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恢复“开化纸”,是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守望

11月23日,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三周年系列活动之“开化纸制作工艺及开化纸本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化县举行。

11月23日,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三周年系列活动之“开化纸制作工艺及开化纸本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化县举行。该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与浙江省开化纸研究院主办。

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台北故宫、澳门公共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德国汉堡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及私人藏书家共百余位围绕开化纸研究和中华古籍保护事业展开交流。此外,研讨会期间还展出了35部大多从清朝初期遗留下来,历经两三百年历史依旧保存完整的开化纸古籍善本。

开化纸的依据依然值得学界研究

开化纸被认为是最好的明清古籍印刷用纸之一,质地细腻,洁白柔润,帘纹不显,薄而韧性强。又因清代《四库全书》北四阁的写本和武英殿很多印书都用的是开化纸,还有“贡纸”一说。

与会者就开化纸的定义与标准制定展开探讨。私人藏书家韦力藏有一百多部开化纸本,“开化纸究竟是以产地命名还是纸名,既无文献记载,也无文献佐证。”在他看来,开化纸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是书界的一种通称。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没有记载就否认事物的存在。而且开化纸的确存在,还有它独特的物理性,这些都可以构成一个单独的纸类。”韦力认为,业界可以广泛收集公私所藏开化纸本样本,通过归纳特征,总结出一套实证的鉴定开化纸的方式,“科学更讲究演绎推理,文物考古更注重归纳推理。”

韦力建议,首先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牵头,系统整理出各馆的开化纸本目录;确认目录后,由各地古籍保护中心组织检测,做出开化纸本公约数。“公约数出来以后,开化纸的标准器就形成了,从此业界可以用这个数据、这个白度、这个纸样进行比对,开化纸的认定就能迎刃而解。”

而下一步,学界还可以就此推导出中国乃至世界藏有多少部开化纸本,根据年份反推出一个地方是否可能于某个时段生产出这么多的纸。

“就像北京烤鸭一样,它形成了一套规范、一套特征。在开化,如果完全按照这种方法来做北京烤鸭,它依然叫北京烤鸭。所以开化县来制造开化纸绝对没有问题。问题是什么是开化纸?这个依据还是值得学界研究。”

恢复“开化纸”,是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守望

私人藏书家韦力

通过研究开化纸,建立纸张研究模式

“开化纸虽然是一种优质纸,但它属于皮料纸,材料来源有限,后来制作工艺也失传了,今后即使制作工艺能够完整复原,也不可能大规模生产,更不能取代其他手工抄造纸成为唯一的古籍修复用纸。” 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姚伯岳如是说。

他从开化纸出发,展开了对中国传统纸张研究策略的构想:“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开化纸,建立起一种研究模式,并将这种模式扩大到对中国各类传统纸张的研究和生产中。”

姚伯岳称,首先学界可以收集古今文献中的相关文字记载,编纂《中国传统纸张研究资料汇编》,用纸本书、电子版、网络版等各种方式出版,成为集大成的中国传统纸张研究资源库。

其次,制订《中国传统纸张元数据标准》,规范古纸著录方法。“现代的科学研究要求我们必须用统一、规范的专业术语去记录其相关事项,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细致的描述格式,以真实准确地反映中国传统纸张的名称、产地、年代、应用、物理和化学特性等各方面情况。”

姚伯岳认为学界还可以编制《中国传统纸张鉴定实验手册》,规范中国传统纸张的鉴定实验方法;编制《中国传统纸张纸谱》,建设对社会开放的网络型数据库;制订《当代中国传统纸张制作标准》,规范今后手工纸的制作工艺;对全国传统手工造纸业进行普查登记,出版《中国传统纸业年鉴》,并将其发布上网;建立中国传统纸张研究网站,打造最具权威的工作研究平台。

他强调,在进行上述各项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纸张的学术研究。“它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个学术主题。过去,我们总是从民族自豪感的角度来说造纸,现在我们要好好总结一下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历史、中国传统纸张的分类、与域外各种传统造纸技术及其应用的比较研究、当代环境条件下中国传统纸张制作工艺的改进之路。”

最后,姚伯岳指出目前政府、学术机构、民间力量齐心合力,共谋重光开化纸:“希望它能够成为带动中国传统造纸业转型发展的一个良机。

恢复“开化纸”,是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守望

开化纸古籍善本

探讨最佳现代手工纸,才是复原开化纸的意义

从2015年7月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带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团队(下文简称“团队”)前往开化,展开开化纸传统制作工艺的调查与科学研究。

“开化纸在古籍界名气很响,也有实物留存。但什么是开化纸、来源哪里......业内没有完全统一。”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手工纸研究者陈刚介绍,团队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对开化纸文献、实物进行调查考证;二是探索开化纸复原;三是展开开化纸工艺研究、技术改良、纸寿研究等科学实验,“开化纸确实有很多谜团,比如业内有关其原料及工艺都有不同看法。我们知道荛花是重要的、可能的、具有开化特色的原料,在荛花的蒸煮和漂白方面我们也攻克了一些难关。但在这之后,我们如何模仿古代开化纸的特色?如何再进行创新?其实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随着时代变化,开化纸的内涵或许也会随之变化。”在陈刚看来,今后学界对开化纸实物文献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我们也需要对纸质进行改善,在均匀度、杂质方面继续改进。”

杨玉良表示:“我们知道开化纸和其他纸本有本质差别,不仅仅来自于工艺,还有原料差异。所以我们通过各种科学研究寻找、制作原料,在开化各方面帮助下复原出最好的传统制作纸张。你把它称为开化纸可以,说它不是开化纸也可以,但我们说我们想恢复出最好的现代手工纸。”

什么是最好的现代手工纸?杨玉良认为一是纸张寿命长,二是白度、韧性、着墨性要好。“我们现在尝试新的技术,既不导致纤维破坏,加快速度同时能完全符合传统工艺的要求。”杨玉良透露,目前团队已经能做出寿命下限是2800年的手工纸,也就是至少能存放2800年以上。

“我甚至认为,如果最后我们做出来的纸是好的,是在开化做出来的,那么它叫什么纸,其实并不重要。”杨玉良直言,不必拘泥于概念中的“开化纸”,“因为我们的目的,不只是技艺的传承,而是整理后的提炼;不只是元素的表达,而是挖掘后的传承;不只是历史的迷恋,而是思考后的升华。对开化纸的恢复,是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守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刘家真也认为:“探讨最佳质量的现代手工纸的制作,才是复原开化纸任重道远的意义所在。”(文/罗昕 鞠文韬)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