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在中国文化史上,楚庄王留下了清晰的痕迹。“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这两个成语就是楚庄王给我们留下的。

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留下赫赫军功,成就楚国霸业。但楚庄王却受到中原思想家的赞美,孔子也赞叹说:贤哉楚庄王!为什么?详情请收看本期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之楚庄王”。

开疆拓土楚庄王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今天我们评点楚庄王,从楚庄王的事迹中,我们分析一下什么是中国式的贵族精神。

在中国文化史上,楚庄王留下了清晰的痕迹。“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这两个成语就是楚庄王给我们留下的。

常见一种批评,说我们中国人性格中缺少一种高贵的品格,缺少贵族精神。还批评说中国上下唯权是崇、唯利是图、没有道义底线,有一种暴徒、流氓、无赖恶习。中国人天生是这样吗?其实不是。

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一种贵族精神,一种强烈的贵族精神,我们中国曾经有过,中国春秋精神就是贵族精神。楚庄王就是中国春秋贵族精神的一个代表人物,我们今天要分析一下这种中国式贵族精神的特征。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春秋五霸之楚庄王

楚庄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613年到公元前591年,共23年。如果从楚国开国君主酓熊算起,楚庄王是楚国第22位君王。

楚庄王接近20岁时即位为王,当时国内矛盾重重,在复杂形势下,楚庄王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即位三年后,大概在23岁时才开始真正执政,很快显示出他的贤明才干。他有强烈的扩张动力,一步步推动楚国推向历史的顶峰。

受到孔子赞美的楚庄王

我们先介绍一下楚庄王军事扩张的霸业。春秋时期的中国是楚国、晋国两大强国南北争霸的时代。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楚军在邲之战打败晋军朝,使楚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楚庄王因此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以后的第三位春秋霸主,也是春秋第一位来自周王朝权力系统外的蛮夷霸主。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韩非子·有度》篇说:“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这里荆庄王就是楚庄王。楚国八百年历史中,共兼并六十多个国家,扩张土地达五千里。按韩非子所说,楚国有一大半的领土扩张是由楚庄王实现的。

对比一下楚庄王和后来的秦始皇 ,我们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国,军功赫赫,但秦始皇带给人残暴冰冷的形象,历史上人们对秦始皇负面评价很多。楚庄王也是一位对外扩张军功赫赫的君主,他将楚国的势力扩张到了整个黄河以南地区。但春秋战国的思想家们对楚庄王有很多赞美。比如说孔子,孔子站在中原的立场,一直称楚王为“楚子”。但是在《史记·陈杞世家》的记载中,孔子赞美楚庄王为贤明之君,他说:“贤哉楚庄王!”

为什么楚庄王既能有争霸的赫赫军功又能赢得很大的中原声望?大概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明亮的贵族精神。他似乎实现了中原思想家们心目中的理想君王人格。今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楚庄王身上展现出的这种中国式的贵族精神。

贵族战争有节制

公元前597年,大约在楚庄王35岁时,楚国和晋国,当时南北并峙的两大强国发生了邲之战。邲就在今天的河南荥阳东北。楚国在邲之战打败了晋国。

邲之战之前36年,公元前632年,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在城濮之战被晋文公率领的晋国打败。36年后的邲之战,楚庄王报了这个大仇,楚国也因此成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国家。

特别要说明的是,春秋时期的战争没有后来的战争这么残酷。这场著名的邲之战,甚至有一种我们今天有点难理解的轻松气氛。

据《左传》记载:晋军在逃跑时,有些战车陷入泥坑,动弹不得。但是,追来的楚国士兵并没有趁机上来杀戮,而是教晋国士兵怎么让马车动起来。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楚国士兵教晋国士兵启动马车

楚国士兵说:“你们把马车前面的横木抽掉,马就可以跑了。”晋国士兵抽掉横木,但马车还是没有跑出来。楚国士兵又说:“你们把旗子拔掉,把车辕前的横木也拔掉。”晋国士兵照做,马车果然跑动起来。晋国士兵为争回点面子,逃离的时候还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意思是,我们不如你们楚国这样的大国,你们逃跑的次数多,逃跑经验比我们丰富啊!楚军就这么让晋军逃跑了。

大家看,这还是我们所理解的通常意义上的战争吗?这是不是更像一场体育比赛?今天我们说起战争,总会觉得非常残暴。但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多数发生在贵族之间,战争多是为了比输赢,点到为止,而不是为了砍人头。战争胜负已定,敌人在逃亡途中,就没必要再多杀人。这中间有一种高雅节制的贵族精神。

拒建京观

介绍完楚庄王的军功。接下来我们要介绍他七个方面事迹,分析其中所呈现出的贵族精神。这七个方面是拒绝建立京观、放走解扬、放过宋国、恢复陈国、放过郑国、问鼎中原、以及楚庄王之担忧。

我们先来看一下楚庄王拒绝建立京观的事。什么是京观?古代中国,战争结束以后,战胜的一方往往把战败的敌方将士的尸首堆积起来,填土成丘,成为京观。修建京观,是为了夸耀武功、威慑敌人。这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古老传统。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由战败将士尸首堆积而成的京观

唐朝时候,唐太宗厌恶京观,他曾下令填平历朝各地建立的京观,安葬枯骨。但建京观的传统并没有因此停止,一直延续到明朝都喜欢建京观,直至清朝,官方才正式结束建立京观的传统。

《左传》记载邲之战后,潘党向楚庄王建议,把晋国将士的尸体收集起来,建一个京观。目的是什么?是显示给子孙,让他们无忘武功。

原文是: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庄王马上反对。楚庄王解释说武字的写法,意思就是“止戈为武”,“武”就是停止干戈的意思,武德就是要结束战争保护和平。楚庄王还引用《诗经》中周武王关于止息干戈的诗。

楚庄王说武有七德:“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禁暴,禁止暴力。戢兵,收藏兵器。保大,保持强大。定功,定立功业。安民,安定民众。和众,团结民众。丰财,增加财富。

楚庄王说,正当的战争要服务于这七大准则。然后说,我以此七德来衡量我自己 ,发现自己一条都不符合,我们不能建京观。

这是一位36岁国君的战争观,没有一条是以杀敌数量来作为武德标准的。可惜这种“止戈为武”的武德精神,在战国以后逐渐丧失。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他把砍下的敌军首级的数量,当作奖赏土地和爵位的指标,把害命谋财、杀人谋位明确地提升为国家法令,这就把中国精神拉入了地狱。

礼送信臣解扬

我们再来看看放走晋使解扬的故事。公元前594年春,楚庄王率军队征伐宋国。这时宋国的盟主晋国正在跟秦国作战,没有力量及时赶来救援宋国,而是让壮士解扬去宋国送信,要让宋国人坚持等待晋军的救援,不要投降楚国。

解扬经过郑国时,被郑国人捉住,送给了楚庄王。楚庄王厚待解扬,要解扬劝宋国人投降,说晋国不能来救你们了。劝了三次,解扬才答应了楚庄王。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楼车

当楼车升起来到宋国城墙的时候,解扬就对城里大呼小叫说:千万不要投降楚国,晋军大军马上就要到了。

楚庄王大怒, 说你答应了我,为什么要这样,不是我无信,是你自己放弃,你准备受极刑吧。

解扬对楚庄王说:君主下命令,要讲义。臣子执行命令,要讲信。用信承载义而行,这样去行动才是国家的利益。

原文是这样的,值得品味一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解扬还说,讲义,我就不能够讲两个承诺两个信誉。讲信,我就不能够去听从两个君主的命令。你向我行贿,这是你自己不知道为君之命。我受了君命出来办事,我宁死也不会让君令失落。我怎么可能接受贿赂呢?

原文如下:“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又可赂乎?”

我完成了使命,我是个信臣,我死得其所,你就看着办吧。楚庄王二话不说,马上“舍之以归”,礼送解扬回晋国。

解扬和楚庄王身上,都充满了春秋式的贵族精神:讲义、讲信,在大原则上毫不含糊。

撤围宋国

我们来看一下楚庄王放过宋国的事。公元前596年,因楚国的使者经过宋国时,被宋国大夫华元让人扣了,楚庄王出兵攻打宋国,一围就是5个月。

宋国的盟国晋国无力救援,宋人粮食枯竭。楚国在宋国城墙外筑城,一副要持久作战的姿态。宋国上下非常着急。这就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那位惹出这次大战的肇事者华元,他自己在晚上悄悄潜入楚国将领子反的军营,摸进子反卧室,从床上把子反弄醒了。对子反说:我们已经惨到易子而食、拿人骨头烧火做饭的程度了!但是如果楚军在我们城下,逼我们签订盟约,那我们情愿国家毁灭,绝不服从。如果你们楚军先退军三十里地,我们宋国惟命是从。

原文是:“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音cuan)。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这华元说得很有意思,他说我们宋国可以与楚国结盟 ,但是我们必须是有尊严的结盟 。你们必须先退军三十里,我们再谈判结盟。那时的中国人,为了尊严,为了荣誉,还真是宁死不屈。

华元走了以后,子反去向楚庄王汇报这个事。楚庄王马上安排退军三十里地。这样楚国和宋国就立了盟誓,成为盟国。条件之一,就是让这位肇事者华元到楚国去做人质。这位华元也就老老实实到楚国去当人质了。

也就是这位华元,在公元前579年,促成了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第一次弭兵盟誓,签订了一个和平盟约。弭兵盟誓的地点在宋国的城门外。宋国作为小国促成了当时的大国晋楚间的和平外交大事。

恢复陈国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楚庄王恢复陈国的事。公元前599年,陈国发生内乱。陈灵公被大夫夏徵舒杀害。楚庄王率军攻入陈国,杀了夏徵舒。他把陈国安排为楚国一个县,想要兼并陈国。

有一位叫申叔时的楚人批评楚庄王过分子。认为楚庄王言行不一,说是来救陈国的,结果却吞并陈国。楚庄王马上改正,从晋国接回陈国逃难的太子 ,让他当上了陈国的国君。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兴灭国,继绝世

《史记·陈杞世家》:成公元年冬,楚庄王为夏徵舒杀灵公,率诸侯伐陈。已诛徵舒,因县陈而有之,群臣毕贺。申叔时独不贺。对曰:“……今王以徵舒为贼弑君,故徵兵诸侯,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后何以令于天下!”庄王乃迎陈灵公太子午于晋而立之,复君陈如故。

楚庄王杀死了杀害陈灵公的夏徵舒,又恢复了陈国,这个做法完全符合孔夫子关于“兴灭国,继绝世”的社会理想。孔夫子很感动,就愿意以王的身份来称赞楚庄王,说“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可见,孔夫子本质上不是民族本位而是文化本位的。他批评谁赞美谁,是以他的文化价值为标准的。

同情肉袒牵羊的郑伯

我们再来看一下楚庄王放过郑国的事。公元前597年,郑国背弃与楚国的盟约,楚国就攻入了郑国。郑国国君郑伯光着上身牵着羊来见楚庄王。非常卑下地请求不楚庄王不要灭了郑国,希望楚国能够与郑国重新订立盟约。“肉袒牵羊”是一种服从的礼仪。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史记·郑世家》记载: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獘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

郑国是春秋重要的中原国家,有着辉煌的历史。春秋期间第一个与周王室发生战争并打败周王室的就是郑国。郑伯为了保国,如此低下谦卑,楚庄王很同情。楚国将领劝楚庄王别同样郑伯的请求,但楚庄王说:”郑伯能如此谦下于人,必能对民众讲信用,不能灭绝这样的国家。“

《史记·楚世家》原文如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

楚庄王就亲自挥令旗,左右指挥军队,引军后退三十里,再以平等的姿态同意与郑国结盟。这种不恃强凌弱的做法,令郑人心服口服。所以后来晋国来救郑国,郑国反而配合楚国打败了晋国。

问鼎中原

我们再来看一下有名的问鼎中原的故事。公元前606年,楚庄王28岁。他率军攻打陆浑的戎人,驻军在洛阳的周城外。周定王使王孙满慰问楚庄王,楚庄王就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并且说九鼎没什么了不起,说楚国折下戟上的钩子就足以铸成九鼎。

鼎是装牺牲祭神的祭器。据传九鼎是大禹所铸 ,上面刻有九州地图,是王权的象征。

王孙满解释说:“在德不在鼎。”讲的是周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政治哲学。王孙满解释,九鼎是王权的象征,但本质上王权的基础在德而非鼎。上天赋予王权,是根据“惟德是辅”的原则,是根据人对上天的尊奉之德而来。楚庄王就听了就退军了,没有再騒扰周王室。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楚庄王问鼎中原,认同”在德不在鼎“的政治哲学

《史记·周本纪》载: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

对中国人和中原文化,楚庄王与他的祖先君王有所不同。楚王熊渠、 楚成王,都自称“我蛮夷也”,在民族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不太认同中国。但楚庄王从小学习中原经典,熟悉中原文化,所以他不仅不说“我蛮夷也”,他还要向中原人士表现出他真心热爱中原文化的价值,并且身体力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孔子、荀子、韩非子等中原思想家高度的认同。

楚庄王这么做,除了确实喜欢和向往中原文化的精华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国已经发展成为覆盖黄河以南的政治势力。楚庄王在文化上也必须去理解、去融合中原文化。楚庄王做得非常好,他不仅不再被视为蛮夷,反而成了中原文化的理想精神得以体现的一种人格代表。

同时,楚庄王也没有丢弃楚地的文化传统。举两个例子:一是有名的“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刚即位的三年里,纵情声色不理朝政。直到伍举去问他一个谜语:“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才回答:“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才是开始实施赏罚,开始积极理政。

这背后是楚国的神鸟图腾文化。楚人与中原的文化图腾不同。春秋时期楚人把凤视为祖先祝融之灵所化,把凤看成是上天的使者。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龙、凤图腾分布图

春秋时期的中国,汉水、长江、淮河流域,包括渭水流域的秦国人 ,都认神鸟图腾,即凤图腾。龙图腾在中原地区和北方。也就是说,黄河中下游是龙的传人,而汉水、长江、淮河、甚至渭水流域都是神鸟传人,凤的传人。

楚庄王为什么能获得孔子的赞美?杨鹏评点史记人物

楚帛画里的凤龙斗

战国的楚帛画就很有意思。大家看,这一幅图是凤龙斗,对楚人来说,凤必胜龙。这幅图是人骑龙。中原崇拜龙,但是对楚人来说,龙只是楚人座骑。

楚庄王之忧

最后一个故事,我们看一下楚庄王担忧什么。《荀子·尧问》记载:在打败郑国,和郑国结盟以后,楚庄王忧心忡忡。为什么?理由是:我自己水平不高,但群臣还不能够超过我。这样我们国家是很危险,容易灭亡,所以我很忧虑。

原文是:“今以不谷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

道家生于楚文化,是楚文化的结晶。楚庄王这种担虑,是后来的老子式的忧虑,道家式的忧虑。作为君王,发现自己的才干超过了群臣,感到的是忧虑,而不是骄傲,这是后来的道家哲学的特征。道家认为,治国靠的是全民的才华,靠的是群臣百姓的群策群力,不是靠君王个人的才智。如果群臣水平低,说明君王不善于用人。显然楚庄王深深懂得这样的领导哲学。

楚庄王可以算是春秋时期中国贵族精神的代表人物,他有血性而讲道义,勇敢而不野蛮,好战而不残暴,个性率真明朗,又有很高的文化追求。他一方面全力扩展楚国的势力,一方面也自觉地要给历史留下好的精神价值传统,有这双重追求的人不多。就连他的敌人,晋国的大夫随武子也赞美楚庄王是“刑德成矣”。就是刑德并立,文武兼成。

从春秋再出发

大家看,和楚庄王发生关联的这些人,来自晋国的以死守信的解扬,来自宋国的有尊严、有勇气、很坦诚的华元,谦卑下人以保护国家社稷的郑国郑伯,批评楚庄王吞并陈国的申叔时,还有教晋国官兵逃跑的有仁德之心的楚国官兵,当然还有刑德双全的楚庄王本人,这些人身上都充满了道义的力量和品格的魅力,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国春秋时期的贵族精神。这种贵族精神是春秋时期各国多元竞争所形成的中国精神的活力和尊严的表现。这样的中国人格和中国形象如果未来能呈现在世界上,中国人是不是会更令人敬重呢?

中华民族本不是一个唯利是图、蝇营狗苟、遍地小人的民族,我们有强大的贵族精神源头:春秋贵族精神。这是长期多元竞争、自由竞争所带来人的尊严和活力。

当下的中国要想有贵族精神,要想真正被世界敬重,不一定要远赴英伦去学英国的Gentleman传统,不一定要去学英国的那些贵族礼仪。而是回到中国的春秋时代,从真正的春秋贵族精神再出发,恢复春秋文化和春秋精神,发展多元开放竞争的制度环境,这才是中国的贵族精神得以生成的道路。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