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看当代艺术中的线:从线条绘画到突破空间的雕塑

10月18日,“线索 2024——当代艺术邀请展”在上海叁柒贰叁美术馆展出,汇聚了10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与“线”的不解之缘。

10月18日,“线·索 2024——当代艺术邀请展”在上海叁柒贰叁美术馆展出,汇聚了10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与“线”的不解之缘。展出的作品类型涵盖了架上绘画、装置艺术、雕塑作品以及新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的主题聚焦于“线”这一概念,展现不同的艺术家对于线的理解。策展人任小璐表示,“东方的艺术家惯用书写性的线条“以形写神”,追求作品内容与内在精神世界相契合的写意境界。

展览现场


而西方的艺术家惯用理性的处理方式使用线条,使其在作品中达到光线变化和造形的目的。随着西方绘画传入中国,我们了解、学习到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于是,一批中国艺术家开始探索在保留自身文化的前提下,将两种绘画语言相互融合,运用线条的组合创造特有的艺术语言,以此来表达自我的世界观。”

谭平《一划 -40》30X110CMX25件 2012 纸本


展厅中,首先能看到的是艺术家谭平的作品《一划 -40》。谭平的语言是抽象的,他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创作了一件四十米的深灰色长卷,上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根白线。而此次展出的作品则可以说是四十米长卷的延续,背在作品后面的垫纸上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两行油墨,是无意中的偶得,也是经过设计的创作。

王璜生《骑走·下》  纸本水墨拓印  1460x365cm  2021


而对于艺术家王璜生来说,“线”是其与传统的断裂、转换的焦点。在他将传统国画向当代艺术装置的转换中,线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他在线描的基础上,拓展其他媒材,运用了同样具有线性特征的铁丝、纱布、光线等,加入了光影、机电、音效等技术手段,突破了笔墨的限制,从平面到装置,到影像,再到综合性现场。展出的作品《骑走(下) 》,则是一场行为艺术般的水墨拓印,他驾驶自行车,随意地在巨幅白纸上留下了复杂交错的车辙墨线。

周长江《间之维-4》 160x200cm 布面丙烯 2024


擅长抽象绘画的周长江则带来一系列最新的绘画探索。从线面构成和斑驳凝重的色彩中,其创作并不拘泥于颜色、线条或布局,而更在乎画面所能传递的质朴情感。而杨冬白除了带来了标志性的雕塑作品外,也呈现了他在琢磨雕塑过程里凝结的绘画语言,在他手中,摄影、水墨绘画等元素得到了整合。

余友涵 《抽象 206#1》 2017-2018 布面丙烯 206x206cm


展览中,艺术家余友涵的作品被安置在单独的一个空间中,展现出他以简短的,多彩的线条描绘出心中的风景。余友涵曾说,“我所能说的,是我对绘画的最基本的理解:绘画的本质是平面的,有着各种造型与色彩的各色块的组合或搭配形成一个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展览现场,计文于、朱卫兵的作品


相比于上述的平面作品,艺术家夫妻计文于和朱卫兵的作品则试图打破既有的空间模式和特定材料的控制。在其软雕塑作品《圣山不远》中,一条在空间中高低起伏的软梯搭建出整件装置。展墙高处,麻布为底,用白色线绣的雪山是人们向往的圣山,软梯一直延伸至展厅地面的山丘。观众可以参与进作品,跟寻人形布偶,穿行在山脉之间。

杨冬白《高天流云》  铁、173X316X120CM、2024


在展览中,不同的艺术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展示了“线”的多样面貌:有的被遗忘,有的追溯本源,有的从自然景观中提炼,有像龚新如那样将线蕴藏于人像与数字之中,也有如艺术家李山那样展现出对生物艺术领域的探索等。

李山《阅读系列》 材料:布面丙烯 尺寸:578X223 年代:1998


这些“线”不仅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元素,更是他们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对各自艺术语言不懈探索与挖掘的体现。

边平山 《隐匿的数字系列》 166x710cm 综合材料 2024


据悉,此次展览是“2023年上海市青年策展人成长计划”入选项目。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