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家
红九
“
红九,晋江驻站作者,鲁迅文学院网络作家班第九期学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晋江第三届作者大会现言人气奖得主,爱好写作的金融人士。擅长现代都市题材,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讲述励志正能量的故事,已出版长篇小说十余部,其中多部已签约影视、台湾繁体、越南、泰国出版。
我与写作
人如果能找到一件发自内心喜爱的事情去做,这辈子都会变得充满光彩。而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就是写作。
小时候还没认字那会儿,我就很能说会道的,跟个话唠一样爱给别的小孩讲我自己编的毫无逻辑的小故事。上学以后会写字了,我开始用夹杂着大量拼音的汉字,把我心里不成形的故事,不成形地展现在田字格间。
有时候这些故事会被我搬到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里去。作业本发下来之后,当我看到老师用红色的钢笔在右下角大大地批注一个“好”字时,我内心的激动汹涌得如排山倒海,几乎立刻要放弃长大之后想成为科学家的理想而改做一名文豪。
但后来我发现,老师给所有同学批示的都是“好”字……
我的文豪梦晃晃荡荡地飘远了。
我原本以为关于文学、关于写作,我的成就或许就仅止于作文本上的那个“好”字了吧?但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际遇,我接触到了网络文学。没想到这之后,网络文学居然大大拓延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
那时我刚研究生答辩完,接下来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每天什么都不用干就等着毕业即可。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我接触到了网络文学。
我在新浪网页上看新闻的时候,被链接到了一部小说的页面。反正没什么事,我就点开那部小说的目录看了起来。当“下一页”的按钮不能再点时,我才发现这故事居然还没写完。那种在故事高潮嘎然卡住的不痛快感,让我闹心无比。
——一定得干点什么来发泄掉这份闹心!比如,我也写点什么。
我这样想着。于是我在我看小说的这个网站——晋江文学城,摸摸索索地,注册成为了一名作者。
我在全无准备下,很偶然地敲下了我人生第一部长篇小说的第一个字。甚至敲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我都不确定自己是在干什么,而我敲下的字所组成的这个故事会是长是短、是悲是喜,它会延伸到哪里去。
我想写作的魅力,恐怕就在于它能够给人带来意外之喜吧。
我的意外之喜是我在网站写文的第一天,居然有陌生人给我留言,她夸我写得不错,表示只要我继续写她就会把这个文追下去。至今想起这条留言,我都觉得它是撬动我写作生涯的支点,它赋予我自信、力量、和满足感。
我在这条留言的鼓励下,坚持写了下去。写到第四天的时候,我收到网站内部的一条短信——编辑发信息给我,问我是否愿意成为签约作者。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惊喜;当时我很及时地展现了我的警惕性,我在站短中回问了编辑一句:请问,你是骗子吗?
——借着签约之类的名目,来套我的银行卡密码什么的……
编辑回给我的是一串省略号。然后她说:亲爱的,骗子发不了站内短信的。
……也是哦。
就这样,我签了约,在离研究生毕业一个月之前,正式开启了我的写作之路。
我应该是属于有点小幸运的那类作者,第一篇文就有了一点小成绩。于是我按捺不住地,开始有点沾沾自喜起来。
现在想来,那句千古流传的生活警句说得真对——一瓶子不满半瓶子乱咣。
越是有本事的人,越虚怀若谷;越是没本事的人,才越逮着一点成绩就臭得瑟。
我那时被日渐增多的点击和收益冲昏了头,整天洋洋得意,几乎快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我那会儿很坚定地认为我是个写作天才,处理文字我带着天生的游刃有余,我很有底气地在第一个文还没写完的时候,就计划好了下一个文、下下一个文、下下下一个文……我差点就在计划中觉得我将要为祖国未来五年的GDP贡献出巨大产值,祖国未来的繁荣恐怕是要靠我了。
我闷着头,几乎与外界隔断,写我的小说。我骄傲自满地写,我洋洋得意地写,我黑白颠倒地写。因为觉得自己有足够能力驾驭文字,我甚至一度同时写了三个文。高强度的写作量,让我几乎没有时间去学习与阅读。
这样“只出不进”地写,很快种种弊端就出现了。
首先我坑掉了一个文——我原本想象我是可以同时写三个文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然后我吃力地完结了另外一个文——说吃力,是因为我写文最初时是随性起的头,之后又随性地发展着情节,而当写到了结尾的时候,却不能再随性了。因为一切情节到了结局时都要有个合乎逻辑的结束才行,不然把它称作一个故事,就显得太牵强了。为了这个合乎逻辑的结束,我炸掉了很多脑细胞。
接下来我认为我可以专心地、全力地、一心一意地来写剩下的这篇文了。这么全心以待,再加上我的写作天才,我想我可能会在文章完结那天去申请茅盾文学奖或者鲁迅文学奖,也说不定。
然而现实再次用它理性的大手扇了痴心妄想的我一耳光——且先别说什么奖不奖了,有两个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消极局面已经让我很是手足无措。
第一个局面,是我的收益相比前两个文在下降。这就等于是说,我越写越差了。
第二个局面,是每天打开文档后,我的脑子里都是一片空白。我每天逼着自己想情节的时候简直像在上刑,像有人在用烈火去炙烤我每一个脑细胞里的水分。每天的更新写完时,我都觉得有点虚脱,仿佛干涸了无数脑细胞。这样的状态日复一日,我再也不敢洋洋得意自诩拥有写作天赋了。
我想那段时期,应该就是我写作过程中的瓶颈期吧。
我开始审视自己、整理自己、反思自己。
我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再有才华的艺术家,如果不吸收知识,不补给养分,灵感迟早有一天是要被败光的。况且我不是艺术家,所以我那可怜的灵感在写到第三个文的时候就已经要枯竭了。
但所幸我沾沾自喜的时间没有持续那么长,所幸我在洋洋得意的悬崖前及时勒住了马。我为我之前因为取得了一点小小成绩就趾高气昂而感到羞愧。我开始思考,我该怎样补给养分,怎样让干涸的脑细胞再水分充盈起来。
我冷静地分析,自己在写到第三个文的时候,为什么这样吃力。分析未果,我去买了一整套《创意写作》回来看。
不得不说,书,果然是启迪人心灵的智慧之物。我在书里打着滚地遨游了一圈之后,终于发现,写作不只靠天分,不只靠灵感,不只靠勤奋;写作还要靠大量阅读、不断学习和积累技巧。
通过对写作技巧的初步研究,我明白了,随意地开头、随意地发展、天马行空地任由故事游走到结局,这样的写法很容易让人物变形,让事件丧失该有的逻辑,让故事结束在不合理的狗血之中。
所以想写出一篇好小说,不该随意;想写出一篇好小说,就要认真地、周全地、刻苦地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我们应该不那么急于去打开文档敲打键盘。我们应该先在脑子里想好:我究竟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我的立意在哪里?我的这个故事,主角们都是什么样的人?配角们是否别具特色?我的故事往大点设想,在发展的过程中,它能否揭示出什么人生道理来?我的故事它的整体基调是不是励志的正能量的?
人的进步,往往始发于学会思考。
而我的进步之旅,便开始于我懂得思考的那一刻。
思考让我发现,我在写作的道路上,原来如此渺小。我曾经的所有的沾沾自喜,都是一面叫做“反思”的镜子,它对着我时刻折射出“人要谦虚”的镜像。
学会思考的我,终于摸索到进步之门。
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天不管多忙,都要读书。
那段时间,我没有像小马达那样继续开新文。虽然停下一段时间不写,积攒的人气很容易会流失掉,但我还是选择停下一段时间,好好充充电。每一份读者曾对我说的“喜欢”里,都含着沉甸甸的分量,我得对这些沉甸甸的分量负责。
我停下了盲目写作的日子。我开始为我的脑细胞补给水分和能量。
我看书,大量的看书。传统文学、名家散文、明清小说、古史轶事……所有这些流传下来的书籍,都是拥有宝贵价值的。我如饥似渴地吸吮这些宝贵的价值。
我看剧,认真的看剧。以前看剧看的是热闹,现在再看剧,却开始分析剧的门道了。这个情节是怎么发展到这个情感拐点的?剧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样的事件去刻画其形象的?一个又一个的情节点,是怎样连贯又自然地串在一起的?
我到处走,到处看,不再除了上班就宅在屋子里只知道昏天黑地地码字。人只有多接触自然,胸腑中才会贮满情感。春天来了,中山公园的郁金香开得真是好看;夏天到了,坐在船上从白洋淀的芦苇荡里缓缓行过,会觉得自己游走在一幅水墨画间;秋天悄然而至,地坛的银杏叶在地上铺出长长宽宽的黄金大道;冬天莅临后,什刹海的冰场能把人直接从冰面拽回到童年去。
我读书,我看剧,我到处走。我的感官活了,我的灵感回来了,我的情感更加丰沛了。
再下笔时,我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再不会像之前那样,写一句话,停下来挠半天头皮去想下一句。
现在有无数可供选择的下一句,会带着饱满的情感,源源不断地从我心底里涌出来。
写作,不是闭门造车,不是一时热闹。
写作,它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想把这件神圣的事情做好,就要永远心怀谦虚、要时刻贴近生活、要多多接触社会。当有了成绩时,不轻狂人不如我;当遇到瓶颈时,也不轻言我不如人。
写作,它之于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就如开篇所说的那样吧。
人如果能找到一件发自内心喜爱的事情去做,这辈子都会变得充满光彩。而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就是写作。(文/红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