆举办。艺术节期间,除展示郑板桥艺术生平与部分书画作品外,兴化市博物馆同时还举行“周志高书郑板桥诗·联作品展”、“当代名家书画作品展”等及各类文艺活动。

展出郑板桥生平书画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郑板桥像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名燮,字克柔,号板桥,44岁始中进士,曾任范县、潍县县令,后因开仓借粮于民得罪豪绅,被罢官。重回扬州,以卖字画为生,晚年回兴化。郑板桥善画,尤擅写兰竹,亦善书法,楷、行、隶三体相兼,以画法入笔,用隶体参入行楷,自成一格,号称“六分半书”,又擅诗文,作品明白流畅,不受神韵格调之缚,尤以《家书》、《道情》等作,自然坦率,为世人称道。人称郑板桥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生前自编《诗钞》、《词钞》、《小唱》、《家书》,友人为之辑《题画》。今存有诗一千余首,词一百余首,曲十余首,书信一百余封,序跋、判词、碑记、横披数百件,书画近千幅。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郑板桥艺术节期间,兴化市博物馆展出的郑板桥书画作品

清代张维屏《松轩随笔》评有:“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清蒋宝龄《墨林今话》:“板桥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郑板桥绘画以竹而最著名,“无竹不居”是板桥的一大偏爱。郑板桥自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他在潍县罢官离去时留给当地父老的墨竹图上题有:“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兴化郑板桥艺术节开幕式现场

据悉,板桥艺术节期间,兴化市博物馆的郑板桥纪念馆展出数十件与郑板桥相关的文物、书画等,其中有多幅墨竹图,此外,还有郑板桥故居附近出土的石刻“古板桥”、“浮暄池”等。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目前,郑板桥故居仍存兴化,赵朴初和刘海粟曾分别为故居门厅题写“郑板桥故居”和“板桥故居”的匾额,青砖的老院内外,无一例外都植着疏竹,间以盆兰、芭蕉,如读板桥书画,一片清劲,颇有“冗繁削尽留清瘦”之感。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赵朴初为故居门厅题写“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郑板桥故居院落内外所植的疏竹

兴化市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人除郑板桥外,还有写下《水浒传》的施耐庵、明代散文家宗臣、著有《艺概》的刘熙载等,而在当下的文学与艺术界,兴化籍名家众多。兴化市领导李卫国、黄红旗表示,今年是兴化抢抓机遇“蝶变之年”,希望通过此次节庆活动,以节为媒、以节会友、以节厚文,进一步展现兴化魅力、挖掘兴化潜力、激发兴化活力。

据介绍,与郑板桥艺术节同时举办的还有“周志高书郑板桥诗·联作品展”等,周志高是知名书法家,也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在回到家乡前,周志高挥毫泼墨,精心创作了23件以郑板桥诗词、楹联为内容的书法精品捐赠给兴化市。

书法家周志高(左四)等在兴化市博物馆观看“周志高书郑板桥诗”展览

周志高是兴化戴南镇人,小学时离开故乡到上海求学,后从事《书法》杂志编辑,沉潜于书法杂志的编辑与创作之中,启功先生曾称其“沉研古今书道之变迁,其所编刊物,创始于书艺重兴之初,有筚路蓝缕之功,历十余年而其绩弥盛。”这些年来,他一直不忘回报故乡。据兴化市文联介绍,如今仍留在兴化城区的有几处文物也是他提议当地进行发掘抢救的。而多年前,兴化市戴南镇专门在文化馆为他辟出一个“周志高书法馆”的展厅,其中多幅丈八夹宣书写的李白和郑板桥诗作行草气势夺人,尤为罕见。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郑板桥艺术节期间展出的周志高书郑板桥诗

此次在兴化市博物馆的“周志高书郑板桥诗·联作品展”包括临写郑板桥的《难得湖涂》、草书《天际识归舟》等。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周志高临写郑板桥《难得糊涂》

展览同时举办的“当代名家书画作品展”则展示了兴化籍当代名家潘高鹏、周志高、张兴来等27位书画家的精品力作。此外,在兴化李园还举办了“当代名家故乡行——书画学术交流活动。”

延伸阅读: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郑板桥的书与画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郑板桥书法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郑板桥扇面书法

郑板桥被贬官后,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郑板桥艺术节走过24年

墨竹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当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

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文/宗和)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