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中国古桥的悠久历史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代桥梁早期实物虽然已经不多,但从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上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情况来。

当我们漫步中华大地的时候,不管是在高山峡谷、溪涧湖池、大江大河甚至波涛汹涌的大海之滨,还是在幽静的园林庭院之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有各式各样的桥梁飞跨其间。许许多多造型优美的古桥,不仅以它们坚固坦平的躯体千百年来为人们跨越高沟深涧、大江大河服务,而且以它们雄伟而又优美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引得许许多多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为之讴歌、绘影。他们常常以“长虹饮涧”、“彩练行空”等词语来描绘古桥的风采。的确,这许许多多的古桥好像是一道道人间彩虹在神州大地翩翩飞舞,使大地添彩,河山增色。

罗哲文:中国古桥的悠久历史

苏州古桥

我国造桥的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在利用自然的山洞岩穴和构木为巢的时候,就已经懂得用自然倒下的树木枝干作为跨越的工具了。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出现了原始聚居的村落。在村落周围出现了人工挖掘的防御性的深沟大壕,以防止野兽和外部落的攻击。与此同时也就必然产生了村落内部必须经常出入跨越大壕沟的问题,也就是要架设安全方便的过沟建筑物——桥的问题。从经过考古发掘的距今五千多年前,西安半坡村原始村落遗址的复原图来看,在半坡遗址的周围,有一条宽约五六米、深约五六米的大壕沟。这条大壕沟每天都要有很多人进出,是必然要有桥的。根据建筑材料和施工能力推断,这里的桥应当是木梁桥,是用几根长七八米的树木拼成的。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如《说文解字注》上说“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广志》上说:“独木之桥曰榷,亦曰彴。”独木桥,应当很早就出现了,因其更为简单,便于搭设,人们从小河、狭谷岸边把树木推倒搭向对岸就成了。

还有一种历史较早的桥叫踏垛或石磴,也称作踏步桥、堤梁桥等。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遇到溪涧、小河水涨、水阻的时候,为了渡水,便采取了在水中抛置石块当桥的做法。这种形式的桥很简单,也便于架设,在人类能够用手搬物的时候就可能有了。它与独木桥可能同一时期就出现了。在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对这一类的桥也有了不少的记述。像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竹书纪年》和后来的《考工典拾遗记》,以及其他文献史料中都记载了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时“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而为梁”和周穆王三十七年(前965年)伐楚,大起九师,东至九江,驾鼋鼍以为梁的故事。鼋鼍本是一种特大的乌龟,人们把它们用来形容在溪涧小河中露出水面的石磴、石块筑成的踏步桥,倒也是非常生动的。在古文辞解释的专书《尔雅·释宫》中把这种桥称之为石杠并作了解释:“石杠谓之徛,徛者,步桥也,按即聚石水中,以备步涉者。”现代人还有把这种桥称之为“汀步桥”、“过水梁”等的。

罗哲文:中国古桥的悠久历史

石拱古桥 罗哲文手绘

此外还有一种藤桥和绳索桥,也是很早就可能出现的桥。原始人类曾经攀缘于高山密林之间,往往借垂索悬藤飞荡跨越。当他们学会用手的时候,自然也会把藤条垂索的另一端加固就可缘着它们渡到对岸去了。但由于这种原始藤索桥难以保存,已无法找到早期的遗物了。后来,发展成为竹索、铁索桥,这些在古桥类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从我们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利用和简单加工自然的树木、藤条、石块等材料,创造了这种解决阻断交通问题的桥梁建筑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古代桥梁修建的数量越来越多,桥梁建筑的工程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桥梁建筑的艺术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现在保存下来的古代桥梁早期实物虽然已经不多,但从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上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情况来。如像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竞相争雄,修城、开渠、筑路工程的大力发展,城有城壕,渠有水道,路有沟谷,都需要建大量的桥才能使交通通畅。公元前五世纪西门豹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治水开渠12条,因与驰道相交,所修筑的12座跨渠水桥,一直延用到了汉朝。据《华阳国志》上记载,公元前三世纪秦代蜀守李冰在益州(今四川成都)城西面与南面的郫江与锦江上造了7座桥。西门外的叫冲治桥;西南石牛门外的叫市桥,市桥下还放了潜水石犀,以镇水妖;城南的叫江桥;南渡流有万里桥;锦江上的叫夷里桥,又名笮桥;冲治桥西北的叫长升桥,郫江上北面的叫永平桥。这7座桥又名为七星桥。它们在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公元前四—前三世纪,秦昭王在渭水北岸的咸阳宫与南岸的兴乐宫之间,造了著名的渭水桥,把两座宫殿区联成一片。这桥长380步(1步5尺),为我国建桥史上早期杰作。

罗哲文:中国古桥的悠久历史

风雨桥罗哲文手绘

在近代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在山东临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的城门外城壕(护城河)的两岸地下,发现了修筑桥石的石块与夯土。护城河宽约七八米,桥的跨度至少也在七八米以上。在陕西西安、咸阳渭河老河床下也发现了渭水桥(可能是中渭桥)的木桩基础,证明了古老的著名的渭水桥确实存在,规模甚是巨大。

早期的古桥中,还有一种桥型叫做“舟梁”,也就是后来的浮桥。因为它当时是临时性的,用过就拆,所以难以保存,也无遗址可考,只能从历史文献记载上去了解。在《诗经》中有“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描写,传说在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周文王为了娶亲,在渭水上架了一座大浮桥以显示其气派。《史记·秦本纪》上记载:公元前541年,秦公子鍼去投奔晋国,为便于大批车马行人通过,在临晋关附近的黄河上建一大浮桥,通过的队伍有“车重千乘”之多。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农业、手工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城池的兴建,交通空前发达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不断发展,对桥梁的要求更为迫切,同时也为修建桥梁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的条件。于是,桥梁修建的数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类型越来越丰富,建桥技术越来越先进,桥梁艺术越来越精美。许多古桥至今仍然保存着,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些古桥如河北赵县隋代赵州桥(安济桥)和北京卢沟桥等久已扬名世界,成了世界人类科技文化的重要遗产。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出版《古迹》)

罗哲文:中国古桥的悠久历史

古迹(精)

作者:罗哲文 著

定价:52元

为罗哲文先生关于古代建筑的学术随笔集。是典雅文存第六号作品。包括长城、古塔、古亭、古桥等内容。书中配有50幅作者建筑手绘以及摄影作品。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