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韦敏《丛台别》:由汉剧入手,写武汉城市变迁

近日,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作家韦敏的长篇新作《丛台别》。《丛台别》命名出自同名的著名汉剧折子戏——丛,就是人生;台,指的是舞台;别,是人生与舞台的终极归宿

近日,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作家韦敏的长篇新作《丛台别》。

《丛台别》命名出自同名的著名汉剧折子戏——丛,就是人生;台,指的是舞台;别,是人生与舞台的终极归宿。《丛台别》小说以坐落在汉口前进四路的武汉汉剧院为叙事的空间原点——一个曾经集中体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商业、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辉煌历史的特殊地点,继而以前进四路的变迁为时代背景,以几代汉剧演员及其周围人的沉浮命运为主线来书写武汉这座戏码头的历史沿革。

故事的主人公是三位青年女性,分别为汉剧名角邰玉、记者江淼和女大学生程米粒,作品通过叙述她们的成长轨迹和家族故事,再现了武汉半个世纪以来的市井生活百态与其中新旧观念的冲突。

值此书出版,9月21日,《丛台别》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

《丛台别》中,韦敏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运用充满“戏味”与“汉味”的笔触,将城、戏、人三者融为一体,把书中人物未知的人生与已知的汉剧剧本缠绕起来,绘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武汉生活画卷。

韦敏1972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从事媒体工作多年,2000年后旅居澳大利亚。韦敏曾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米卡》,1988年,被评选为“新中国十大文学新星”。2003年,韦敏创办澳大利亚孔子学院。前后著有包括《没人知道我爱你》《巴黎爱情》《粉墨登场》《她和他们》《非来非去》《蓝花楹》等长篇小说共16部。

韦敏


会上,与会嘉宾们分享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见解与感受。《文艺报》原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梁鸿鹰提出,小说中的人物描写都是颇为个人化的,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的心路历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武汉的城市史诗和女性的命运。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从小说家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解读,认为《丛台别》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有些变形的限定性人物视角的叙述,是一部具有新时代新写实主义特征的作品。他提出,小说通过三个家族的故事,又有武汉三镇、团风、黄陂的支撑,加上汉剧独特的湖北文化精神符号的点睛,使得这部作品可以定位为“平民的断代史诗”,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赞赏了小说的地道汉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认为韦敏讲故事的能力极强,成功地写出了武汉的地域特色和城市体温。他提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和人物命运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女性生活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并且这部作品聚焦于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这一点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重点关注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主角几位姐妹之间的情谊,认为作者成功地描绘了女性之间的深厚情感。她提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时代特征,通过入木三分的描写,小说真实再现了1990年代那时一代青年女性的坎坷成长和情感经历。

现场



《光明日报》文化周末主编饶翔作为湖北人,对小说中的武汉方言和地域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小说通过丰富的方言和地域特色的描写,展现了武汉的城市性格和历史变迁。该作品通过展现汉剧文化形式,以这样的方式追溯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和渊源,从语言到历史时空到人物再到文化的开掘都着眼于为这座城市立传、书写它的汉味,立意宏大。

专家研讨之后,作者韦敏介绍了这本书的缘起和成书过程。她指出,写作不仅是个人使命的召唤,更是她为社会和家乡武汉投射人文关怀、女性觉醒和理想主义光芒的方式。韦敏强调了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共情和理解,她希望通过对不同女性命运的描写,展现她们的独立精神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她认为,尽管小说中有许多关于离别和死亡的描写,但她更希望通过这些故事传达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幸福的追求。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