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何以沉迷石涛,历十余年完成“石涛三书”

张大千对石涛的崇拜是无以复加的,他生前最喜欢石涛的作品。我们今天在张大千的存世作品中可以看到石涛的影子,他也模仿过陈洪绶、八大山人,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石涛。

朱良志:何以沉迷石涛,历十余年完成“石涛三书”

朱良志

2017年12月3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在北京做了一场题为“文人画里的人文——从石涛作品鉴藏说开去”的讲座,就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展开了讨论,尤其对石涛这位艺术大家的作品鉴藏进行了深入、独到的阐释,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研究中国艺术尤其是文人画的心得和体会。

他说:“石涛为什么吸引我?我在石涛研究中辗转了这么长时间,关注他的作品,关注他不单纯的人生,关注他深邃的思想,关注他流传作品的风云复杂,以及能够引起我浓厚趣味的各种伪作、仿作的过程,种种中国艺术中的精华扑面而来,如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伴我度过寂寞的时光。”

文人画:体现文人意识的绘画,追求性灵的表达

谢谢大家过来,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讲一讲我近些年来研究中的心得,分享我自己对文人画、中国艺术以及石涛研究中的一些体会。我前些年做过文人画的专题研究,曾经出版过一本小书叫《南画十六观》,主要是从观念上谈中国文人艺术的发展。我觉得文人艺术,包括文化画、文人园林、文人书法、文人音乐、文人篆刻等等,是近千年来中国艺术出现的非常重要的现象,它可以说具有很高的艺术品质,有无数的大师,留下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作品,承载着非常丰富的精神滋养,这种滋养今天很值得我们去分享。

文人艺术中实际上很突出的是对人文的关注,人的存在,人的生命价值,人生的意义。文人艺术发源很早,在北宋苏东坡这样的文人集团中,从理论上奠基,于是兴起了轩然大波,它影响中国艺术上千年。一开始在绘画领域,然后到书法、音乐、建筑、园林、篆刻等中国艺术重要的形式。“文人画”这个概念是体现出文人意识的一种绘画。那什么是文人意识呢?是文人创造的艺术叫文人艺术吗?文人这个词汇难道就是身份吗?当然是跟身份有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够停留在身份这个角度上来看文人艺术。我觉得文人艺术实际上在北宋时期早就超越了,士夫、士气的概念早已超越了他的身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往常的、从外在附加的,不同于那种强调载道、表现那些你想让我表现的那些东西。文人艺术实际上是人内在的自觉,心灵的一种吟唱。文人意识强调人的内在自觉,强调在秩序之外,因为我们通过知识、理性、制度、文化累积了无数的秩序,文人意识实际上在秩序之外来追求自己的性灵的表达。我曾开玩笑说,文人意识有强烈的“反人文”的特点,在“反人文”的基础上建构它所要提倡的人文。所谓“反人文”就是要超越外在的工艺,超越目的,超越那些你必须遵循的秩序,超越先行的法度,来建立从自我出发的那种独特的秩序,来发掘人内在的一种创造力。所以我曾经在《南画十六观》中,通过文人画的十六个画家,从元代到清初的十六个画家,来谈文人意识近七八百年中的变化过程。

我想选一个人来谈谈,就是石涛。石涛1642年生,1707年去世。前段时间我们在故宫曾经举行过“四僧”展。渐江、石溪、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都是明末清初的人,我们讲“四僧”画的时候,宗教意味越来越淡,他们处于一种特别的天地中,他们读过一些特别的书,用特别的思维来审视着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的笔墨,表达在那个独特的时代中,那种特别的思考。

为石涛独特艺术所吸引,历十余年完成“石涛三书”

石涛是一个早慧的艺术家。大致在1645年到1646年间,他从黄山到了宣城。这里是黄山画派、宣城画派重要的发源地,梅清就是这个地方的领袖。他拿了自己画的黄山图去见梅清,梅清叹为天人,说人世间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青年,能够有这么好的作品。他到底拿了哪些给梅清看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这个时期,从1645年到1672年间,六七年时间中,石涛有大量的作品如今被发现,而且不断在拍卖行、私人藏家手里看到。石涛出色的艺术才华于其中可见。比如在福建省博物馆藏有石涛的十二条屏,具有极高的水准;北京一个藏家收藏的罗汉图册,也是石涛把山水和人物融合起来,达到极高的水平。也就是说,石涛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他的艺术创作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且他一生行踪踏遍大江南北,读了很多奇怪的书,看了很多私家到官家的收藏,所以石涛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

我在石涛《画语录》版本考据中发现一个问题,石涛的作品伪作情况非常严重,他的作品现在流传的有一千多件作品,真正是石涛作品的可能不到一半。

我所经眼的石涛作品加在一起一共有1200件,看到了大量石涛的原作。在这个基础上,我对石涛作品的面貌逐渐清晰了。我觉得一个奠定在伪作基础上的对某个艺术家的研究,一定是问题多多的。后来我整理出版了《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考察了石涛近千件作品,对于石涛整体作品和人生的行迹做了一些考察。我在此基础上修订了2005年出版的《石涛研究》。

我又辑录了《石涛诗文集》,因为石涛是大学者、诗人、艺术家,他平时特别喜欢抄录自己的诗,实际上他一生中一定有诗集刻录,但是目前没有见到。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我所考据的石涛作品真伪的情况,为石涛做了一个类似诗文全集一样的辑录,希望那些喜欢石涛、喜欢中国艺术的人,得到较可靠的版本。

石涛:一个浪漫的哲学家、诗人、艺术家

我的石涛研究,实际上是我做中国艺术研究中的一个个案,这个个案花去了我十几年的时间。我到北大将近二十年时间,有一大半时间就在研究石涛。这种研究有时候很辛苦,也很乏味。但是目前我有两点感受,第一,我完全不后悔。因为我觉得经过一个艰难的研究,我自己可以接近像石涛这样的艺术大师他当初那种深邃的思考,能够适当剥去遮蔽在这些大的艺术家身上的很多灰尘。实际上很多人不喜欢石涛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很“丑”。首先,石涛的审美观念是非常开放的。其次,大量的伪作混在里面,影响了石涛艺术研究的向前推进。

第二,我在石涛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艺术史上有很多叱咤风云的大艺术家,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这种过人之处对你有无限的滋养,不仅是对你的学术有帮助,对你的人生和生命体会有帮助。所以我们现在研究艺术史,在一定程度上有时候是咀嚼自己存在的这样一个世界。他所碰到的为难,他的那种不甘心,他的那种痛苦,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这种不得不如此之苦心表一番理解。所以对石涛的研究促进了我对中国艺术有些方面的理解。石涛是不会让你感到乏味的。他早年有山水、人物,到中年以后花鸟又成为他主要的表现对象,他在中国绘画三大画科——山水、人物、花鸟中都有巨大的贡献。“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以及二十世纪著名收藏家吴湖帆都说,石涛的作品人物第一,山水第二,花鸟第三。石涛的作品人物第一,近些年来他的人物画又渐渐大量地出来了。石涛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历史。

石涛是一个浪漫的哲学家、诗人、艺术家,你看他画画,“拈秃笔,向君笑,忽起舞,发大叫,大叫一声天地宽,团团明月空中小”,“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石涛在晚年给朋友画了一幅画——《狂壑晴岚图》,张大千多次模仿类似的山水构图。“掷笔大笑双目空,遮天狂壑晴岚中。苍松交干势已逼,一伸一曲当前翀。非烟非墨杂遝走,吾取吾法夫何穷?骨清气爽去复来,何必拘拘论好丑?不道古人法在肘,古人之法在无偶。以心合心万类齐,以志释意意应剖”。

 

朱良志:何以沉迷石涛,历十余年完成“石涛三书”

《狂壑晴岚图》

石涛不是外表煊赫、内在空空的艺术家,他确实有他自己独特的体会。他讲“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石涛在1682年左右,在南京画了一套《山水册页》,我把它叫作《清音图册》,现藏故宫博物院。石涛用笔跟别人不一样,多么娴雅,真是“苍松交干势已逼,一伸一曲当前翀。非烟非墨杂遝走,吾取吾法夫何穷”!这种画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构图形式:山就像一个人的手指一样,向天直去。题诗中说,“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石涛《画语录》中讲到“一画”,怎么理解“一画”呢?我觉得“一画”就是在这题诗之中想要表达的。在石涛看来,“一画”是最难理解的,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画”就是天地万物所没有的那种生命创造力。每个人心中都有这种创造力,一切众生都有佛心,每个人都有如来的清静心。“一画”是不一也不二,不是用知识,不是用法度去牢笼,去网罗,而是“法自画生”,就是我当下作画的瞬间而产生,是自觉的,是当下而起的,是有内在生命所支撑的,是一生的积蓄在某一个片刻中间的呈现。所以“一画”说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石涛的理论博大精深,他的绘画发展过程非常复杂,留下了大量的振奋人心的作品。

 

朱良志:何以沉迷石涛,历十余年完成“石涛三书”

《清音图册》

《松岩泻瀑图》大概是1692年石涛画的一幅作品,本来是王南屏的收藏,后来被北京的一个收藏家买来了。作品的构图特别简单,我觉得把石涛的笔墨、构图、内在的感觉,真正地表达出来了。“古人在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之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像这幅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具有石涛他自己特别的那种笔墨之美,中国艺术的那种境界追求、笔墨的表达、特殊构图的方式,在当下此情此景,那种感觉传递了出来。

 

朱良志:何以沉迷石涛,历十余年完成“石涛三书”

《松岩泻瀑图》

石涛的伪作是惊人的,故宫“四僧展”也有

石涛的伪作是惊人的。前段时间在故宫“四僧展”中实际上是有伪作的。《石涛隶书赠高翔刻印七古诗轴》这幅书法作品是论印的,在七专家所鉴定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也列为真迹,但它是伪作。《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一书中考察了几百件类似这样的作品。

 

朱良志:何以沉迷石涛,历十余年完成“石涛三书”

《石涛隶书赠高翔刻印七古诗轴》

有时候我会发现一些令人震惊的作伪状况。前些年在北京拍卖的一个著名的作品《莲社图》长卷,当时拍了六千多万,这不算石涛伪作中最高的。在2004年的时候,在南京经典拍卖行拍出的《闽游赠别山水卷》,连佣金加起来将近1.2亿,这幅作品我在王己千收藏的作品中发现有一模一样的,但是后来据我研究,王先生的收藏也不是真迹,但是比前者早。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过一个长卷,是石涛的真迹。石涛1642年生,1666年的时候24岁,这件作品我在大都会看过很多很多遍,确实画得不错。后来又出现了《四条屏》,拍出的也是天文数字。这个《四条屏》实际上也是伪作,仿波士顿收藏的屏风,五百罗汉的屏风,其中两件完全是仿造。早期僧人的大制作非常多,《莲社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当时拍卖的时候非常震动,但是这件作品是伪作。

 

朱良志:何以沉迷石涛,历十余年完成“石涛三书”

在北京拍卖的《莲社图》长卷

前些年拍卖行拍出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叫《罗浮图册》,拍的价格也非常高。初看非常像石涛的作品,但我一看就觉得有问题,因为在印章上就有问题。最后落款下面的印章第一个叫“大涤子极”,第二叫“零丁老人”。“大涤子极”的“若极”是石涛离开佛门,1702年以后才使用的。在这之后,他的画中间才有“极”这个跋,印章也才随之出现。你一看到“大涤子极”或者“若极”,这个画一定是1702年到1707年之间的。但是这个画中还有另外一个印章叫“原济”,原济是石涛在佛门中的印章,这两个印章是冲突的。还有其他一些冲突。整幅作品是模仿石涛很多作品的段落而产生的。还有它的跋,它的书法,它题赠的人,都是模仿别的作品。这幅画的真迹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首诗是赠给屈大均的,而且这幅书法作品是收入《中国书法全集》的,我们一看就属于石涛,非常清楚。但是看《罗浮图册》的题跋,一笔一画全都是模仿的,画也是模仿石涛的很多画迹。

张大千之于石涛:既是收藏者、崇拜者,又是伪作高手

张大千对石涛的崇拜是无以复加的,他生前最喜欢石涛的作品。我们今天在张大千的存世作品中可以看到石涛的影子,他也模仿过陈洪绶、八大山人,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石涛。张大千模仿石涛的传世作品非常多。张大千模仿的据我现在看到的有百件以上,作伪的石涛作品有百件左右,所以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张大千收藏了大量石涛的作品,他曾经刻过一枚印章,叫“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他收藏了一百多件石涛作品。

张大千收藏的很多石涛作品是伪作,他自己有时候也没有搞清楚。比如我到普林斯顿大学看到一些作品,其中的一件花鸟图上面有一首题诗,确实太像石涛了,张大千认为画得特别好。但实际上这是一件仿作,仿的是藏在上海博物馆的扇面,后者是石涛的真迹。

 

朱良志:何以沉迷石涛,历十余年完成“石涛三书”

《野色册》之三

张大千伪作石涛的作品太多了,比如像王己千先生藏的《枯木竹石图》,“枯木竹石非妙在形似之工巧,而妙在枯木竹石之趣、之韵、之生动灵秀之奇”,这个是石涛的真迹。这个原来是徐伯郊收藏的,而徐跟张大千是朋友,张大千应该看过这件作品。张大千仿作了一件,水平确实很高。但石涛所强调的枯木竹石那种状态不对,张大千的书法也还远没有达到石涛那种灵秀有余而古朴不足的境界。张大千仿作最深入的、到现在仍引起很大争议的像《野色册》,这是大都会收藏的。当时他们展览的时候,大门挂了一个广告画,广告上就是这幅画,这是石涛的《野色册》中的一幅,色彩艳丽,构图非常有意思。大都会认为这十二幅作品是石涛作品中最好的,是他晚年的精品,有各种不同的推介,出过书,方闻、傅申先生专门写了《野色册》,向全世界介绍。所以这个作品特别著名。公布于世以后,日本的一个学者认为这件作品有疑点,说太漂亮了,太新了。我当时对这个作品感觉特别好,但是后来发现这件作品可以基本可以确定是张大千的手笔。他从书法、印章各个方面加以模仿,张大千模仿石涛的印章有一整套。题跋上就有问题,“老夫当差”,这个作品是1699年前后,而“老夫当差”是禅宗当中的用语,1696年左右石涛已经离开了佛门,所以我做了将近四万字的考据,认为这件作品是伪作。

我大致谈了我自己对石涛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些心得体会。石涛为什么吸引我?我在石涛研究中辗转了这么长时间,关注他的作品,关注他不单纯的人生,关注他深邃的思想,关注他流传作品的风云复杂,以及能够引起我浓厚趣味的各种伪作、仿作的过程,种种中国艺术中的精华扑面而来,如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伴我度过寂寞的时光。(文/朱良志)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