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与他们——江苏省国画院典藏精品特展”日前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展览以傅抱石为主轴,汇聚明清至现代近60位名家84件(套)作品,包括八大山人与郑板桥的画作,其中一级书画文物15套,由古及今讲述以傅抱石为核心的“新金陵画派”的源流、发展与创造。
傅抱石《雨花台颂》 江苏省国画院藏
傅抱石、石鲁、钱松嵒、顾尔钥《秦岭》 江苏省国画院藏
“新金陵画派”崛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江苏省国画院为阵地,形成了以傅抱石等九人为主要的代表人物,这些大家通过绘画实践建立了一个画家与社会之间全新的关系。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傅抱石出生于江西新余,早年生活在江西南昌。傅抱石出身寒门,11岁时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5年,他撰写了《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33年,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傅抱石赴日本留学。傅抱石的艺术成就举世瞩目,他不仅以山水画家、山水画理论家和美术史论家的身份参与了20世纪山水画的变革,而且提出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等艺术主张,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内涵。
创作中的傅抱石
江苏省国画院自1957年筹建,1960年正式建院至今,已经迈过近70年的辉煌历程。在傅抱石、亚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主持下,江苏省国画院在成立初期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典藏制度,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学术高度,既有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亦有建院以来各个时段画家的代表作品,形成了画院体系收藏谱系的范本,目的是以研究带动创作。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此次展览通过“丹青往代”“推陈出新”“其命维新”三个板块,由古及今讲述以傅抱石为核心的“新金陵画派”的源流、发展与创造。
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江苏更是书画艺术重镇,从东晋到明清,从顾恺之到扬州画派,名家画派异彩纷呈,深厚的人文底蕴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八大山人《渔乐图》 江苏省国画院藏
“丹青往代”板块呈现了江苏省国画院典藏的部分古代书画作品,,讲求抒情达意的文人画与崇尚写实的工笔画共同为“新金陵画派”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郑板桥《墨竹》 江苏省国画院藏
这一板块的展品既有晚明最重要的职业画家丁云鹏创作的两幅白描人物手卷,也有八大山人《渔乐图》,笔简意深,将大写意笔墨的意趣发挥到极致,更有郑板桥的墨竹、戴熙的山水、六舟的全形拓花卉,将自然意趣汇于笔端,为“新金陵画派”画家创作提供了原作范本。
戴熙《山水册页》 江苏省国画院藏
六舟上人《全形拓牡丹图》 江苏省国画院藏
步入近代,一批国画家继承历代传统,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突破,力图开创中国画新面貌。他们上下求索,融汇中西,根植传统求新求变,体现了近百年来中国书画家们开拓创新的精神。
黄宾虹《山水册页》 江苏省国画院藏
刘海粟《松泉图》 江苏省国画院藏
“推陈出新”则展出了近现代书画名家的作品,体现了近百年来中国书画家们上下求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其中既有像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刘海粟这样的近现代艺术巨擘,或根植中华传统绘画技法,或融合西方艺术观念,创作出符合现代中国审美取向的作品。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吕凤子《仕女图》 江苏省国画院藏
吕凤子《鹦鹉图》 江苏省国画院藏
展览作品中也包括一批“新金陵画派”大家在中西方艺术交融的时代上下求索的作品,这一阶段他们尚未找到后期成熟的“新金陵画派”绘画语言,但仍能从中看出他们孜孜不倦的渴求发展之路。
傅抱石《四季山水》一组 江苏省国画院藏
“新金陵画派”崛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江苏省国画院为阵地,形成了以“傅抱石、钱松喦、魏紫熙、宋文治、亚明、张晋、丁士青、余彤甫、张文俊”等九人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其重要贡献在于通过绘画实践建立了一个画家与社会之间全新的关系。“其命维新”板块就重点呈现了江苏省国画院典藏的“新金陵画派”九老、三大家(吕凤子、陈之佛、林散之)以及画院第一代画家以及五任院长(傅抱石、钱松喦、赵绪成、宋玉麟、周京新)作品。
亚明《雪中勘探》 江苏省国画院藏
“新金陵画派”的灵魂人物傅抱石在创作中就提出了“为什么画,画它干什么”的问题,认为画家不仅要站在个人立场进行创作,还要考虑与时代的关系,这种转变推进了艺术大众化的进程,也是20世纪“中国画改造”背景下出现的最明显的转变。
除此之外,为解决如何运用中国画表现时代和现实题材这一难题,1960年以傅抱石为首的江苏省国画团开启“两万三千里”写生之路,提出“写生即创作”的艺术理念,主张走进新中国的建设中,用写生来促进主题创作,改造传统中国画。
魏紫熙《黄洋界》 江苏省国画院藏
丁士青《黄山人字瀑》 江苏省国画院藏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基于这次写生,傅抱石等人创造出一批佳作,直接促进了“新金陵画派”的诞生。
宋文治《峡江图》 江苏省国画院藏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6月。
(本文根据澎湃新闻过往报道、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江苏省国画院等相关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