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一个历史学者用星占数术破除迷信的小系列。本文摘自班大为著《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宋神秘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
在有关汉朝末代献帝退位的文件中,汉朝末年发生的值得注意的行星排列被明确地解释为商代(公元前1560前后-前1046年)和周朝(公元前1046-前256年)的先例的再现。其中有几次令人瞩目的木星和土星会聚发生,每次都持续了几个月。在此期间,移动速度较快的水星、金星、火星从太阳的东边到西边来回游行。例如公元213年6月,日落后西方的天空呈现出如同日出前土星、木星和金星在高空闪耀的奇观(图1)。在日出之前,水星和火星将位于东方。到公元214年7月下旬和217年秋天,场景发生了变化(图2)。火星和水星在日落后与土星和木星会聚,在西边闪耀,而金星则移动到太阳的另一侧,并在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它交替出现在太阳两侧。
图1 6月25日日落后一小时的景象,从中国中北部看到的西部天空。土星、木星和金星在天空中闪耀着,而水星和火星则在太阳的对岸,在黎明前从东方地平线升起
图2 一年后,即214年7月17日,日落后1小时,西方天空的相同景象。请注意,现在在西部发生了四颗行星的会聚,火星和金星交换了位置,而金星现在在黎明前在太阳之前升起。随着太阳每天继续向东移动1°,几周后木星和土星将被太阳赶上并消失,不久就会重新出现为“晨星”
这种行星在黄昏和黎明之间分别由西向东来回穿梭的现象,被称为“五星错行”。错行现象的表征取决于“昔”字(上古中文发音为*[s]Ak)的古形式的含义,在古汉语的意思即“以前、过去、昨晚之前”。“昔”字与昔字和夕字(*s-?Ak)是同源的词根。也就是说,五星错行的意思是,行星从太阳的西边到东边,从黄昏到黎明前轮番出现。3000年前在商朝甲骨卜辞中昔字的刻字为象形文字,代表太阳穿过虚拟的地下水域从西方的地平线游行到东方的地平线上。水星和金星的轨道位于地球和火星、木星、土星的轨道内部,因此它们可以“超越”三颗移动较慢的外行星,然后明显逆行并再次躲在太阳后面。只有在两颗行星非常接近时发生掩星或长时间静止的罕见情况下,才会在后来的预兆文本中注意到这种事件。在古代,对于所有五颗行星来说,交替进行这种从太阳一侧到另一侧的来回“舞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
曹丕的侍从们引用商周先例作为上帝的预兆表明汉朝的末日即将到来。在他们的通信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重述了木星在先前创造历史的王朝过渡中的设定作用。以下是最后交流的摘录,曹丕最亲近的谋士说服他在已经三度拒绝后终于接受了献帝的退位。
辛酉[220年12月1日]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上表曰:天有十二次以为分野,王公之国,各有所属,周在鹑火,魏在大梁。岁星行历十二次国,天子受命诸侯以封。周文王始受命岁在鹑火,至武王伐纣十三年岁星复在鹑火。故《春秋传》[《国语》]曰:“武王伐纣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即我有周之分野也。”昔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岁在大梁,武王[曹操]始受命,为时将讨黄巾。是岁改年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岁复在大梁,始拜大将军。十三年[公元208年],复在大梁,始拜丞相。今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岁复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岁与周文王受命相应。[……]《献帝传》曰:“辛未,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渎,曰: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推术数者,虑之古道,咸以为天之历数,运终兹世。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魏家受命之符。汉主以神器宜授于臣,宪章有虞,致位于丕。丕震畏天命,虽休勿休。群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将士,洎于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群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夫得岁星者道始兴。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有周之分野也。高祖入秦五星聚东井有汉之分野也。今茲岁星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而天之瑞应,并集来臻,四方归附,襁负而至,兆民欣戴,咸乐嘉庆。”
献帝迅速退位,并支持曹丕,据传是这样的。当然,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摆设。图1和图2清楚地表明曹丕的占星家在描述他们在213年和217年所看到的天空中发生的景象时是如何引用先例的。
武王(曹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战术家和野心勃勃的元帅。他首先通过镇压184年爆发的黄巾叛乱而声名鹊起。那次战役和随后衰弱的汉朝对军队武将的过度依赖导致北部、西南和东南部越来越多的自治区域诸侯兴起。在3世纪初,中国陷入了数百年的分裂时期:曹魏(公元前220-前265年)、蜀汉(221-263年)和吴(222-280年)。曹操(卒于220年)被谥为魏武王,以纪念他在220年为儿子曹丕即位魏文帝铺平道路的作用。魏的前同名王国是晋国分裂之后的战国七雄之一魏国(公元前403-前225年)。
岁次大梁[约白羊座至金牛座]是魏国的都城,与战国时期晋国分野同名。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上述基于占星术的说服中,大梁岁次在黄巾之乱之后的12-13年的关键时期[即岁星的轨道周期]每次都与曹操的职业发展之一相吻合。鉴于周朝和汉朝的先例,木星的昭示天命授予魏的无可辩驳的证据,也是曹丕应该接受献帝禅让的充分理由。
当说服的高官按时间顺序说到220年岁星进入大梁岁次的时候时,他们回想起25年前,即196年,曹操升为宰相,将整个帝国政府置于他的控制之下那次,而不是最近209年那次。其原因不难发现。木星在208年即将返回魏国分野大梁,这促使曹操企图消灭他的主要对手吴和蜀,并夺取皇位。在208年末,荧惑(火星)逆行守南斗宿(射手座,距星为φSagittarius)。这在曹操的星象预兆中也相当吉祥。火星居住在任何星宿中,总是预示着混乱或战争。在《史记·天官书》中,曾以火星守南斗为先例:“越之亡,荧惑守南斗。”南斗宿是对应长江下游和吴越的分野,所以火星的征兆对于曹操的对手来说显然是不吉利的。在208年末和209年初,曹操经过长达数月征战成功地进入湖北和长江下游。但是他的精锐部队最终在赤壁之战惨败。曹操的失败和随后狼狈的撤退显然是一个不方便提及的插曲。
事实上,在汉朝末年出现了三次木星和土星聚会的预兆,所有这些都被视为预示战事的爆发,是对王朝的直接威胁。沈约的《宋书·天文志》(487年)转载了《星传》中有关行星征兆的一段话,其中记载了历史先例及其后果:
《星传》曰:“四星若合是谓太阳,其国兵丧并起,君子忧,小人流。五星若合,是谓易行。有德受庆,改立王者,奄有四方;无德受罚,离其国家,灭其宗庙。”今案遗文所存,五星聚者有三:周汉以王齐以霸,周将伐殷,五星聚房。齐桓将霸,五星聚箕。汉高入秦,五星聚东井。齐则永终侯伯,卒无更纪之事。是则五星聚有不易行者矣。四星聚者有九:汉光武、晋元帝并中兴,而魏、宋并更纪。是则四星聚有以易行者矣。昔汉平帝元始四年,四星聚柳、张各五日。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四星聚心,又聚箕、尾。心,豫州分。后有董卓、李傕暴乱,黄巾、黑山炽扰,而魏武[曹操]迎帝都许,遂以兖、豫定,是其应也。一曰:“心为天王,大兵升殿,天下大乱之兆也。”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四星又聚。二十五年[220年]而魏文受禅,此为四星三聚而易行矣。蜀臣亦引后聚为刘备[161-223年]之应。案太元十九年,义熙三年九月,四星各一聚,而宋有天下,与魏同也。鱼豢云:五星聚冀方,而魏有天下。
这些都是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在关键时刻,不太令人印象深刻的行星排列也可能被视为预兆。214年和217年的“星聚”呈现了基本相同的场景,在上述说服中正式称其为五颗行星(不仅仅是四颗)错行移动。
与此同时,刘备的谋士们忙着劝说他217年行星的预兆应该被解释为有利于蜀汉。于是刘备即位就绪:“又二十二年中,[217年]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河]图、[洛]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荧惑、填星,常从岁星相追。近汉初兴,五星从岁星谋;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故汉法常以岁星候人主。当有圣主起于此州,以致中兴。时许帝尚存,故群下不敢漏言。顷者荧惑复追岁星,见在胃昴毕;昴毕为天纲,《经》曰:‘帝星处之,众邪消亡。’圣讳豫,推癸期验,符合数至,若此非一。臣闻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故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如上图所示,行星并非聚集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而是散布在广阔的空间中,理想情况下是在一个宿中。而且,太阳再次穿过每个排列,因此黄昏和黎明时的观测情况有变化。尽管如此,显然重要的是,出于宣传的原因,必须明确预示王朝即将更替而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内乱。
魏廷对星象专注的鼎盛时期发生在234年初。当时《明帝本纪》(曹睿227-239年在位)记载青龙二年期间,二月乙未(234年2月25日)金星侵占火星。由于这个不祥的征兆,明帝下令停止对官员的体罚,据说这是因为体罚最近导致了无辜者的死亡。《三国志》接着记载了山阳公(即献帝)的逝世,随后宣布哀悼和大赦。完成汉代皇帝的葬礼后,山阳公被谥为“孝献帝”,以表彰其圣人般的退位。
仅仅3年后,即237年正月,当井中发现了一条黄龙后,一个新的年号开始了,称为“光明开始”即景初。在一个新的年号被颁布了以后,必须变更所有的皇朝标帜、礼服等。但这个变更在曹魏朝代建立了以后将近20年才进行,因为明帝早先不愿采取这一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步骤。正式即位典礼显然要等到汉朝最后一位皇帝驾崩之后才能进行。从234年到237年的3年延迟也可以解释为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尤其是颁布必要的新景初历。
特别令人好奇的是,火星(荧惑)被金星(太白)掩星的现象并不是在234年3月发生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星象。看一眼图3就会发现,正是在这个时候,所有五星都聚集在大梁岁次旁边或者中间。大梁是魏国的分野,报告金星近掩火星的司天监不可能没有观测到这次五星的会聚。234年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星聚在魏国和其他地方也一定会被观察到。另一方面,鉴于金星相对较快的运动,不吉利的金星掩火星预兆才持续了几天,而五星的集会则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234年的会聚比文帝220年即位之前占星家所引用的错行预兆更令人印象深刻。这次魏书没有记载是个谜,也许献帝葬礼的阴影还未退去就抢前庆祝明帝可能被认为过分失礼。魏国和其他地方也一定会被观察到。另一方面,鉴于金星相对较快的运动,不吉利的金星掩火星预兆才持续了几天,而五星的集会则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234年的会聚比文帝220年即位之前占星家所引用的错行预兆更令人印象深刻。这次魏书没有记载是个谜,也许献帝葬礼的阴影还未退去就抢前庆祝明帝可能被认为过分失礼。
图3 从洛阳看到的西方天空,在234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日落后1小时(显示:3月25日),所有五颗行星都聚集在月球小屋胃宿(白羊座)和参修(猎户座)之间。3月20日,火星已经几乎被金星掩藏
237年,魏国景初年号刚开始,吴国主孙权(182-252年)喜迎非常吉祥的赤乌征兆回到鹑火岁次中,此天象在公元前1059年就预示过周文王的受天命。《吴书》记载次年孙权颁布新的赤乌年号(238-251年)以纪念吉兆。虽然《吴主传》中没有提到具体行星,但事实上在237年夏天四颗行星(木、土、金、水)确实聚集在朱雀星座内的鹑火岁次中。毫无疑问这是孙权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想要纪念的事件。
当然,对于孙权来说,庆祝3年前234年的星象很尴尬,因为星聚发生在魏国的大梁岁次中,显然对魏国有利。但孙权并没有被吓倒。他只需要再等3年,木星慢慢地进入周人分野的时候,声明“间者赤乌集于殿前,朕所亲见,若神灵以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乌为元”。
毫不奇怪,虽然没有提到任何预兆,不想被排除在外的蜀汉也在237年颁布了新的年号。基于对预兆的共同理解,3个王国分别解释相同的星体预兆以满足个别的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