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一年一度的学术研究大展“百年吞吐——刘海粟书法大展”(展至2025年1月15日)正在对外展出,刘海粟美术馆以全馆所有展厅来呈现这一重磅展览,展出作品超过200件,比去年中国美术馆展品多50%,也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刘海粟书法作品大展,本文为部分展出的精品鉴赏。
《勇智宏辩》
“勇智宏辩”,是1978年,刘海粟为女儿刘蟾所写的一件横幅。当时,刘海粟已是84岁的高龄,但这几个字仍是笔力遒劲,丝毫不见老态。
勇智宏辩
“勇智宏辩”的字面意思,大略是有勇气、有智慧,善于宏辩。而能够宏辩的前提,必定是思维开阔、独立思考。“勇智宏辩”四个字,自然是寄托了刘海粟对女儿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是他对自己幼年学习书法时一段经历的回应,算是人生的call back。
1896年,刘海粟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原名叫刘槃,他是家里的第9个孩子。
在常州,刘家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祖上数代鸿儒。刘槃的母亲,是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的孙女,洪亮吉生活在乾隆年间,精通诗文自不必说,他还是经学家,著有《春秋左传诂》;是史学家,有《三国疆域志》 《十六国疆域志》 等著作;最让人意外的,他还是最早的人口学家。
刘海粟的姑父,叫屠寄,也是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学者,著有《蒙兀儿史记》。1917年,当蔡元培担任国史馆馆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时,屠寄受聘为总纂,这是一个官职,负责国史等官修史书的编纂。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刘槃必然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从小就在自家书房念书,每天上午背书,背的是四书五经。下午写书法,学习的方式就是临贴,当时主要临的有《柳公权玄秘塔碑》《麻姑山仙坛记》 《颜家庙碑拓片》等等。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只需要背书,不需要提问。而刘槃偏偏就是个爱思考、爱提问的孩子,每每把老师问的一愣一愣的,老师很生气,就去找刘妈妈告状。后来,刘妈妈把刘槃送到了绳正书院,这是刘家自己兴办的书院,主要学生也都是刘家子弟。大概12岁时,刘槃在绳正书院里写了一副对子 “逢源会委、勇智宏辩”,书法水平技惊四座,成为了书院的一段美谈。
这两句是正是出自每个读书的华夏少年郎每天都在临的柳公权《玄秘塔碑》,从1500余字的原文中,刘槃只选了“逢源会委,勇智宏辩”这八个字,足见当时,这个才12岁的孩子,就已经立下了想要百川汇聚、智勇双全、独立思考、宏辩八方的雄心。
时隔70年,耄耋之年的刘海粟再次写下了“勇智宏辩”这四个字,此时,他已经不是那个刚刚学写书法的总角少年,而是名震华夏的艺术家、教育家,然而,他对“逢源会委,勇智宏辩”的追求,却是贯穿一生,末曾改变。
《存天阁》
这件《存天阁》的匾额,是康有为为刘海粟的工作室所题写的斋名,这块牌匾也见证了康有为与刘海粟的一段传为美谈的师徒情谊。
13岁时(1909年),刘槃从常州来到上海学习绘画,之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刘海粟,海粟两个字出自苏东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艺海无涯,自己不过是小小一粟的谦逊之意。
展出现场的《存天阁》
在上海,刘海粟先在周湘所办的布景画传习所学习绘画,之后又与友人一起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15年,学校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刘海粟担任校长。之后几年间,刘海粟大刀阔斧地进行艺术教育探索,公开招收女学生并男女同校,雇佣裸体模特等举措,引发舆论沸腾,也为刘海粟博得了一个“艺术叛徒”的诨名。
1922年,刘海粟与吴昌硕、王一亭等画家一起举办“天马会”的画展时,这个展览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当然是个大名人,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迫流亡海外15年,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回到祖国,并在上海生活了十余年。
康有为不仅是个政治家,他在艺术上也是一个有着强烈主张的变法者。他将宪政改革的创新精神注入书法理论中,将金石与书法相结合,发展出了一种极具辨识度的“康体”书法。对,就是“存天阁”这个牌匾中所呈现的书法风格。
康有为对“天马会”展览评价非常高,夸赞这次画展让他在衰微的中国画坛看到了新气象。就是在这次画展中,刘海粟与康有为结识。康问刘今年多大了,答26岁。问创办上海美专时多大,答16岁。问老师是谁,答没有老师,自学的。这一番问答之后,康有为惊呼道:天才!天才!
两人一见如故,康有为甚至主动提出要收刘海粟为徒,教他诗文和书法。刘海粟此时也正好有意要研究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这对师徒情谊就此结下。康有为对刘海粟的书法训练是非常严格的,他手把手地教刘海粟如何悬腕、执笔,甚至每一个细微的姿势都要细细纠正。这种严谨的训练,让刘海粟的书法技艺迅速提升,他掌握了康体书法的精髓,能模仿康体至真假难辨,甚至到了可以为康氏代笔的程度。
后来,刘海粟在上海美专里设了一间自己的工作室,请恩师赐名,康有为说,彼此有缘结为师徒,是上天注定我们存在在一起,所以就写了“存天阁”。
刘海粟非常珍视将这幅牌匾,一直挂在上海美专的工作室,解放以后院系调整,他又把牌匾拿回家,挂在自家画室正对客厅的粱上。对于存天阁这个名字,刘海粟也是喜爱有加,他有一方“存天阁”的章,后来刘海粟的艺术随笔文集,也叫《存天阁谈艺录》。
《临东坡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这是刘海粟在1942年所写的《临东坡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无论是书法风格,还是作品背后的故事,这都是件特别值得一说的临摹作品。
先说苏东坡的原作。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了两首五言诗,诗意孤寂苍凉,有“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的句子,显现出诗人当时精神寂寞,生活愁苦、郁郁寡欢的状态。《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临东坡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其创作之时,刘海粟恰好也是处在类似的困苦境况之中。
1942年,距刘海粟向康有为学习书法,已经二十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他两度去欧洲游历,第二次还组织了盛大的中国书画展览,在欧洲多个国家巡展,向欧洲人展示了当时中国绘画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在整个中国艺术界,刘海粟都已经拥有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随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到1939年底,刘海粟乘船离上海,赴南洋举办“中国现代名画筹巡回展”,所得款项全都捐赠给“万国红十字会”,用以资助抗战。
然而,因为战事不断扩大,刘海粟不得不滞留辗转在新加坡和印尼等地。1942年,当时47岁的刘海粟住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城,也就是今天雅加达附近一个叫米司脱的偏僻小镇上,自己去国怀乡,孑然一身,而遥远的祖国,此时也正是炮火连天、生灵涂炭。此一时,刘海粟心中的悲苦之情,与一千年前谪居黄州苏东坡竟有相似之处,隔着千年时光,惺惺相惜。
刘海粟的这张《临黄州寒食诗屏条》基本忠于苏氏原作,展现出稳健的笔触,既有伸展的动感,又规整有序,形神兼备。他巧妙地吸收了《黄州寒食诗》的优点,同时也融入了苏体的“跛态”特质。
散氏盘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一般认为,散氏盘是西周晚期,大约周厉王时期的器物,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无论是从字数、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散氏盘》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刘海粟临散氏盘铭(局部) 1975年 纸本
刘海粟临散氏盘铭(局部) 1975年 纸本
散氏盘的内底上铸有铭文,共19行、357字,铭文内容与土地转让相关,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同时,散氏盘也有极高的书法价值,金文本身就具有古朴厚重、线条流畅的特点。《散氏盘》的铭文更是将这种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笔画沉稳磅礴、线条粗细得当、字形布局古朴优雅,无疑是大篆的典范之作。这种风格不仅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刘海粟临散氏盘铭题跋(局部) 1975年 纸本
中国书法学习中有一句话,叫“书从篆入”,意思是想要写好书法,就必须要先学好篆书,这算是中国书法学习的一个古训,历代书家都有类似的言论。因为篆书看似简单,却是书法的基础笔法,蕴含了中锋用笔的技巧。如果篆书过关,中锋有力,书法的线条质感就完全不同。一个字的厚重,饱满,力量都是从中锋历练而来的。
刘海粟早年拜康有为为师, 自然也继承了老师“学书必从篆入”的书学思想。康有为晚年,也一再强调,让刘海粟要去临大篆,主要就是指散氏盘。刘海粟曾表白自己“爱琅琊石鼓,毫端郁勃,敛元气,奔吾腕。”故此,他能将所得金石之精髓融贯于诸体之中,这是他开启自我书法风格的密钥之所在。
刘海粟临散氏盘铭展出现场
临陈淳作品
这里的书法作品,都是刘海粟临习晚明的狂草大家陈淳的作品,一幅为条屏,一幅为手卷。
陈淳,号白阳,是晚明期的书画大家,他师从文徵明,在其门下声誉最高。在绘画上,陈淳与徐渭齐名,并称白阳、青藤。在书法上,陈淳尤工草篆,笔法洒脱,其晚期将大部分精力都倾注于行草书。陈淳的书法笔墨放纵,运笔提顿扭转,左倾右倒,或节制或奔放,如醉歌狂舞,纵橫争折,线条与墨色交织成不断变动的画面,极富律动的美感。
刘海粟的书法学习,幼时临摹颜体、柳体,打基础最理想的字体,再到上海拜康有为为师,从康体书法中领会金石意味,后来又遵老师的教导,开始临摹《散氏盘》、《石门铭》、《石门颂》、《毛公鼎》,进一步体会碑学真谛。同时,刘海粟也临摹和学习苏轼、黄庭坚、米芾、陈淳等众多书法名家的作品。经过数年的训练,刘海粟的书法,篆、行、草、楷齐头并进,功力不凡。虽在字形笔划保存了康先生的一些东西,但已经加以变化,开始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逐渐跳出了康体的樊篱,自成一家。
刘海粟书法的神采,绝不是那种笔画上的精致,更不是形质上的所谓传统体现,而更多的是内在的精神与潜意识的生发。但一到笔下都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表现方式,表现出一种精气神上的合一。从刘海粟临习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寻求多变,革新自我的各种尝试和探索。
给夏伊乔的五封信
这里一共有5张刘海粟写给妻子夏伊乔的书信,书信的内容,即有对家国天下的关心,有对艺术理念的探讨,也有与亲戚朋友往来与讨论,有一粥一饭、生活琐事、家长里短的交待。
给夏伊乔的信
身为书画泰斗,大名家、公众人物,刘海粟的身边总是围着各种各样的人,对于这些人与事的真实看法,自然不能公开讨论,但却可以在家书中和妻子畅所欲言。在这些信里,你会看到大艺术家的各种吐槽。他说某人是“蠢极,什么都不懂不管,一损一动,第一个吃苦头的就是我。”他吐槽那些慕名而来的粉丝,他写道,“每天来人太多,厌倦已极,张纪恩前天清早就来,还同了三个青年,小青年给挥出去了,”,又说“我又不是熊猫,看什么!”
从这里字里行间中,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有趣的刘海粟跃然纸上。
给夏伊乔的信
当书法是更偏向艺术的时候,可能体现为一副对联,一张匾额,或是一副题字,绘画上的题跋,这类书写通常都会比较正式、慎重。而我们面前的这些家书、信札,并不承担什么宏大的寄托,书者没有那么认真工整,也没有深思熟虑,家长里短,想到哪说到哪,甚至语句不通,也正是这种不装、不端的状态,能让我们看到书者更松弛、更随性、更真实的的样子,也能帮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他的真性情。
今天,书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已经消失殆尽,可是,就在短短的几十年前,在电子时代到来之前,手写的书信,还是人们最重要的远程交流方式。
给李骆公的信
刘海粟的书信往来,一类是与妻子儿女的家书,另一类是就是与故交好友的往来。
这里的一排,是刘海粟写给李骆公的三封书信。
给李骆公的信
李骆公是刘海粟的学生。他1917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家境贫寒,19岁时中学毕业后,全校老师集资了6块现大洋,送他到上海到报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考试中,李骆公虽然名列前茅,但却交不起学费。包括倪贻德、关良、丁衍庸等几位教授,都认为像这样的英才必须留住,就联名向校长刘海粟汇报,刘海粟看过考卷后,立刻决定破格录取李骆公。
在学校里,李骆公展现出极高艺术天赋,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又去日本留学深造。解放前夕,李骆公到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教,同一年,学校改名为河北师范学院,1951年,他在河北师范学院创建了美术系,任首任系主任。这个美术系,就是今天天津美术学院的前身。1969年夏,李骆公调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文化馆工作。
给李骆公的信
刘海粟比李骆公年长20岁,两人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亦师亦友。与我们面前这三件展品,2件是是李骆公在桂林工作时,与刘海粟的往来信札,1件是刘海粟为李骆公所写的狂草作品。在信件中,刘海粟说自己足迹遍天下,却偏偏就没有来过桂林,所以准备带女儿和弟子一同来桂林观光。
除了相约游玩,刘海粟还请李骆公给自己再刻几方印章,不仅给出了印章的具体文字内容,还图示画出了大致的布局结构。
李骆公在本来主功绘画,从1957年后,开始进行现代书法篆刻的研究,得到钱瘦铁、王个簃等大咖的指点,他的篆刻多以象形文字入印,新奇大胆,深得刘海粟的喜爱。刘海粟曾经评价他的篆刻是”无论在篆法上、结构上、刀法上,都能独创一格,绝不在前人的绳墨中讨生活。这是他惊人可喜之处。尤奇者,他的欵识凝练遒劲、浑穆自如。”
两件《清奇古怪》
这里的两件作品,画的都是清奇古怪。
何谓清奇古怪呢?是苏州的光福司徒庙中,四株已经有两千树龄的汉代古柏,清奇古怪正是这四株古柏各自的名字。
两件《清奇古怪》展出现场
要说这古柏和名字,都是大有来头。东汉初年,邓禹协助刘秀夺得帝位后,被封为大司徒,晚年放弃功名,隐居苏州。相传这四棵树就是邓禹亲手种植,经历了两千年风霜雨雪,甚至曾遭电霹雷击却大难不死。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看到了这四株古柏,分别赐名为清、奇、古、怪。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也提到四株古柏,说:“清者一株挺直,茂如翠盖。奇柏,奇者秃顶而扁阔,半朽如掌。古者体似旋螺,枝干皆然。怪者卧地三曲,形同之字。”
两件《清奇古怪》展出现场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和墨宝,刘海粟一生两次游览光福司徒庙,第一次是在1955年,花甲之年的刘海粟与妻子同游光福司徒庙,看到这四株古柏,连连称道:“奇景!奇景!真是罕见的奇树!”他以苍劲古拙之笔,写出了古柏的苍颜卧姿,却有升腾万里之势。
作品画成之后,又有吴湖帆、杨千里、周谷城、张伯驹、黄君坦、李宝森等多位艺术大师名家,在画卷上题诗作跋。在这件作品中,右起第一位就是刘海粟的故交吴湖帆的题字,其中前两句”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是出自杜甫的《古柏行》,意思是说,苦心难免为蝼蚁所伤,但香叶仍为鸾凤所喜。此乃以物喻人。后面两句“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意思是天下志士幽人请你不要怨叹,自古以来大材一贯难得重用。
25年后,1980年刘海粟重游故地,再次来到光福为古柏作画,他在寒风中站立数个小时,又画了一张古柏图,画后题有“清奇古怪舞夭娇,风火雷霆劫不磨”的句子,用古柏历经磨难却仍然生命旺盛,在题字的落款中,还有“年方八五”几个字,来表达自己虽在耄耋之年,也仍然是生机勃发,创造力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