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水浒传》对宗教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崇道贬佛。尽管小说不是宗教教科书,而且小说的故事来源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统一划一的宗教态度,但《水浒传》的宗教态度的总体,却是明显的崇道贬佛倾向。
从《九天玄女是何许人也?》一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作为道家神祗的九天玄女在宋江起义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已经说明了作者对道教的亲切与好感。另外从全书的整体来看,可以说全书的故事都是安排在道教的神话中。梁山好汉之所以会聚在一起共做一番事业,据小说开头的叙述,是因为京城瘟疫蔓延,皇帝派遣太尉洪信到道教圣地龙虎山去请张天师祈禳祛除。不想这洪太尉大大咧咧的,在上清宫中把一百零八个天罡地煞星放了出来。这些星君降世,就是诸位梁山好汉。而梁山好汉所得到的上天佑助,都是道教一家。除了九天玄女的帮助外,在大聚义之前,由公孙胜主持了一个道教仪式来超度亡灵与祈福。宋江带领众兄弟在坛下恳求玉皇上帝昭示感应,结果天帝的眼睛果然睁开,滚下一个石碣,上有一百零八人的名字与星号,以及“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命令。所有这些庄严而神圣的角色,半点儿也没有佛教的份儿。
在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成功道路上,也常常凭借道教的法术来取得胜利,而从不求助于佛法。梁山上的大法师是入云龙公孙胜,他在梁山忠义堂上排名第四,仅在宋江、卢俊义和军师吴用之下。他的师傅罗真人也半人半仙,神鬼莫测。依靠公孙胜的法力,梁山好汉无往而不利。在他之下,樊瑞和朱武两位好汉也都学道和修炼法术,为梁山事业立下汗马功劳。还有一个神行太保戴宗,是一位快速侦察员兼交通员,功劳很大。他虽然不是道士,但他的神行法使人很容易联想到道教那些神秘而驳杂的符箓方法。总而言之,通过这些内容,很容易使读者形成这样一种感觉和印象:道教的法术不仅很正义,而且很高强。
与之相反的是,《水浒传》中的和尚僧人──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和尚,而不是像鲁智深、武松这些只是暂避佛门,又不持戒念经的临时和尚,可以说是没有一个做过好事。他们不仅从未帮助过梁山事业,反倒经常危害山寨。《水浒全传》曾写到方腊手下有个妖僧邓元觉助纣为虐,杀害了许多好汉。看过七十回本的人更不会忘记,梁山的先主晁天王就是给佛门害死的:他在曾头市误信两个法华寺僧的话,落入人家的埋伏而丧了命。
《水浒传》的作者还不遗余力地诋毁僧人的言行。比如在有名的杨雄大闹翠屏山的故事里,那个裴如海因为贪恋潘巧云的美色而作了和尚,继而又做了潘巧云父亲的干儿子,用尽千方百计,终于和潘巧云勾搭成奸。有淫行的和尚又不止他一个,第六回写到鲁智深在瓦棺寺遇到的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药叉邱小乙,不仅霸占庙宇横行霸道,而且还养着一个年青妇女。在叙述裴如海与潘巧云通奸时,作者还说:“惟和尚色情最紧。”原因是他们有善男信女供养,却好吃好喝好住而不干好事。其实这样的话未必不可以用来说道士,而《水浒传》的作者却决不忍心这么做。那么《水浒传》的作者为什么如此青睐道教,又如此仇视佛教呢?
我们知道,道教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和绿林起义有着不解之缘。从张角等人的黄巾起义开始,历代有很多绿林起事者,用道教的教义和法术,来宣传和组织民众。《水浒传》的这种宗教倾向,正是这种历史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宋代的历史现实来看,宋朝也崇奉道教为国教,有皇帝封立的天师。官员被贬黜时,往往流放到各地去看管宫祠。与之相反的是,金人则信佛,《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他们在攻陷汴京后,就到城里大寺名刹去听讲经。而忠于宋朝,抵抗金人的梁山武装选择道教来作为领导核心,并采取一种仇视佛门的态度,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文/宁稼雨